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电信学院自动化专业简介(本科)

一、培训目标

本专业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实用性强。在电子技术、电工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器仪表、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宽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可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器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与管理。

二、专业培训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器、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网络技术等基础理论和知识。他们受过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自然科学基础扎实,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好,外语综合能力强;

2.具有本专业领域广泛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软硬件设计与调试方法;

3、较好地掌握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1~2专业方向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

学科前言及发展趋势;

4.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开发方面获得良好的工程实践培训;

5.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第三,学习时间长短

四年制工程学士学位

四、主要课程

电路理论与应用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分析、电机与电气传动基础、自动检测与仪器、微机原理与微机控制技术、计算机仿真、系统工程、计算方法、过程控制、计算机网络等。

动词 (verb的缩写)主要学科

控制科学、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一、培训目标

主要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工业与电气工程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发、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在政府部门、计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从事规划、设计、生产、管理、教育和研发工作,为研究生培养做好人才准备。

二、专业培训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气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接受电气工程、信息控制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训练,具备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工业过程控制与分析、控制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强电和弱电并重的宽口径专业技术。

第三,学习时间长短

第四;授予的学位:工程学学士

四、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信号与系统、工业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大四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学习弹性大、适应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

动词 (verb的缩写)主要学科

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

一、总体情况: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全体会议批准,授予河北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开始招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有指导教师9人,其中教授(或相当职称)5人。

人,副教授4人(或同等职称),分别从事机器人学、计算机控制、自动检测与仪器、自动控制理论。

在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开发能力。近年来,它已完成和

关节机器人测控、电力调度自动化、等离子体发生器等课题的研究。

二、学术团队:

王: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培光: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宝增:教授

宋:教授

董建友:副教授

王永青:副教授。

孙:高级工程师

宗小平:副教授

马会元:研究员(电子工业部第五十四研究所)

三、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主要有以下专业方向:

1.并联机构系统测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新型并联机构关节力传感器的设计理论及其在智能机器人中的应用

ASP应用技术研究。NET与冷轧机板形板厚计算机控制技术。

2.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集散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组态、网络通信和控制算法。这个方向

本文主要研究分布式系统的网络通信和系统配置,包括通信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3.计算机测控系统。主要内容有:光电检测、数据采集与处理、光机电一体化测控系统、子系统

电力系统测试仪器、传感器应用技术及遥控遥测分析。

四、主要专业课程:

矩阵理论、线性系统理论、高级数值分析、泛函分析与应用、检测技术与信号处理、

工业计算机网络、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识别等。

五、2003年入学考试科目:

高等数学(1)、英语、自动控制原理(参考书:胡守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

科技出版社第四版)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前身为无线电电子系,创建于6月1970。该系的基础是河北大学物理系。

以前主修无线电子学和固体物理学。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教授7人,副教授24人。现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个本科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器件、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学院现设有两个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自动化系和基础教研部。

30年来,学院完成科研项目数百项,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大型横向项目等重大科研成果数十项。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机器人技术、纳米电子材料、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技术、载波通信、冶金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电力调度自动化、传感器技术、检测分析仪器、计算机软硬件、高频和中频感应加热技术等。获得国家专利4项,近五年发表论文360余篇,被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0余部。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取得成功的毕业生,其中包括中国新型战略导弹通信系统的总设计师。

,神舟二号载人飞船和风云系列卫星微波舱的研制者,三峡工程通信网的总体设计者。学院注重本科教学,大量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教学质量优秀。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举办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并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我院参赛学生包括河北省三个国家一等奖。

学院实验室面积6216平方米。设有电路、通信、半导体器件、自动化、计算机五个综合实验室,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微波、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硬件。

描述语言(HDL)、过程控制、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PLC)、计算机控制、半导体器件技术等20多个实验分室。此外,学院还拥有微电子和图像处理两个实验室和一个综合实习基地。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600多万元。

学院除了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外,还有独立的240平米的资料室,藏书25601册。订阅近200种中外期刊。

