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桥式起重机生产基地就生长在盐碱地上,就在河南。
中国最大的龙门起重机生产基地就生长在盐碱地上。
长垣市魏庄街道(原魏庄镇)、挠力镇曾是著名的盐碱地。而这片盐碱地,就是长垣起重的发源地。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韩先宝意识到,民营经济的春天已经到来。1988年,新乡卫华起重机厂成立,韩先宝带领6名工人在1300平方米的车间里,从电动葫芦的简单维修、卷筒盖的生产销售做起,开始了卫华集团的创业历程。
1996,公司投资600多万元在魏庄镇工业园区新建工厂;1998开始建设起重机生产线,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翻番;2002年,在长垣工业区征用500多亩土地建设新厂区,建成6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成为当时亚洲起重行业最大的车间。2004年,卫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实现了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目前,卫华集团总资产70.76亿元,品牌价值7654.38+0.9亿元,员工6800余人。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654.38+0.30国家的大型企业集团。
卫华集团的发展只是长园起重设备行业崛起的一个缩影。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垣起重机逐步形成了布局集中、品类齐全、市场覆盖面广的发展态势,成为长垣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目前,长垣市共有起重机械生产企业126家,相关配套企业近千家。员工8万余人,产品覆盖1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覆盖国内外2600多个销售网点;200吨以下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是国内最大的龙门起重机生产基地。
长园解禁“长生”的背后是“长信”
起重行业流行一种说法,长园停产,全国缺货。
长垣市已成为中国各大起重设备的集散地和行业的“晴雨表”。
为什么市场对长园起重的“依赖”如此之大?是什么让长源起重机经久不衰?在长垣科技局局长郝道兴看来,“长生”的背后是“长新”。这个“新”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新人才四个方面。按照上述标准,我们试图解剖卫华集团,以求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新技术是卫华集团占领市场新高地的“法宝”。公司自主研发的起重机电气防摆自动定位控制系统,可降低摆幅95%,控制精度达到2 mm,这一世界首创技术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成功服务于国内四大卫星发射基地。截至目前,卫华集团已认定科技成果82项;获得专利734项,居国内同行业首位。
在升降设备上已经“齐全”的长垣市,开始瞄准升降设备的新领域——卫华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智能立体停车设备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自主研发了立体循环、双层平面移动、升降横移等五类智能车库,应用于医院、社区、繁华街道等场所。”卫华集团研究院院长天蚕土豆说。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持。2004年,随着卫华集团的快速发展,韩先宝提出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口号。现任集团总裁余等一大批外部高级人才相继加盟卫华集团。截至目前,卫华集团拥有600多人的科研团队,是中国起重行业最大的科研开发团队;80%以上的高级管理和技术干部来自外地。
市场要想“繁荣”,需要足够“硬”。
2065438+2007年6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开展长园起重机械行业质量提升活动。
两年过去了,质量改进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严表示,该市围绕质量管理、技术创新、标准指导和品牌价值四个方面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质量提升经验。
数字是发展的最好注解。2017年,长园起重产品合格率达到98.3%,高出全国4.59个百分点。2018年抽检合格率已经达到100%。2017年,增加值84.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65.4亿元,利润总额27.3亿元;2018年的增长率分别为9%、16.9%、34%。
创新方面,目前长垣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8家,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2017年以来新认定企业33家,增长132%;授权专利数量达到7134件,新授权专利2717件;省级以上R&D中心28个,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