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高职院校的副教授,评委最看重哪些科研成果?
现在论文和作品都不是决定性的。起作用的是至少有一个省级项目,两三个市级项目,或者前三五名参与者,国家级前五名最好;然后是省级教学成果奖,名师,省级精品课程前五名,然后是论文和作品。指导学生拿国家级奖项也算,但没那么重要。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难度更大。热门和稀缺专业比较好办,冷门和不重要的专业人多不好评价。通常会有至少一个省级项目主持人带两三个市级主持人,或者四五个以上前三五名参加,加上省级教学成果奖或省级精品课程前五名参加。如果是主机就更好了。然后就是一两篇cssci文章,一两篇扩展版,三五篇核心文章,再加上一些期刊,专业核心期刊,还有几个主编,副主编。参与编辑是没有用的。然后就是几个院级课题,教学奖,科研奖,指导奖,不止一次的院级优秀教师评比等等。,这样才有可能打起来。理工科也要看有没有横向的省级课题、专利等。,即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所以现在越来越难了。一切都做的很早,就像买房一样。如果晚了,基本就完了。为什么说晚了就几乎没救了?第一,条件越来越苛刻,指标那么多。第一,全省同事先互相残杀,侥幸进去,不一定在单位就业。现在各个学校都出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指标,分为13个等级,评价是第7级,但是要看有没有指标聘用你。如果没有,对不起,你只能做讲师。所以现在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干脆放弃评副教授,去评高级工程师、经济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商业工程师、政治工程师、畜牧、会计等。,这是应该表扬的。但是也是有名额和指标的,所以只能做兼职,多赚点外快以后生活。况且大部分都是体制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