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抗击疫情的故事

2020年6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伟带领军事医学专家组赶赴武汉,迅速开展病原体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应急科学研究,把实验室搬到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的最前沿。在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陈伟团队迅速搭建起核酸检测平台。

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和自动核酸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病毒核酸的检测时间,快速形成了日均1000人的核酸检测能力。“对当时武汉疫情的防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陈伟说。尽管核酸检测能力的提高使病毒“难以隐藏”,但仍需要疫苗作为消灭新冠肺炎鼠疫的“终极武器”。

在抗疫前线,陈伟带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并肩作战,向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发起冲锋。3月16日,陈伟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肺炎疫苗获批开始临床试验。4月12日,疫苗二期临床试验开始,这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肺炎疫苗品种。

相关测试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目前,该疫苗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三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在最近的一次媒体采访中,陈伟透露,重组新冠肺炎疫苗可以有效地覆盖变异的新冠肺炎。

此外,陈伟团队还发现了首个针对多杀菌素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候选药物,也为研究新冠肺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北京时间6月22日22: 00,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这个时候应该说,能想到的,能做的,都用上了。”陈伟感叹,科研团队一直处于“千日练兵,千日用兵”的状态。这次武汉之行,并不是她第一次带队与致命病毒“牵手”。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陈伟和他的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研究非典病毒。团队研发成功的“重组人干扰素ω”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 * 14000名医务人员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未发生感染。

2014年,西非爆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陈伟带领团队深入非洲大陆探索该病,研发出世界首个抗埃博拉病毒新型基因型疫苗,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疫苗海外临床试验零突破。鼠疫、炭疽、埃博拉,入伍29年,陈伟的研究对象都是常人无法回避的疾病,被同事们称为“魔鬼的课题”。正是有了长期的“与毒共舞”的经历。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和研究团队能够尽快开发出疫苗并投入临床试验。即便如此,在陈伟看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与过去有些不同。她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团队的决心,对自己技术的信心,对国内外法律法规的了解,才是我们今天能走到的地方。”

陈伟曾说,在生物安全领域,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在她看来,生物安全的保障不仅要“能够应对已知的病原体”,还要“能够应对未来的疫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陈伟作为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的提案。

希望生物安全领域的创新成果能迅速惠及普通人。“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特别希望我们的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陈伟表示,她和研究团队会为此继续努力。“这是荣誉,也是责任。这样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不辜负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