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出了柔性管理的概念?
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跳跃与变化、速度与反应、敏捷与灵活。它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力和直觉、主动性和企业家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它通过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合作、差异互补和虚拟实践社区,实现管理和运营知识由隐性向显性的转化,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的。“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而“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对员工进行个性化管理。
“柔性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主要不依赖外力?如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的解放、平等的权利和民主的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真正感到舒适并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发展出优异的业绩,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柔性管理”的特点是: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榜样重于教导,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退缩。显然,知识型企业柔性管理后,管理者更加注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注重员工的主动性和自律性。
“柔性管理”在未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如下:
1.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工业社会的主要财富来自资产,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财富来自知识。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主要是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形式存在的知识,后者是指员工创造性知识和想法的体现。显性知识为人所知,而隐性知识只存在于员工头脑中,难以掌握和控制。要想让员工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想法奉献给企业,实现“知识共享”,单靠“刚性管理”是不行的,只能通过“柔性管理”。
2.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要求战略决策者整合各类专业人士的智慧;另一方面,它要求必须快速做出战略决策。这意味着需要打破严格分工的界限,重组职能,让每个员工或团队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履行职责的权利,而不需要层层请示。因此,仅靠规章制度难以有效管理这类组织,只有通过“柔性管理”,才能为“人尽其才”提供机制和环境,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满足柔性生产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在不断变化,以满足“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当代生产和管理的必然趋势。知识型企业生产组织的这一巨大变化必然反映在管理模式上,导致管理模式的变革,使“柔性管理”成为必然。
编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