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滤的发展历程
微滤技术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是最早工业化的膜分离技术之一。由天然或合成聚合物制成的微孔滤膜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
1907 Bechhold发表了第一份系统研究微孔膜性质的报告。1918席格蒙迪等人首先提出了商业规模生产硝酸纤维素微孔滤膜的方法,并在1921获得专利,在G?Ttingen)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微孔膜公司“Sartorius GmbH”,专门从事微孔膜的生产和销售。二战后,美国和英国也对微孔膜的制造技术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促进了微滤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孔膜在世界上的销售量居所有合成膜之首。根据Freedonm的统计,2001年世界对微滤膜材料的需求为7.4亿美元,到2006年和2011年,这一数字将分别达到9.8亿美元和1.2.9亿美元。
微滤技术在我国的研发相对较晚,基本上始于80年代初,但发展速度很快。到2005年底,中国微滤技术已形成7000万元的年产值,占中国膜工业年产值的1/5,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通过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关,我国微滤技术改变了只有醋酸纤维素-硝酸(CA-CN)膜存在的局面,先后开发出醋酸纤维素(CA)、聚苯乙烯(PS)、聚四氟乙烯(PTFE)、尼龙以及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四氟乙烯(PTFE)等膜和筒式过滤器。近十年来,我国在微滤膜、组件及相应的配套设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医药、饮料、饮用水、食品、电子、石油化工、分析测试、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国外水平相比,我国常规微滤膜的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基本相当。折叠式滤芯在很多场合已经替代了进口产品,但在错流微滤膜和组装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方面仍落后于国外,抑制了微滤技术在高浊度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