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山洞里发现了两台美国发电机。80多年后,它们仍在正常使用。
入口由岩石切割而成,里面是自然形成的洞穴,有着独特的洞穴。地下水经过调蓄水库,从调蓄水坝流过调蓄水坝,经过明渠和涵洞,才到达主电机房。
这个机房的核心设备是两台发电机。发电机上的“通用电气”显示了发电机的悠久历史,它来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设备。
现在已经80多年了,水电厂已经不用了,但是这两台发电机还在运转。
这台发电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时代的宏大故事。
天门河电厂是贵州第一座水电站,也是中国第一座溶洞水电站。
从1939开始,召集了8家建筑公司参与施工。因为地理位置在贵州大山,建筑材料都是当地采购的石材。三年后,在大家的期待中,天门水电站基建完工。
工程量极其巨大,但在众多工程师和工人的努力下,时间几乎减少了一半。就是因为天门水电站的责任太重大了。如果能早点完成,甚至会影响战局。
1937年,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日本侵略者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国民党政府被迫向西南转移,继续与日本侵略者长期作战。为了维持武器供应,很多兵工厂也动了起来。
当时广东石林兵工厂等几个兵工厂迁到贵州桐梓,合并为41兵工厂。条件比较简陋,以前没有建过兵工厂,直接用帐篷搭建,修剪一下就可以生产了。生产的武器类型主要是捷克轻机枪和中国官方步枪,不断为战争前线提供武器资源。
兵工厂每月产量约为65,438+0,000件。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首先要解决动力问题。阿森纳只有两台柴油机发电,所以产量无法扩大。柴油储量少,柴油发电机耗油量大,柴油供不应求。因电力问题而频繁停工,严重阻碍了兵工厂的正常生产。
前方战事越来越激烈,后方的武器生产也要及时跟进。贵州桐梓没有电站。为了供应兵工厂的电力,国民政府军政部军械署计划在那里修建水电站。
为了保护水电站,同时利用天门河水资源发电,水电站选择建在天门洞旁边,有着天然的溶洞地形和得天独厚的依山之处。
选址确定后,兵工厂还邀请了时任41兵工厂动力处处长的著名工程师陈祖东担任总工程师。并让西迁的清华、浙大、东北、西北、工大等院校的师生也参与建设,所以修建天门河电厂并不难。
陈祖东不仅要考虑电站的发电,还要保证水电站的安全。日军使用轰炸机进行空中巡逻,一旦发现疑似军火库区域,就会派出大量轰炸机对其进行轰炸。
41军火库暴露在日军轰炸机的视线之内,不仅要规划水电站的建设,还要保证军火库不会被发现。所以最后决定把这个水电站建在地下岩洞里,砍掉一栋两层的厂房。以山林独特的地形,易守难攻,空中不易发现。
水电站最重要的地方是发电机所在的主电机房,直接决定了水电站的运行。所以发电机会放在地下车间,发电机房在上层,涡轮机房在下层。还有额外的通风管道和交通隧道。
水电厂图纸设计完成后,开工的日子又苦又累。如果要把机房建在地下,就要挖一堵石墙,从当地招聘大量农民工。在天门河电厂的水库大坝上,陈祖东刻了一首自己写的《圬工歌》。这首歌充满了修建水电站的悲伤和泪水。农民工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这首诗是建设天门河电厂的工人们的真实写照,字字珠玑,催人泪下。因为建筑材料是石头做的,所以他们自称石匠。工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支援前方战斗,靠的是炎黄子孙的铮铮铁骨和热血。
经过长期的努力,手脚上都生出了厚厚的茧。无论冬夏酷暑,刮风下雨,没日没夜,工人们都在抢着建工程,一刻也没有停歇。大家疲惫的脸瘦了,身体瘦得只剩骨头。
泡在冰冷的河水里工作,从头到脚都是冷的。物资紧缺,冬天山风吹,没有厚被子盖,夏天蛇虫蚊子蚂蚁多,只能自己背。没见过老婆孩子陪我,我一个人在山里。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如果不幸遭遇山洪,会断臂断腿,甚至直接死亡。石匠的生命微不足道,没人在乎。活着的时候,我像一片落叶,去世了,我像一片浮萍。甚至我的家乡也很难回去。
虽然陈祖东是总工程师,但他从不批评工人。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工人们为水电站的建设付出了全部的精力。我只是失去了我的心,但我得到了荣誉。很多默默为项目贡献血汗的人,都是默默无闻,默默无闻的。
陈祖东说他是有罪的,所以特意刻了这块石碑,让后人知道工人们的牺牲。其实他们都是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战的英雄。
水电站土建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后,还有一个难点亟待解决。水电站的核心设备是发电机和水轮机。当时中国忙于战争,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无法生产出适合大规模发电的发电机。
必须从美国采购,此时中美关系友好,* * *反法西斯。美方承诺帮助购买发电机和水轮机,并协助建设天门河电厂。
发电机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都是当时的最新产品。功率2x288,封闭式三相交流发电机。水轮机由美国勒菲尔公司制造,包括水轮机和手动HR横缸垂直调速器。
设备已经购买,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设备重100吨,仅发电机机芯就重3吨。当时你们是怎么把设备从美国运到中国的?
