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点对产品笔记的综合分析
还需要问吗?肯定是提醒用户查看未读信息!事实上,产品经理使用小红点只是为了:
1.作为一种通知形式,告知用户你有未被咨询的信息;
2.针对重要的业务入口进行导流,增加点击量,进而增加业务曝光。
目前普遍认为小红点源于9700系列黑莓系统。当时小红点是以星号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具体出处无从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小红点已经得到了iPhone的推广。2013年,苹果注册了相关专利,正式在iOS系统上使用小红点,并放在App右上角作为通知规范。慢慢的,用户开始习惯这种设计,以至于小红点成为App的通用设计规范。
但是随着App的爆发式增长,小红点设计也开始泛滥。只要是推广产品的新功能,增加某个功能的点击量,或者只是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很多产品经理都会放在小红点。就这样,用户开始对小红点感到麻木甚至忽略小红点,进而产生厌烦甚至卸载App,严重背离了产品经理的设计初衷。
随着越来越多的app使用小红点,小红点原本单一的形态也根据业务需求出现了各种风格,以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具体如下:
单个小红点
小红点是最常见的样式,主要用于业务入口,起到基本的提醒和引导作用,是最常见的小红点样式。
数字小红点
数字小红点是在原来的小红点上加上数字演变而来的样式,可以显示未读消息的数量,常用于社交app。相比单一小红点,数码小红点给人的“不适感”更强。
文字小红点
基于文字的小红点是在原有小红点的基础上添加文字演变而来的一种样式,类似于标签。常见的文字内容有“热门”、“免费”、“新品”、“限时”,主要用于活动引导,对用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不同形式的小红点
不同形式的小红点,在原有小红点的基础上,结合图标或内容缩略图,演变成一种可以让用户预测内容的样式,主要用于游戏中心、朋友圈等运营活动。
那为什么小红点能吸引用户注意力,诱导用户点击呢?原因很简单。小红点的使用“破坏”了平衡,让用户“不舒服”,如下:
自我平衡“破坏”
正常情况下App图标或导航栏图标没有小红点。小红点的突然增多使其前后变化,“破坏”了自身的平衡,无疑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我变了),从而诱发点击行为;
外围平衡“破坏”
没有比较,就不会有伤害。相比其他没有小红点的App图标或导航栏图标,有小红点的App或图标无疑会变得与众不同,在视觉上迅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诱发点击行为;
“破坏”带来的“不适”
每个人都倾向于喜欢对称美,这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普遍心理,更何况是强迫症。小红点的引入“破坏”了原有的和谐,给用户带来“不适”,进而引发用户消除不和谐的冲动。点击小红点就能消除这种低成本的机制已经深入用户心理。为了消除“不适感”,用户会不自觉或毫不吝惜地点击。
正是以上小红点的诱导机制,让小红点逐渐成为增加点击量的利器。然而,这种武器是一把“双刃剑”。
了解小红点的由来、风格和机理,产品经理需要根据实际场景设计和使用小红点。但是,怎样的小红点设计才算合格呢?
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
大家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不要让小红点成为狼来了的App版。也就是说,每一次小红点的投放都是在可控范围内有意义的,而不是仅仅为了业务点击量的增加而盲目使用。如果用户点击小红点进入页面却发现没有新内容,是不是有种被骗的感觉?试想,谁愿意被骗?
当然,很多产品经理会说,小红点现在已经“玩坏了”。即使我们的产品不滥用小红点(业务压力下不容易),其他产品也会滥用,小红点的使用氛围不变。个人感觉任何改变的尝试都有可能造成蝴蝶效应,改变的权利一直在我们产品经理手里。
统一淘汰机制
小红点当然会让用户觉得不舒服,但是一个好的统一的小红点消除机制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常见的消除机制如下:
1.点击消除,即用户点击小红点所在的业务入口即可消除小红点,这是最常见的机制;
2.转到最后一页消除小红点。在一些更深层次的服务中,需要用户沿着小红点的路径逐渐点击,最终消灭小红点;这种机制的优点是可以引导用户跟随小红点到指定页面,缺点是层次太深会让用户厌烦。因此,在选择这种淘汰机制时,要特别注意业务层面的深度;
3.特殊淘汰机制。产品经理根据自己产品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符合产品定位的淘汰机制。比如QQ手机版的“一键下班”和“一键回朝”设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百度或者点击文末参考。
限制小红点的使用
小红点的海量投放让用户感到麻木甚至厌烦,所以产品经理不妨在小红点投放前多思考,尝试用其他方法代替小红点,比如:
1.icon的微互动;
2.产品logo或吉祥物的微动效果;
3.数字拷贝的滚动加载;
4.需要用动态图加强业务门户的流量。
1.疯狂的小红点
2.“讨厌的小妖精”,小红点是怎么来的?
3.QQ手机版5.0“一键下班”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