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家乡“十一五”成就》,作业3000字。我的家乡是河南平顶山。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1.4%,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5.61%。目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十一五”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正在细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圈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正在逐步发展。2009年以来,12区域计划相继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地区,与全国经济增速的差距正在缩小。

○国家在交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财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贫困和边远地区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438±00.2%和8.3%。

当我们从第十个五年计划走向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我们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而且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奋力克服诸多困难的五年。五年后,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面临最大的考验。

我们需要发展,我们需要科学发展。带着这个概念进入“十一五”规划,迎接我们的是一系列超乎想象的严峻考验。

“十一五”规划一启动,“三关”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出现了通货膨胀、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等多次。最严峻的考验出现在“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2008年,一场近百年来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快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快车。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民众就业压力陡增...从“过热”到“过冷”似乎没有过渡,中国发展的势头一落千丈。

随之而来的困难将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速度和质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消费和投资...一对对矛盾依次凸显,考验着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否成功将国民经济带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甚至考验着全党坚持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前期宏观调控的特点是“有保有控”。一方面,中央政府推出了包括土地、金融和市场准入在内的政策组合,以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农业税减免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一开始,我们有两年的好时光。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胀的理想结合;2007年,虽然通货膨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延续了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均获得丰收。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的轨道时,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有的困难,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所未有的兴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屡战屡胜,大胆应对。中国领先于其他国家,率先推出了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都是前所未有的。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下行趋势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上升到年底的近9%,画出了一个奇妙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八保”攻坚战中,结构调整没有松绑。4万亿投资聚焦于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关系民生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2006-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保持了11.1%的涨幅。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十一五”前四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5.61%,年均下降4.15%。

这是中国经济历经五年风风雨雨交出的成绩单,也是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