答案在进入天门河电厂的纪念碑林中揭晓。当时是从美国运到印度加尔各答,再由驻印美军沿“驼峰航线”翻越喜马拉雅山,抵达中国昆明。然后从云贵公路穿越千山万水到贵州桐梓。
这条路经历了艰难险阻和曲折,特别不容易。每个环节都要紧密配合,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巨大损失。
特别是日本占领南京后,不断加大对转移到重庆的国民政府的攻击。内外合力,日军占领了香港和缅甸,重庆到缅甸仰光的路线中断,滇缅公路也被日军占领,接收外援物资的渠道被切断。
这不是中国人民的战斗,而是世界人民命运的战斗。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影响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式。面对日本企图切断中国对外联系,逐渐蚕食中国的战略。
经过讨论,中国和美国共同开通了一条空中运输路线,以确保物资供应。这条路线被称为“驼峰航线”,因为它从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驼峰状山脊开始,穿越印度和缅甸,到达中国。
这条路的飞行高度极高,超过了美国主力装备飞机的最高爬行高度。然而,为了能够打开支援航线,无数飞行员前赴后继。运送的物资大多是机器、武器等重型装备和战略物资,要翻越很多大山。只有最熟练的飞行员才能完成这项挑战。
然而,尽管飞行员身经百战,却经常被高山峡谷、丛林雪山等复杂地形困扰,更不用说强气流、冰雹、霜冻等危险天气了。“驼峰航线”被称为战争航空运输史上难度最大、成本最高的航空运输。
短短三年,美中两国共派出84000人参加,美军投入2100架飞机,却有1500架飞机坠毁在航线上。华航仅有的100架飞机受损一半,168名飞行员牺牲。
所以天门河电厂的发电机来之不易。是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把它成功运到中国。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安全送达并不容易。
天门河电厂的运行意义重大,甚至可以影响到前方的战斗。为了保证发电机的安全运输,美军的考尔德少校在关键时刻奉命执行这次飞行,创下了中印之间空运最重货物的纪录。
4月5日1945天门河电厂第一次发电,6月第二台发电机正式投入使用。两台发电机都为41军火库供电。发电机由华工独立安装,堪称“抗战时期最新的水电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41兵工厂迁至重庆,天门河水电站移交桐梓地方政府为县城供电。白天不用发电,晚上开一台发电机,足够桐梓县城照明。
那时,这个城市没有工厂。四川人来到桐梓创办了两家电石厂,天门河水电站开始为工厂供电。后来两个厂和水电厂合并成贵州锰铁厂,创造了更多的利润。
这两台发电机成了宝贝。工厂定期更换涡轮机的零件,发电机定期检修,他们从未停止生产。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的记录,也为中国第一家铁合金企业遵义铁合金厂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水电厂的材料仓库里仍然收藏着许多被替换下来的仪器,包括德国西门子的仪器和日本企业的老式仪器...这些古老的仪器很难找到,成为水电站珍贵的文物之一。
多年以后,通用公司听说这两台发电机还在运转,特意聘请了两名工程师从美国西雅图飞到中国贵阳,再转机到桐梓,希望能把这两台发电机换下来。
发电机这么多年还在运转,这一事实证明他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他们想取代这两台发电机组,作为企业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他们愿意交换两台最新的发电机,但桐梓当地政府拒绝了。
天门河水电站发电机能正常运行,不仅与国外设备质量好有关,也与工厂的维护和水电厂的精心设计有关。水电站的工人工作时要小心,以免损坏设备。除1995检修外,运行正常。
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两台发电机工作了,但是来之不易,肩负着历史文化意义,应该作为历史文物保留下来保护。而且天门河电厂的情况已经不适合发电了。
天门河水电站水库泥沙淤积量大。以前水库的水可以发电三天,现在只能发电10小时。而且那些年埋在地下的管道,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已经变细了,存在一定的隐患。
如今天门河水电站不再发电,因为它历史意义重大,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见证近代史的古迹。
当时的工程师大多是江浙人,对西湖有感情。另外,水电站也需要掩护,所以他们在天门河电厂周围建了很多建筑,模仿西湖。比如三潭印月,湖中亭,望湖亭,都是西湖特有的。
这就成了贵州大山深处的“小西湖”,连湖中央亭子上的对联都是照着西湖写的。“一湖环水,一半是桂林山。”这种建筑和风景在中国电厂是非常罕见的。
沿着水库走到洞口,进入地下机房。抬头可以看到陈立夫的题词:入天门,夺天道。天门河水电站真是太棒了。
参考资料:
1.桐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桐梓历代诗歌集成》;胡大宇灯校点
2.贵州科学技术发展史概述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