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主义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发展。

你不会是我的同学吧?老师刚刚布置了这个家庭作业。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公平与效率观

孟祥忠新宝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平等和效率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公平与效率问题不仅为当代学者所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具体领域也有所论述。本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公平与效率的思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梳理,旨在丰富对公平与效率的研究,为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关键词:孔子灾荒救济产权平等效率

首先,前言

平等和效率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可以说,一个平等高效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目前理论界的讨论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平等与效率问题是当代学者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学者。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在具体领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这个问题不是近代以来的新社会问题,而是人类社会长期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

但这里需要说明几点。

第一,我们不是在重复一个过去学术研究都是从某个公式开始的常见错误:那就是现代和西方学者讨论的所有问题,我们的先贤早已不知道,我们不得不在我们泛黄的旧论文中找出依据和出处,生怕失去学术专利权。事实上,这种研究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的学术视野,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傲慢越不复杂越好。

第二,作为学术研究,我们必须认真、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成就。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问题,也是解决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要求。为了融合古今中外的智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本文的中心是对中国古典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述,目的是在学术层面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当然,由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和文献范围,这种分析并不全面。但只要能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就是我们的目标,没有其他奢求。

第二,古代思想家对平等、效率及其关系的认识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社会,平等观念相对缺乏。一段话“君君,部长,父亲,儿子。”论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缺乏现代社会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荀子曾说:“有等第,有年龄之别,贫富皆称”。这不仅不认同人人平等的理念,而且给财富分配打上了等级烙印。同时,人们的消费也是分等级的,警示人们要按等级消费。“使富人足以显其贵而不骄,穷人足以养生而不忧,以平衡子孙”,否则“欲求而不量界,不得不争而争乱”。“没有过度的贫穷会导致损失”。这样,古代思想家不仅不讲人人平等,还把人事之间的等级制度与社会政治联系起来。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强调等级观念的同时,非常注重社会公平。但他们的公平概念可以概括为社会财富平均分配的概念,平等完全理解为平均。同时,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被视为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条件。起源于古代的平均观念逐渐演变为绝对平均主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次农民起义的旗帜。历史上,王献之,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自称是一个普通的将军。北宋末年,的姚起义军直接打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均富”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完全成了天朝的幻想。太平天国的《天朝天目》进一步提出了“有田一起耕,有粮一起吃,有衣一起穿,有钱一起赚,处处不平,无人不饱”的绝对平均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始终关注结果,而从未看到以个人行为为出发点的平等权利的现代平等观。

另一方面,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关注社会的平等,而且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经典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当然,古代思想家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的理解,现在看来是比较简单朴素的。

孔子曾说: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担心的不是贫穷而是不平等,不是稀缺,而是不稳定。如果财富平均分配,就不会有贫穷;境内有和平,就不会缺人;当领土实现和平时,就没有回归的危险。“邱还听说有国有人不患贫富不均。没有贫穷,没有贫穷,也没有和平。”①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孔子特别强调公平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提出社会公平会使人民幸福的观点。“恕为众人之德,信为百姓之责,敏为功德,公说。”当然,孔子所说的公平只能理解为公平。公平的内涵是什么,不能用现代意义上的平等概念来定义。但在当时,提出公平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基础,是很有价值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提出平均分配思想的同时,也出现了分配与生产挂钩、平均与效率挂钩的思想。比如《管子》的作者提出了“平均分配兵力”④和“用其分配货物”⑤的思想。给农民生产要素,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平均土地,实行地租制度,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荀子提出“礼义之分”,让欲与物“相持不下”,“分”就是把一定的生产资料——土地分给农民。“分”的结果是“多力量”,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多强则强,强则优于物。”⑥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使消费品的供给和人们的欲望需要“相持不下”。董仲舒提出“收财之家”的分配思想,“不与民争利,则权可均分,民可足”,已经包含了只要加一点公平分配,效率就会提高的萌芽。司马迁“贫富之道,不可夺”的思想,从另一方面强调“各尽所能,尽己所能,各得其所”,9也包含着平等与效率的萌芽。

古代一些思想家还提出了具有强烈平均主义色彩的限制和均分农田的思想,让农民保留一部分土地,提高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社会贫富差距的压力。也有人提出通过对书籍轻征税来调节财富分配。"理财往往把养人放在第一位."唐代白居易曾说:“山若散于下,人便易而富;如果把利益局限在上层,人们就会努力工作,就会贫穷。”白居易的思想是收税时要注意上下级关系。利益在下面,人民富裕了,生活舒服了,积极性就高了,生产效率就高了。这种思想和今天的藏富于民、富民富国的思想非常接近。

