塔里木大学的代码是多少?
学校代码查询方法:
首先是“申请指南”
高三毕业班学生由学校统一订购。书中全面介绍了各校当年的招生专业、名额、往年录取分数线、学校代码等信息。
二、“招生计划”
高考结束后,学校会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这本书里的信息和申请指南里的差不多,也有学校代码的信息。对于考生来说,可以参考两本书,通过多方比较确定最终申请院校。
三、官网查询
如果考生清楚自己想进哪所学校,可以登录学校官网查询院校代码。此外,考生还可以登录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官网,查询机构代码信息。
专业代码和学院代码的区别:
专业代码一般指专业国家标准代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哲学010101、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2等。、和通常是固定的。学院代码一般是指高校的国家标准代码,由五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比如北大的学院代码是1001,中国人民大学的学院代码是10002等等。一般是固定的。
考生要按照以往各省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上的院校代码和专业代码填报志愿。切记不要把招生计划数错当成院校代码,更不要用往年的老院校代码或院校国标代码,否则志愿无效。
相关信息: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阿拉尔市,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医、文、管、经、法、教、艺、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教育部共建的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教育部第二批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8,前身为塔里木农业大学。2003年被授予硕士学位。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
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613亩,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学生超过24000人。
能力
截止到65438+2020年2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789人,外聘教师37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4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27%,其中专任教师122人,副高级教师322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7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52%;教师平均年龄38.4岁;其他学校教师704人,不同学历教师比例为82.1%。学生人数为20910.7,生师比21.38。双聘院士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优秀青年人才1名,自治区名师4名,教学专家5名,优秀教师5名,兵团学术技术带头人7名。兵团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特岗专家1人,天山人才7人,兵团人才38人,兵团优秀青年教师5人,昆仑学者20人,“银龄计划”学者51人。
部门专业
2021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1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
2022年2月,学校新增投资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文物与博物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建筑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物制药、网络空间安全、安全技术、预防医学等。
教学建设
2021 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两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基地,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截至2020年6月5438+2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9-2020学年,学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65项,省部级奖励212项。在第六届兵团互联网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3项,最具创意奖1项,精准扶贫奖1项,梦想驱动小康奖1项,其中“凝”的凝聚力——扶贫效应。“采金随沙,享万家绿色环保生态种植模式”和“日光温室水幕地暖设备”入围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总决赛。
科研平台
2021 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基地,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农业部实验站。
2019年,学校教师新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2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项目3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兵团社科项目7项,自治区社科联项目1项,兵团计划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7篇,其中SCI 47篇,EI 3篇,CSSCI7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专利166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外观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130件。
合作与交流
2021 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中国境外2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我们与新疆地、县、兵团的师、农场紧密联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开展科技服务扶贫。“百名科技特派员、千名学生下基层”团队和20多名科技服务专家团队常年活跃在南疆基层。每年组织“万名学生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对南疆中小学教师和基层干部进行双语培训。2010教育部启动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等团队式对口支援学校取得实效,与西北A&F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全方位实质性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