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们现在称之为肥皂的东西被制造出来了。
古代纺织工业用于漂洗的洗涤剂走得更远。“李周?”《拷》记载:“隋帛。以柱为灰,丝为纯,各种器皿为实,淫以蟑螂为主...“这里的‘蟑螂’是炮弹燃烧后的灰烬,主要成分是氧化钙(石灰)。它与水中的灰分(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水溶液。氢氧化钾是一种强碱,不仅有很强的去油污能力,还能与木质纤维发生反应,使其糊化,增加光泽和强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麻织物的纤维表面也显示出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痕迹。
后来人们发现了天然纯碱(碳酸钠),可以用来洗衣服。汉代神农《本草经》中,草木灰称为冬灰或昆诺阿灰,天然碳酸钠称为“卤碱”,唐代改称“烧碱”。金元以后,淀粉和香料用碱混合制成元宝粉,作为商品出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石碱出山东济宁之塞,被人采为水蓼属。用水浸泡,晒干,用生水烧,每100引入面粉23公斤。时间长了,就像石头一样,连汁都流得到处都是,很赚钱。”与此同时,专门经营化妆品和洗涤用品的生意也繁荣起来。明末开在北京门前的荷香楼、华汉冲等老店,名气很大,一直开到解放初期。当时洗的做成桃形、葫芦形等。玫瑰碱,它被包装起来作为礼物出售。
道光年间,文康写了《儿女英雄传》。37回里,大龄女生和大姐手上的烟油味是这样写的:“我泡了又泡,洗了又洗,擦了一堆香肥皂和香豆,做了些桂花和玫瑰胰子。”这几乎告诉了当时家里的高级洗洁精。
这里提到肥皂和胰腺。一般认为“胰腺”是肥皂的俗称。其实他们有自己的历史。
现代肥皂是用氢氧化钠皂化油制成的,最早出现在欧洲。19世纪初,肥皂工业首先在英国发展起来,19世纪末在中国,徐华凤在上海成立了肥皂厂。但是“肥皂”这个名字是中国自己的。如南宋周觅《老武林》卷六《小掮客》中就有“皂球”出售。在《西湖老人无数胜录》的“各城”中也有记载。市面上经营的这种“肥皂球”不是今天的肥皂,而是由皂荚(Gleditsia sinensis)制成,大小如一个橘子。皂荚是皂荚树的果实,含有皂角苷(糖和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缩合产物)。皂角苷在水中能产生大量持久的泡沫,去污力强,因此长期以来被民间用作洗涤剂。
皂荚。汉代《神农本草经》和唐代新修革中都有记载,并指出其除垢作用。因为皂荚不仅可以用来洗衣服,据说还有助于洗发。作为洗澡水,可以治疗皮肤病,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因为现代肥皂具有类似皂角的功能——起泡和去污,所以沿用了古代“肥皂”的名称
除了皂荚,有些植物还含有皂角苷,古代人也用皂角苷做洗涤剂。比如鞑靼人用石竹科植物的浸提液,叙利亚人用王不留行种子的浸提液,中国和日本也用无患子果皮的浸提液做洗涤剂。
胰脏是以动物胰脏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高级洗涤剂。公元5世纪后,魏人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提到猪胰腺可以去污染。更早,在金代初期就开始成为宫廷的洗涤剂。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敦被晋武帝招为驸马,刚到公主处。上完厕所,“丫环捧金盆盛水,玻璃碗盛浴豆。因为她在水里喝,所以叫干饭,拜丫鬟的时候还笑。”
浴豆本来是用来做洗洁精洗手的,但是王敦不知道吃什么,成了笑柄。不过可以看出,这种洗洁精是做成小颗粒的,在玻璃碗的皇宫里是高档奢侈品。
浴豆是怎么做的?隋末唐初,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斤方耀》卷六卷五中记载了15种浴豆配方,都是将猪胰洗净脏血去脂,磨成糊状,加入豆粉和各种香料、药物制成颗粒。这也是“胰腺”。
后来,胰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出现了经营胰腺的商店。比如前面提到的荷香楼和华汉冲自称老胰子店。此时已不再是豆状,而是将洗净的猪胰脏加入香料和碱后结块成汤圆大小的球。另外,它也是用羊胰脏做的,是穆斯林专用的。
胰脏比肥皂刺激性小,因为它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分解脂肪蛋白质等。,所以它不仅具有一般的去污效果,还能去除奶渍、血渍、蛋渍等。不仅如此,由于酶(尤其是胰岛素)的作用,它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皱纹。真的起到了抗皱美容的作用。所以以前女性洗脸都是先用碱,再用胰脏。胰脏是一种具有生理功能的高级酶洗涤剂,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今天,由于胰腺在医学上用于提取胰岛素等重要药物,因此不再用于一般的洗涤。但随着肥皂、洗衣粉等现代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人们开始重视酶的作用。英国人安昂曾在肥皂中加入5%的酵母,提高了肥皂的质量,并获得了专利。德国的Lem and Haas也在洗涤剂中加入了猪胰腺和牛胰腺,投放市场。后来,美国、瑞士、荷兰和意大利相继生产出含酶洗涤剂。日本从1970开始生产,中国从1979开始生产洗涤剂专用酶——AP酶和KL酶,可以说在新的层面上恢复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