可见,中国的古典思想家早就开始将平等与生产效率挂钩,试图“利益平均分配”,尽可能“利益向下分散”,即平均分配财富,以缓解收入悬殊,提高效率。这些思想虽然不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文化主流,但影响力不大,声音微弱。但当我们探究公平与效率的发展历史时,它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宝藏。

第三,护富救荒思想中体现的平等与效率理念

效率与公平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多种表现形式。结合时代和社会的主要问题,效率和公平的思想交替变化,各有特色。护财救荒思想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值得人们深思。

在中国历史的主流文化中,财富与邪恶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一直缺乏保护财富的产权制度文化,使得中国社会的发展处于原地踏步,现代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中国古代思想中偶尔闪现的保富思想,反映了对效率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然而,当效率提高导致的两极分化的社会紧张达到一定限度时,我们需要关注以救荒思想为代表的社会平等,以平抑和缓和来对抗矛盾。

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社会对平等的追求直接反映在土地占有和分配制度中。孟子主张“控人之财”,提出了恒财论和外达论。秦汉以前,井田制一般是最理想的制度。从西汉开始就产生了抑制兼并的思想,晁错最早提出了商人兼并的问题。“法律失效,民不聊生,贫富不均。”人们认为贫富不均源于商人的合并。董仲舒、王莽、鲁直、李觏、欧阳修和苏洵都指出了地主合并。王安石不仅要遏制地主合并,还要遏制商人合并。

虽然古代思想家对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井田制争论不休,但在今天看来,秦代商鞅变法之前,土地制度的低效是必然的。我们假设这种低效率是由井场系统对过度平等的追求造成的。商鞅废除了秦国的井田制,以满足人们对私有土地的需求。但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和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进而使地主阶级思想家提出了限制耕地、恢复井田制的主张。这两种思想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交替起伏,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强调公平的一面,即平均分配土地。一方面,在社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缺乏农业以外的就业机会的社会环境下,生产资料的平均分配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的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农业作为绝对主导的工业部门,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维持政府运转和便于收税,政府也倾向于采取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在尽力提高农业总产量的基础上增加政府收入。平均分配土地,一举两得,是现政府的目标。夺取政权后,所有的新王朝都采取了均分土地的改革。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实际上是对社会财富的重新洗牌,实现了一场劫富济贫的社会动乱,缺乏私有制所生的财富积累效应,导致了中国社会长期的低水平均衡陷阱。封建王朝也是随着土地分配的平均程度而处于一个盛衰周期。这也决定了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倾向于平均分配的制度是思想和政策的主流。只有少数思想家隐约注意到了采用私有制对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进而提出了保护富人的思想。韩非是第一个提出保富思想的思想家。他坚决反对“从富人那里收来给穷人”,因为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奢侈懒惰的人是穷人,节俭的人是富人”,这是人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造成分配结果不均,无法人为干预,损害了效率带来的社会进步。

唐朝的柳宗元提出“富夫穷母不可灭。但是,不能使其有幸在下任职。”公开接受剥削的社会现实实际上衡量的是效率和平等的社会效用,采取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整体价值观。宋代的李觏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把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作为解决土地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他主张地主应该通过经济奴役的方式收回土地,而且越多越好。他说富人勤劳节俭守法:“田可耕,桑可蚕,货可用。读之者富,有知,有勤,昼夜兼程,攻坚吃淡,听令而行。”他还说,富人“可能智力出众,其财政用途足以使人”能帮助国家解决困难,反对“穷凶极恶,狂妄自大”的政策。这说明他的思想还没有超越地主阶级思想家所能达到的水平。当然,他如此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是有远见的,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深刻矛盾。

北宋司马光在反对青苗法时提出了保富论。贫富之所以生:“夫与民之所以贫富,皆因其才而异于其昧。”他还把富人用高利贷剥削穷人的关系美化为“互相出资保命”。

叶适:“富民为帝养民,亦为用之。他们虽然自力更生,但也很勤劳。”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后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对待抑兼并政策的一种新动向。

王夫之护富思想的理论特色是将富人的社会地位定位在社会发展决定者的高度。“国无富民,民不足以殖”,“故富民为国之本分”,政府应“惩贪济民”,以利社会整体发展。

总的来说,古人的护富思想主要是从贫富的成因、富人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以及扶危济困的社会功能来论证的。事实上,从节俭与奢侈消费关系的角度论证,富人的奢侈消费有助于增加穷人的就业,这也可以视为社会应该保护富人的一个理由。

