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的相关问题

中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阶段。一方面,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中国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心环节。这是我们在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双重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捷径。从1999到2003年,中国共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75亿美元,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产业结构面临整体升级的任务。毫无疑问,中国仍然需要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此,中国必须坚定。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拓展了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空间,为中国利用国际技术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中国应利用好这一机遇,在更深层次上引进技术,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摒弃“市场换技术战略”,实施“竞争换技术战略”,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整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主要表现在:

一是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我国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依赖进口。中国每年数万亿的固定资产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进口”的。

二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中国每引进一元技术,只有0。07元用于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而日本和韩国在工业化时期,引进技术花费人民币元,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花费人民币5元到8元。

第三,在专利技术和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根据瑞士管理学院的数据,中国每万人产生的专利数量为0。8件,日本737件,德国534件,比中国多50倍,比中国多50倍,比中国多40倍。国际标准方面,中国的很少,而欧盟的技术标准有0000多项,德国的工业标准大概是。1994日本工业标准884项,农产品标准397项。

第四,基础研究费用不足。我国基础研究的长期低成本使得自主创新缺乏适当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潜力。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美国基础研究总投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超过0%,1956年高达4.0%,投入从1956年的4.6亿美元增加到1965年的6.64亿美元。1990年代,支持进一步增加。2000年,美国基础研究基金占美国R&D基金总额的8%。日本在10%到7%之间。德国在10%左右。法国在1999达到4%。在中国,这一比例在1995年为5.8%,2000年为5.73%,7年增长率不到0.1%。

因此,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高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根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八。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竞争力的较量,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是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企业的竞争力就失去了内涵和载体,企业在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在引入大量外资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中国的竞争和发展只能处于弱势。因此,发展大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