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这个症状是不是肛瘘。请详细回答。
肛瘘,简称肛瘘,是通过肛门周围的皮肤连接肛门和直肠的感染性管道。它的内口位于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的皮肤上,多年不会愈合。
一、病因和分类
肛瘘多由肛门直肠脓肿破裂或切开排脓形成。脓肿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继续进入脓肿腔。在愈合和萎缩的过程中,常形成曲折的空洞,因引流不畅而难以愈合。时间长了,空腔周围有很多疤痕组织,形成慢性感染管道。在内外括约肌附近行走,外口皮肤生长迅速,常出现假愈合,引起反复发作。管道的感染多为化脓性感染,少数为结核性。
根据瘘管和瘘管的位置、深度、高度和数量,将其分类如下:
(1)外瘘内瘘外瘘至少有两个瘘口,一个在肛门周围的皮肤上,大部分在距肛门2 ~ 3 cm处,另一个在肠腔内,大部分在齿线处的肛窦内,称为内口,少数内口在中齿线以上,在直肠壁上。内瘘内口和外瘘内口一样,没有伤口。90%的临床发现是外瘘。
(2)低位瘘和高位瘘,如果瘘道在肛门直肠环平面以下为低位瘘,在此平面以上为高位瘘。后者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
不同类型的肛瘘
(3)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前者只有一个瘘管,后者可以有多个瘘管和瘘管。
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肛瘘与括约肌的关系较为重要,可分为:①括约肌间型——最常见,内口位于齿线,瘘行走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内;②括约肌型——瘘管穿过外括约肌与坐骨肛管之间的空间,穿过肛门周围的皮肤;③括约肌型——不常见。瘘管穿过肛提肌,到达肛门周围的远端皮肤。④括约肌外观——少见,内口在齿线上直肠壁上,外口在肛门远周皮肤上,瘘口在内外括约肌外,穿过肛提肌(图2-105)。
肛瘘的四种解剖类型
二、临床表现
以脓性分泌物为主要症状,脓液的多少与瘘管的长短和多少有关。新瘘管内脓液较多,分泌物刺激皮肤,瘙痒不适。当外口堵塞或假性愈合时,脓液积聚于瘘口,引起局部肿痛,甚至发热,闭合的瘘口稍后爆裂,症状消失。由于引流不畅,脓肿复发,多个外口也可溃烂。大而高的肛瘘常有粪便或气体从外口排出。检查时外口常为乳头或肉芽组织隆起,挤压时有少量脓液排出,多为单个外口,靠近肛门。还有很多外口,外口之间皮下瘘相通,皮肤坚硬萎缩。两侧也有许多外端口,瘘管呈马蹄形。直肠指诊可触及病变区硬结或条索样物,有压痛,可随条索向上探查,有时可触及内口。如果外口不规则,不隆起,有溜边,肉芽呈灰白色或有奶酪样稀分泌物,应怀疑为结核性肛瘘。
肛瘘内口是首要病灶,定位不清必然导致治疗失败,因为切开或切断内口是治愈肛瘘的关键。寻找和确定肛瘘内口的方法有:
(1)肛门镜直视下显示全部齿线,内口常为红肿、发炎并有分泌物的肛瘘。可疑的肛门隐窝可以用银色圆头探针探查。
(2)探头检查前,将手指插入肛门,用银色圆头探头沿管道从外口轻轻探入肠腔,即为完全性肛瘘。肠腔内的手指可触及齿线附近的探头,以确定内口。探查时不要盲目用力,以免成为假道,传播感染。
(3)染色检查将干纱布放入直肠内,从外口缓慢注入美兰1 ~ 2ml,然后拔出纱布。如果有染色,证明有内口。
(4)手术检查切开瘘管,沿瘘管寻找内口,一般容易找到。
第三,治疗
(一)急性感染时,应用抗菌药物、局部理疗、热水浴,脓肿形成时应切开引流。
(2)瘘管切开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和内外括约肌间的外瘘。瘘管切开术只损伤部分内括约肌、外括约肌的皮下部分和浅表部分,不会引起术后肛门失禁。一般在鞍状麻醉下,从外口插入探针,穿透瘘管内口,沿探针方向切开瘘管,将腐烂的肉芽组织刮干净。为了保证瘘管从底部向外生长,可以从切口两侧的皮肤上切下几个V形伤口,同时注意是否有分支管,也要一个一个切。
(3)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单纯性肛瘘,即内口在肛门直肠环平面以上,手术切断可引起肛门失禁。通过使用瘘管的线牵引方法将待切断的括约肌粘附到周围组织。由于结扎后缺血坏死,10 ~ 14天后自行断裂。此时没有出现收缩性尿失禁,瘘管开成一个伤口,实现逐渐愈合。方法:从外口经瘘管插入探头至内口,探头引导一根无菌粗丝线或橡皮筋,从内口经瘘管引出至外口(图2-106),然后将丝线扎紧。挂线时要注意:①找准内口位置,不能造成假道,避免手术失败;②在收紧丝线或橡皮筋前,应切开括约肌的皮肤和皮下部分,以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拆线日期;③结扎要适当收紧,过松不容易切断瘘口。术后坐热水浴,3 ~ 5天后再次收紧,2周即可完全折断。
(4)肛瘘切除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与切开术不同的是将瘘口与周围组织分离切除,直至暴露健康组织创面,一般不缝合。术后洗澡换药,直到痊愈。高位或复杂肛瘘术中应注意保护肛门直肠环,避免术后大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