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锑矿。
是世界上较早发现和利用锑矿的国家之一。据《汉书·食粮》记载,“王莽居宅,改汉制,钱币皆用铜,与锡混淆”。《史记》记载:“连锡产于长沙”。秦墓出土的秦代箭头,经光谱分析含有锑,说明我国很早就使用了锑。当时不叫锑,叫“连锡”。明末(1541)在湖南锡矿山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锑矿,但当时锑被误认为是锡,所以锡矿山得名,直到光绪16 (1890)才知道是锑。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了锡矿中最早的炼锑厂——稷山厂,使中国的“濂溪”转入产锑时代。1908年,湖南华昌公司从法国引进挥发焙烧法,开始用此法冶炼锑。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兴起,锑的用途和需求都扩大了。锡矿开发后,湖南省桃江板溪、新韶龙山、桃源沃溪锑矿相继开发,使湖南锑业居全国之首。接着,贵州、云南、广西等省也相继开采了一些锑矿。在1908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锑产量往往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仅1912至1935锡矿的锑产量就占世界产量的36.6%,全国的60.9%。1942年,我国著名有色冶金学家、世界上最早的锑冶金专家之一王崇友和美国人霍德森获得了浮选熔炼——气态还原熔炼的专利权。
新中国成立后,对锑矿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和开发,发展了鼓风炉挥发熔炼硫化锑精矿。中国锑矿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并大量出口,生产出高纯度金属锑(含锑99.999%)和高质量的特级锑白,代表了世界锑行业的先进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