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R&D中心煤矿采掘机械设备R&D中心-支持

据刘占胜(中煤装备公司副总经理):(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

打造完整的“三机一机”R&D平台

中国能源报:国家能源煤矿机械设备R&D中心落户中煤装备公司,贵公司将发挥哪些技术R&D优势?

在推进中心平台建设方面,我们规划了一系列总体思路:一是整合现有的R&D、制造和检测设施;其次,以集团公司平朔、大屯等煤炭生产基地为验证平台;再次,用增量投资为R&D中心配备关键软硬件设备,建立先进的工业技术R&D测试设施和实验平台;最后,产学研和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开展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

所有的规划思路和建设目标都是围绕着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化、自动化的煤矿设备这一目的。在这方面,国内许多R&D机构和企业在采矿机械和刮板输送机等单项设备的技术和设计制造能力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实力和水平。然而,随着数亿个煤炭基地的相继建成,对煤矿机械设备的综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全面、完整、系统的产品和R&D平台,避免出矿机械制造中的“短板效应”,各方面可以齐头并进,真正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无人安全”无人工作面。

此外,随着近年来国内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煤机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也在逐步增强,许多旧的国家标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煤炭设备完整系统的设计制造标准方面,几乎是空白,因此参与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也将成为R&D中心未来的努力方向。

中国能源报:国家能源煤矿机械设备研发中心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中承担了哪些研发任务?

经过一系列准备和前期工作,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承担了6个重大项目,分别是综采工作面装备及整体配套研究、薄煤层自动刨煤机成套装备及技术、年产800万吨综采成套装备研究、年产10万吨综采成套装备研究、自动掘进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电传动技术。

具体建设目标是:一是具备承担国家重大采煤装备项目和解决我国采煤机械装备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二是形成世界上最大的45000kN强力液压支架试验平台,具备高端大型液压支架研发试验能力;三是具有开展工程项目关键技术研究的能力,与国际国内煤机装备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形成合作交流平台;四是具备高端智能刮板输送机(装机功率3600kW以上)、大功率交流牵引采煤机(装机功率2500kW以上)、智能掘进机、全自动滑刨机的R&D和制造能力。

此外,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国内煤炭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我们还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洗煤设备的研发力度,并将逐步开展大型煤化工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基础研究的缺乏呼唤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中国能源报:我们知道,国家能源采煤机械设备研发中心是由中国煤炭装备总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联合申报的。贵公司在R&D中心建设中的具体分工是什么?

刘占胜:我们与中国矿业大学的合作一直在持续进行,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工作需要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来完成。

“产、学、研”相结合是我们企业一贯坚持的原则。因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需要依托企业的生产试验平台实现市场化转化,企业也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提出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并将信息反馈给高校和科研机构,促进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实现不断更新。中煤装备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一直秉承这一合作原则,互动良好。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随着行业实践经验的深入,在及时推动技术升级的同时,也需要在科学理论上得到技术的支持。这方面的缺失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去年年底,公司下属企业生产的刮板输送机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一开始他们以为是质量问题,但技术人员在矿上反复检测分析,没有发现质量上的瑕疵。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最初设计的选材上。从2004年第一台刮板输送机投产开始,我们在升级改造时只是在其装机功率2×700 kW的基础上进行了等效放大,现在已经达到了3×1200 kW。在等效放大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其所能承受的力的分析,所以直到问题出现才提高产品材质的质量。

自主创新需要改变模式

中国能源报:建立国家能源科技研发(实验)中心的初衷是促进国家能源科技的自主创新。在这方面,国家能源煤矿机械设备R&D中心有哪些考虑?

刘占胜:中煤装备公司一贯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目前公司科技投入比例超过5%,比2004年公司改制之初增长523%。截至2009年底,已有117项国家专利获得认定并投入市场开发,初步形成了从原始创新到集成创新,再到消化吸收,最后再到再创新的良性创新模式。

依托国家能源煤矿机械装备R&D中心,我们希望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引领煤矿装备技术的全面自主创新,尤其是成套系统化的设计制造能力。这是我们目前的主攻方向。

在我们的创新体系中,消化吸收的环节不是简单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是更彻底的引进吸收模式。不仅仅是技术引进,更重要的是要“引智”,吸收国外公司的先进技术专家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过去在很多领域引进吸收后被迫引进新技术,然后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