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的“专利形象”

顾名思义,专利形象就是一个研发团队,对外展示特色,在专利方面给外界留下整体印象。

当前的开放式创新使得专利信息成为选择合作伙伴获取目标技术的重要因素;同时,专利也成为参与创新网络的关系管理工具。

因此,一个研究室和科研团队展示的专利形象在创新合作网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数的成功案例表明,没有科研团队,谈技术转移毫无意义。

在许多情况下,投资者关注的是专利,而不是技术背后的研究团队。科研团队的知识产权意识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一般来说,实验室里产生的技术是无法应用的,需要持续的、阶段性的开发、优化和成熟,最终才能成为可以在市场上应用的产品或服务。这期间,往往需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科研团队不能对知识产权进行前瞻性、持续性的布局,后续项目可能会被别人抢先,无法实施。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专利分析在国外很受欢迎,国内从2010开始普及,科研团队的专利形象非常容易获得。然而,其一贯的“专利形象”将对其技术转让和转化以及R&D合作产生重大影响。

在开放式创新中,创新要素属于即插即用模式,所有的资源和要素都像积木一样,可以组合或借用。

创业企业有创新板,像积木一样,有自己的核心。外部的协作资源就像积木一样即插即用,外部的人如果缺什么就找它合作。

由于专利信息的独特性,专利信息逐渐成为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资源。无论是寻找项目、技术、人才、合作等。,可以通过专利信息获得。

因此,良好的专利形象对R&D人员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增加国际专利申请。

海外专利布局有利于提升团队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开放后,我们的技术创新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关注,无论是引用指标还是实际阅读量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如某研发团队的美国专利US8658401《制备高纯度L-α甘油胆碱的方法》于2012年9月首次公开,共被引用5次,包括国内外申请人。

相比之下,同期申请的中国专利CN102041281A是一种磷脂酶水解制备甘油磷酸胆碱(GPC)的方法。首次发表于2010年5月(早于美国专利),但仅被引用1次。

第二,科学制定专利申请策略。

专利信息根据权利人是否愿意传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A.潜艇或规避专利。权利人不想公开,后者也不希望竞争对手过早发现他的动向,所以会尽量隐藏一些敏感信息。

这种技术需要使用专利进行保护,但又不希望被轻易窃取,所以在选词时可以稍微隐晦一点,少用常用的表达方式(比如手机叫移动终端),尽量将最优的技术方案隐藏在更大的保护范围内。

吸引注意力或火力的专利。

这种专利之所以公开,原因之一是为了“宣传传播”,即让技术需求者非常容易地获得专利,促进专利技术的转移和转化。

高校R&D团队的专利普遍得到传播、推广和关注。

这类专利,摘要甚至标题中的文字都要直接准确,最好通过简单的关键词搜索找到。

还有一种情况,为了故意迷惑竞争对手,修建了栈道——专门在一个领域进行大量布局,造成公司正在通过特殊路线加紧研发的假象。其实是一种黑暗——在另一个方向或者道路实力上布局了大量专利。

一切准备就绪后,背后的秘密将公之于众。

第三,做好应用布局和质量管理。

完善的布局非常有利于专利技术的实施、转移和转化。另一方面也说明对比系统和技术的研发更好。这样的专利形象非常容易吸引投资或合作。

专利质量是专利实现价值的前提。整体来看,专利质量高、管理好的团队,展现的是高水平、有实力、有保障的专业形象,也是企业喜欢找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