学校简介

河北大学是河北省唯一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教育部、财政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其前身是天津工商大学,1921在天津创办的天主教学校。先后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1960转制为综合性大学。1970迁居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分1960、1962、1978、1994四次集中建设河北大学。199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决定按照“211工程”院校的标准和要求,重点建设河北大学。200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河北大学建设的通知》,决定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支持河北大学建设。

河北大学有22个二级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22个研究所(室)。15专业院校本科专业71,学科涵盖教育部规定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10大类。学校拥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教育部-宋史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基础文科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目前,河北大学在校生47500余人,其中博士生11人,硕士生2174人,全日制本科生29400人,外国留学生60人。

河北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不含联合办学教师),其中专任教师134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正高级职称专任教师2人,副高级职称201525人,博士生导师66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58人。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河北大学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和现代化的配套服务体系。学校占地2300多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8577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263万元。学校拥有河北省唯一的大学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图书馆藏书31.7万余册,藏书数量居河北省各类图书馆之首。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20多万件,文物9000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70多件。作为中国首批加入CERNET的100高校之一,河北大学校园计算机网(HEBUNET)正走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

近年来,河北大学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2001年本科教学随机水平评估,在全国两次参与评估的44所高校中被评为八所优秀高校之一,排名第一。2002年和2003年,中国大学两次被广东省管理和社会科学院评为百强,河北大学跻身百强,在河北省高校和河北省高校中排名第一。

为加快我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河北大学积极探索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率先成立了公办民办二级学院——商务学院(原河北大学城市学院)。学科设置打破专业壁垒,实行大规模招生,中期合理分流,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工商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热门社会专业。其永久校区位于河北大学新校区科技教育园内。一流的师资、一流的专业、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学生活设施,为学生成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

河北大学新校区是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具有现代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注重终身、开放、民主教育的现代大学园区。被列为河北省、保定市重点建设项目。新校区位于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距离总部4.5公里,占地1.545亩。由科技教育园和昆玉生活园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6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654.38+0.27亿元。2002年9月,新校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54.38+0.8万平方米,顺利竣工投入使用。河北大学新校区环境优雅、交通便利、设施先进,拥有国内国际一流的驾驶员培训基地,成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美丽摇篮,令世人敬仰,令学子神往。河北大学的科研工作坚持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努力为河北省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许多学科成为河北省的科研中心和学术交流窗口。人文社科研究一直走在省内高校前列,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教育史、日本经济等研究领域处于先进行列。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在基础数学、光学和材料物理中,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科学等研究领域都在做国际前沿工作。尹相初院士在蝗虫分类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蝗虫分布与参考文献目录》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宋大祥院士被誉为“中国蜘蛛研究首席”,《中国蜘蛛》是中国蜘蛛研究的权威著作。“九五”以来,河北大学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数量居河北省高校之首。在高新技术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产生了汉字识别方法、静电除尘技术、对虾饲料添加剂、对虾性别控制、青霉素酰化酶基因克隆、SOD优质低成本技术等一系列国际或国内先进成果。

河北大学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日益广泛。学校利用毗邻京津的优势,实行“软引进”,聘请了5位两院院士和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和讲学。与美国、日本、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十所大学(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协议;同时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德国的部分高校(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100名专家应邀授课、举办短期讲座或开展合作研究。近年来,我校先后举办了精细化学与功能高分子国际研讨会、中国古代文论国际研讨会、宋史国际研讨会、有机金属配合物与催化国际研讨会等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学校的留学生教育包括短期培训、语言生、本科生、硕士、博士。

河北大学建校8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8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许多人成为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有的还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香港特别行政区房屋委员会主任委员郑,著名青年经济学家樊纲,著名对台问题专家,以及“中国十大女性”修秀淑都是我们毕业生的杰出代表。河北大学已成为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性、适应性骨干人才的摇篮。

为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科教兴国”、“科教兴冀”的发展战略,河北大学提出了“超常规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制定实施了面向21世纪的河北大学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融入保定,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方针。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河北大学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与时俱进,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河北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