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要想知道中国为什么没有爆发工业革命,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化的真正开始,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它所建立的工业文明成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终结者。它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文明的方方面面,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精神、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革命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其实工业社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工业大生产的基础上的。一方面,国家建立了关联度高、分工严格的产业体系,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产业工人(包括蓝领和白领)。同时,工业化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学历,因此国家建立了完整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使教育和职业培训社会化。另一方面,国家作为大企业利益的集中体现,与经济管理高度融合,管理能力和国家权力大大增强。于是,整个国家和社会高度组织起来,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日夜产生着令人生畏的能量。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管理。这是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的一个很好的批判,只重视道德而不重视数量经济管理。
但这只是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答案。从文化竞争的模型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以前人口多,但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朝代确立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却认为生活空间狭小,想向外拓展。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第一,资源因素。中国多山,地广人稀,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节约能源和消耗劳动力的农业技术,而不是扩大资源和节约劳动力的畜牧业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混沌控制循环,阻碍分工发展。第二,文化因素。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出,冒险精神有利于多样化和创新,规避风险的倾向有利于稳定和追赶。中国的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主导思想都是关于避免风险和保持我们的理智。第三,系统复杂性因素。分工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问题的延伸,而是各种文明冲突和演变的结果。中国正面临着由单一小农经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周期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不断,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多变,不利于维持分工。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有:一是小农经济导致的社会分工不足。
第二,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
但我们知道:第一,西方历史是从西欧的庄园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更为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一个庄园里各种商品的生产几乎包罗万象,自给自足的程度是西欧自中世纪罗马帝国以来具有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功能的城市极度衰落的最终原因,但这并没有影响西欧最终的科技进步。其次,我们知道西方历史上有很多敢于冒险的民族和国家,尤其是西班牙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西班牙并没有成为科技强国。
其实西欧之所以能在现代科技上领先,首先在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其次在于自英国以来西方民主制度在各国的确立。关键是新教的反权威意识和天主教的独立自由意识培养了近代西方人的民主意识。所以科技的进步主要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意识。
科技在否定之否定中进步,这是区别成人和儿童的辩证逻辑思维过程。一个国家要在科技上进步,最重要的是要有反对权威的勇气和意识形态。但儒家在思想上主张和维护等级制度,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霸风格。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一味追求“面子”和等级身份,不愿承认学术错误,盲目相信权威,缺乏反权威意识,导致中国人在现代乃至现代科技上难以进步。当然,反权威的勇气和意识形态的建立要靠民主制度来维持和建立,而民主制度的建立相对于民主意识的形成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对李约瑟之谜的具体解释,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
1,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制约越来越严重。
2.缺乏可持续发展
多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使古代中国不可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使得大量的科技浪费和流失。
3.缺乏专利和股份
专利和股份可以成为古人技术命名的强大动力,同时专利和股份也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技术,或者尚未形成而只是雏形的简单科学形象和概念,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
4.缺乏通讯和交通。
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封建社会末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封建时代末期,中国缺乏与外部邻国的交流,难以传递知识。另外,当时我们国内交通非常不发达。即使有些人在做一些研究,但他们总是单打独斗,无法在科学发展中发挥协同作用。
5.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知识结构
“所有这些问题(李约瑟问题)的答案,首先必须在不同文明的社会结构、知识分子结构和经济结构中找到。”科学是知识体系,科学也是社会体系,是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揭示了科学的本质,特别是开创了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马克思看来,科学融入大工业的生产过程,需要有意识地应用科学,科学已经成为生产力,成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指出,科学更多地归功于生产,而不是生产。社会的技术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6.熵增原理的诠释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熵值总是在增加,也就是混沌的程度在增加。著名的熵增原理提出时,有人试图用物理学原理解释李约瑟问题,认为古代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所以国家社会趋于混乱,导致现代科学的起源不在中国。
7.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
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所以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爱因斯坦在1953年给加州圣马托的Stweetzer写了一封信:西方科学的发展基于两大成就,即希腊哲学家发明了形式逻辑系统,发现因果关系可以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到。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没有“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寻找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科学,所以中国古代所有的技术只能归于经验技术,而不是科学技术。因此,可以说,涉及中国古代科技的李约瑟问题的讨论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经验和技术,而且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中国的经验和技术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这是李约瑟问题本身的一个完美。
8.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创新理念。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征是技术发明。大部分发明都不是古代政府有目的的创造,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和大方向。大部分发明来自普通人,分散,无法集中使用,统一规划,无法发挥发明的力量。
9.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我们普通百姓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迷信思想,上层社会的文人也普遍重文轻技,以文学为主业,很少有人有时间像沈括那样去整理和研究科学问题。
10,双方的文化核心差异
台湾省周哲水认为,两岸文化内核的差异,可能始于一万年前具有具象思维的文化时期。当时东西方的人类思维类似于“具象思维”。但是,两者的思维方式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于是,双方在旧大陆的两端构建了不同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双方的文化元素是不兼容的,所以从史前原始社会开始,东西方就处于不同的文化世界,方向不同。
1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林宏伟认为,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和科学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重对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对工具的直接运用。西方的思维不一样。当然,他们注重艺术的学习,思维手段的学习和其他手段的运用,更注重工具的系统锻造。
(2)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它的功利性太强,与具体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得太紧密。西方的思维方式是相反的。
(3)东方的思维方式中,更注重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性的类比,而忽略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索,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是相反的。两者都表现出不同思维层次的深度和高度。
(4)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控制的东方思维方式,往往注重对主导思想的阐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更多的打破框框的创新精神,少了基于权威的固定思维,多了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差异,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跟在西方后面模仿和学习。
从科学本身的角度来看,解释是:
1,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
2.中国古代文明以工匠文明为特征。
中国古代技术基本上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不可逾越的文化形态。没有系统论和基础学科的支撑,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现代科学。
3.科技结构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进行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
4、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严重不足。
在钱看来,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因为科学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而技术则没有;基于经验的经验技术和基于科学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科学的诞生是19世纪的必然。因为与科学相结合的西方技术在全世界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它迫使我们中国放弃我们的传统科学,完全接受它。
那么为什么现代技术会在中国产生,为什么一向先进的中国技术会突然落后?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西方现代技术是基于经验知识的科学,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各自的本质决定的。这是必然的趋势。既然近代中国没有实证知识的科学,当然也就没有以它为基础的技术——科学技术。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是一种先在技术、多生技术、知识技术和突变技术,因此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样短时间内就超过了中国发展缓慢的传统体验技术。
5、数学的缺失
中国古代没有把自然数学化,只把数学当作一种功利的技能,而不是一门学科。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发现和积累的表面,更少用数学去研究自然。所以中国古代对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定性分析,或者凭空捏造一个符合有机世界观的理论,无法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6、缺乏科学的两个基本要素
爱因斯坦曾指出,现代科学的两大基础是形式逻辑系统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在中国古代,这方面是完全没有的,所以现代科学在当时的中国是不会产生的。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明了三段论等形式逻辑,欧几里得发明了欧洲几何,也是基于形式逻辑。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名言“实验是确定之母”让大家意识到,开始用实验的方式去发现和验证因果关系。在伽利略时代,伟大的伽利略将形式逻辑的锐利工具和实验手段结合起来,最终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先河。在他的基础上,牛顿后来发扬了这两个基础,建立了不朽的牛顿经典力学。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创新基本都是个人的,没有标准化,所以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