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士文化

1,“隐士”就是隐士。中国古代把社会成员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其中士是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掌握着知识、技术和道德文化。而且根据各种史书记载,这些隐士往往是士大夫阶层的精英,却如《旧唐书·隐居》中云:“高者独步”,“重者逸其名”。

2.“学而优则仕”通常是学者的人生轨迹,但为什么不做官呢?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有对隐士的推崇和赞美。比如《庄子·再奇》说:“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其道天下。听说广在崆峒山上,我就去见他。”

成功的君主拜访隐士的故事,在于“真理”在隐士手里。道家的出世思想对古代文人影响很大。冯友兰认为“道家是由隐士建立起来的”,庄子是隐士思想的集大成者。可以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中国知识分子培养隐逸精神提供了一个“酵母”。

3.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儒家只是把隐居当成天下无路时的权宜之计和手段;而道家则认为隐逸是士人的理想归宿和目的。道家强调“以命为先”的价值观,从而彻底否定儒家追求名利、仁义的价值观。

但道家并不过分强调生活方式等形式的隐蔽性。为了生存,也可以入世来适应自己,儒家入世的目的就成了道家隐居的手段。可见,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不同,但隐逸方式却是交织在一起的。

4.隐士概念的演变。叶凡在《后汉书·益民传》中首次将隐士写进正史。从那以后,有许多关于隐士的历史记录。但根据各种有关隐士的史料,隐士的范畴一直定位在“士”的阶层,从未被打破。

现代学者姜亮夫在《中国文人阶层的类型》一文中对中国隐士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微调。他明确将隐士分为隐士和僧侣两大类,其中隐士主要指隐居的文人,这里的隐士在内涵和外延上与过去的隐士基本相同,而僧侣则是指中国佛教和准佛教范畴中的宗教实践者。

5.钟南山的隐士现象。

钟南山是中国隐士文化的重要见证地之一。历史上曾有许多佛教高僧道士在此修行,至今仍可发现佛教祠堂遗迹。佛教法的创始人孙思邈宣扬自己是隔壁盖房子的,这样的故事还在流传。当时,钟南山被誉为“八百祖镇终南,十万罗汉吼秦岭”。

扩展信息,退隐山林,自得其乐。

有些官员退休早,是因为无心名利。比如我们熟悉的陶渊明,一生向往田园生活。生活在南朝梁朝的陶弘景,36岁就早早退隐,自称“华阳隐居”,过着幸福的隐居生活。

梁武帝即位后,他被派去做官。陶弘景画了两头牛,一头悠闲地吃着草,另一头用笼头驱赶,用鼻子鞭打。他还在画上题了一句诗:“水在我面前流,我爱绿野。”嘲笑金笼牵着鼻子走,然后以鞭打收场。"

陶弘景用绘画和诗歌来表达他归隐山林的决心。当梁武帝看到它时,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虽然没有被邀请做官,但梁武帝经常通过书信咨询朝政,因此陶弘景也被称为“山中宰相”。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清朝乾隆年间的“刘”柳永为我们所熟知。他退休后写了一副对联:“贫下中衣,是老太太之福;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都是孩子管的。”什么都能一目了然。

当然,退休不是人生的结束,而是全新生活的开始。现在普通人退休后都很忙,要么接孙子,要么写诗画画,要么遛宅鸟,要么拉二胡,要么发挥余热,要么游遍河山!

参考人民网-现代隐士与古代隐士文化

人民网-古人的各种退休形式:郑智?打扰一下。回乡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