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人文情感与内涵
很多诗人、诗人都有一种“月亮情结”。他们把月亮不仅仅描述为一个自然场景,更是一个主观感受的载体。景由心造,词发心,诗如其人。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对象,而是依附于诗人感情的意象。月亮这一自然物往往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形式,“从我见物”使“万物有我色”。
阅读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一方面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了解诗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对诗人、诗人当时心境乃至人生经历的联想;另一方面,由于主客体的交流、互动和交融,多样的月亮意象成为古代诗歌永久的情感符号和艺术密码。其使用频率之高,覆盖面之广,表达深度之深,甚至巧妙的比喻造句,都是其他山水、昆虫、鱼、云、花鸟无法比拟的。杜甫诗“他知今夜露珠将霜,家中月色几许明!."
中国人眼中的月亮是中国的,而中国诗人心中的月亮有着深厚的传统意义,沾染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占据了更广阔、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月亮甚至可以视为中国古代诗人的专利。月亮意象既是诗人精神形态的凝结,又是诗人精神形态的延伸、拓展和升华。
1.孤独的形象
遥望明月,中国人感慨万千。皎洁的月亮浸润了许多移民孤独的灵魂,温暖了许多失意文人的不眠之夜。古代诗人在现实社会中才华得不到满足、仕途落魄的时候,往往喜欢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心情。月亮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孤独和寂寞,反映了失意者寻求安慰和解脱的心理。诗人越是把明月写得深情可爱,越是在流浪生活中感到孤独,衬托出诗人的孤独。
2.崇高而精致的形象
古代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时,有的人情绪低落,有的人却泰然处之,以清高脱俗的胸怀寻求精神解放,清风明月成为心灵的寄托。月亮已成为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傲立山林的化身,是诗人风采和潇洒气度的象征。
3.旷达别致的形象
在古代诗人中,李白可能是最擅长写月亮的。他的《借酒求月》,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飘逸自然的个性。“今天,人们看不到古代的月亮,但这个月他们曾经追随古人。古人云,今人若流水,明月这样看”,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使人有了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歌唱。诗中明月的飘逸旷达,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胸怀和境界。
4.相思离别意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是离别的象征,月亮是最能表达人的离别的东西。在古诗词中,月亮的多重意象往往表达着与月亮的离别之情。
5.怀旧和感伤的图像
古人常常用月亮的形象来感叹生命和岁月的流逝。南唐末年的领袖李煜,常常用月寄托对过去和现在的思念,倾吐自己“日日以泪洗面”的深深悲哀和巨大痛苦。“春花秋月是什么时候,过去的事知道多少?小楼昨夜又偏东风,国家不忍回首月下。”往事如梦。这时的南唐是什么情况?只能在“月光”中回忆。
7.想家的爱国形象
月亮也是乡愁的代名词。望月思乡很容易引发怀旧和歌唱。李白的《静夜思》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表达了乡愁。古诗中的月亮意象也是诗人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的间接表达。“三十功名,尘埃落定,八千里云和月”用之不竭。在这两首诗中,岳飞表达了自己高尚的人生观,融合了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这种寓意深刻的赏月诗,比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具有更高的思想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的多重意象:
第一,自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流传开来,月亮就被打上了中国的烙印。不仅是诗人,所有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解不开的“月亮情结”。从儿歌《月光》、民谣《月弯九州》到流行歌曲《弯弯的月亮》,传唱已久。
月亮的形象代表了女性和母性的温柔和爱,最能体现人性的光辉;
月亮的形象代表着团圆和离别,最能系住人们缠绵的感情;
月亮的形象也代表了国家和村民。天上的圆月总是和人结伴而行,最能抚慰离乡为国的忧虑,勾起乡愁和思乡之情。
月亮意象也沟通了自然与生活、历史与现实,以大时空的视角俯瞰古今的悲欢离合,渗透到灵魂的各个层面。
明月意象体现了一种美,自然美、中性美、变化美、精致美,形成了形神结合、虚实并存、变化有序、盈亏互补的审美观念,符合中国的中庸之道和中国人民平和、谦让、坚韧、隐忍的民族性格。
第二,从“人与自然之间的时间”来看,月亮与人的关系最密切、最密切,激发了人们的遐想和幻想,甚至激发了诗人的智慧和创作灵感。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多重月亮意象与《诗经》中的六义一脉相承,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思想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