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果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改革前,中国的R&D能力和技术资源主要集中在独立的研究机构。经过多年改革,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技中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模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继续加强。2007年,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的72.3%,企业R&D人员占全国的68.4%。二是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通过开发所企业化转制,系统解决了长期以来大量应用开发所脱离企业的问题,科技人员的市场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J-10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加强了公益性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配合公益性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国家不断加大对公益性科研的投入,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人均业务费从过去的不到2万元增加到目前的8万元左右。2007年,国家新增“基本科研业务费”、“更新改造购置专项经费”、“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离退休人员附加费用”共计6543.8+0.9亿元。改革后,公益性科研院所的学科结构得到优化,人员水平明显提高,实行了新的人事和分配制度。科研人员任务充实,科技产出大幅增加,解决了农业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科技领域的一些问题,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为农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服务。第四,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三大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总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量已经排在美国之后,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数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的论文数量大幅增长,纳米领域的论文数量一直处于世界前两位,引用数量也进入世界前列。2008年,中国专利申请量达到82.8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9万件,居世界第三位。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08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00万人,R&D人员65438+90万人,居世界前列。五是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得到完善。通过改革,改变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科技项目实施的竞争性资助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新修订了《科技进步法》。围绕《规划纲要》的实施,制定出台了76项政策实施细则。推动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研新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