古代的荒政思想是指当社会发生饥荒时,各级政府要实施救助灾民的政策,简称荒政。荒政思想符合中国传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仁慈,追求社会平等以维护社会稳定。荒政思想形成了思想家们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成为中国古代传统中追求平等的主流思想的一部分。

荒政思想最早是在李周提出的,它规定了黄征的具体措施,开创了荒政思想的先河。

“烟斗?轻重丁提出了“以贫除疾”。这里的“赈”一般是指国家和富人向穷人提供的无偿救济,有时也包括有偿救济贷款,扩大了荒政救济的手段,注重荒政救济的主体从国家扩大到个人,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发展为官民共同行为,有利于提高荒政救济的效率。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区分政府和私人的区别。政府的荒政救济是基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职能的要求,更强调统治者的道德责任。救济是免费的。私助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并没有让长私助产生道德负罪感,这是追求平等手段的新变化。然而,这种有效的手段并没有被主流的救荒思想纳入主流。

唐代柳岩对荒政的效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柳岩反对单纯依靠救济来拯救饥荒。他认为救济有两个缺点:第一,如果救济的人数少,只能拯救有限的人数;如果数量多了,就会造成国家使用的短缺,结果就是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第二,布施会造成人的侥幸心理和官员的营私舞弊。结果强者得到更多,弱者得到更少。第一,他及早了解灾情,根据国家财政能力决定减税和贷款目标。“民不聊生,事已至此。”二是用常数法。发生饥荒时,缺少的是食物。国家可以在灾区出售食品并购买其他食品杂货,运输到其他地方出售或留给政府自己使用。柳岩荒政的第二项措施,不仅强调通过市场手段提高荒政效率,还强调保持国家荒政能力的可持续性。对社会平等的追求包括发展生产和提高救荒效率。通过市场手段提高荒政救济效率的思想,在历代统治者群体中并不多见。

朱也注意到政府在荒政中的无能,重视民间仕女在荒政中的作用。崇安县(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姚村时,与地方官绅创办社仓。原来义仓也叫社仓,但朱创办的社仓与义仓不同。它是由人民经营的,位于农村。他认为设立社仓是救荒防乱的有效措施,将追求平等定位为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更加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救荒。但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救荒的义务更多地转移到民众身上,把富裕的民众视为一种道德责任,这不利于救荒能力的可持续性。与“轻重丁”相比,是退步了。。

明代刘对荒政的创新表现在将荒政分为“备荒”和“救荒”两个概念。将饥荒准备置于饥荒救济之上。所谓荒政,就是国家增加粮食储备,包括长平、义仓等制度。饥荒救济是指救济灾民的临时措施。他认为,备荒是全国的事,救荒是地方的政策。这一理论的精髓是:国家应将荒政作为一项常规制度,做好荒政准备,以免需要荒政时无粮可发,只有一些更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才能临时筹划荒政。这是灾荒救济制度的一个创新,可以有效提高灾荒救济的效率。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荒政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确保社会稳定的公平措施。效率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公平基础上,否则社会动荡就会失去效率。

最后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土地私有制带来的效率无法打破中国的低水平均衡循环?我们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生产力低下,技术进步缓慢,社会分工缺乏市场支持,非农就业机会少,导致农业劳动力过剩,农业剩余少,分配不公略有增加,导致一部分人面临生存危机,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难民,然后难民成为暴民。社会财富的低水平积累限制了贫富分化的社会承受能力,土地私有制的效率无法充分释放。这实际上说明了社会对效率的追求一定是在社会对不平等分配的容忍范围之内。

第二,为了满足税收和粮食安全的需要,统治者限制农民的迁移和流动,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的人地比。中农以上的政策实际上是政府制定的产业歧视政策,也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市场检验和支持的政府战略是不会成功的。中国古代的低级均衡陷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政府人为限制了农民的职业选择和区域流动,取消了农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发挥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社会制度环境,应该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根源。

在谈到农民起义的地理分布时,许倬云发现土地分配不公与农民起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土地兼并不仅重视土地的高收益,而且农民起义是由农民生存危机引起的,农民生存环境的好坏是由离市场中心的远近决定的。城镇周边土地收益高,土地集中严重,但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来弥补农业收益的不足。远离城镇,土地产量低,土地分散,但远离市场,缺乏农业以外的收入来源。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农作物歉收或绝收,生存危机就会爆发,农民起义就会兴起。许倬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业之外,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多的保障机制。他同时指出,加快当前农业市场化改革,给农民更多自主参与市场的机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