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10 _读书心得_接下来读名著的心得?
对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的思考(1):评论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之前也写过,不过很幸运,当时直接从华为高层拿到了礼品册。看完之后,我感受到了读完的感觉,但是我没有及时还回去。写于2015 165438+10月25日。那时候我读书写字都很用心。发布这张图需要写140字,把之前写的字抄一下就行了。——其实我还没看完,只剩一小部分了。在和这么多人交流之后,笔者开始接触华为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第一部我没看过),但是笔者脑子里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消化。所以大纲虽然可圈可点,但逻辑还是有点混乱。比如乱七八糟,东拉西扯,会把人完全搞糊涂。然后稍作停顿,我发现用例子可以用更简单的描述抓住重点,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说不能用简洁明了的话来解释是因为如果你没有理解透彻,那么作者就没有理解透彻否则,它就是作者写作的基础,码字的逻辑性需要加强。还是作者故意用难以理解的逻辑和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功力深厚?只想给2.5星。——我很佩服华为!!!我很佩服任,还有一个就是我现在是公司的德国老板。
下一个华为会倒下吗(下):华为的成功密码
华为的世界倾向于对,对与错,可以自由评论。
2015年,预计华为销售收入3900亿元,约600亿美元。
当BAT等互联网公司热血沸腾的时候,当有识之士竭力惊呼制造业是立国之本的时候,华为这个通信行业的制造企业用数字默默证明,二三十年不仅互联网公司可以成功,制造业也可以。
在《下一个华为会倒下吗》中,田涛和吴春波以石人特有的危机感提醒读者,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百倍的努力,一个企业的倒下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粗心疏忽。
1987,深圳人,任,44岁,创办华为。在南方这片改革的热土上,华为在体制改革的正赛中脱颖而出。“我们没有任何背景或资源。除了我们自己,我们一无所有。”任说道。但是,人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大的资源。一个企业的文化基因来源于领导者,“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导向,长期努力。”这是任一贯的经营企业理念。在华为27年的奋斗历史中,这一理念已经深入到华为每一位员工的骨髓。
以客户为中心。在弱肉强食的市场丛林中,华为的诞生可谓是强敌环顾。好在当时国内市场需求迫切,全球电信厂商瓜分市场,但他们态度傲慢,不太考虑客户需求。在极度弱势的情况下,华为抓住了客户的痛点,用贴心的客服赢得了客户。“服务客户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源泉。”“客户重要,还是领导重要?这是对与错,关系到公司的成败。”在不断的自省和整改中,牢固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我们不能单纯的讨好客户,而应该从客户的立场出发,坚守产品质量和创新的底线,对客户的最终满意负责。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只是媒体和宣传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你做的一切都要因时因地而变,不能教条。关键是客户需求。”基于这一理念,全球各大电信厂商在傲慢、反应迟钝等各种积累的劣势中重重倒下,华为逐渐壮大。
奋斗者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哪里来?不眠的硅谷似乎给了任一些启示,只有奋斗才有机会成功。这一点,华为从创立之初就明白得很清楚。所以,“席子文化”和“狼性文化”都体现了华为人的努力。“以客户为导向,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如何克服民族、地域、文化、性格等各种差异,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 *的价值观和* * *的愿景是将他们捆绑在一起的纽带。“工人有他们的股份。”这种看似美国企业发明的员工激励制度,似乎并不是美国人独有的。华为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员工持股制度。不知道任是否研究过几百年前晋商的股权制度。总之,员工持股制度激发了华为人一起做老板,一起打天下。解决物质力量,还要解决精神力量。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健康发展才能对团队和个人有持久的凝聚力;从现在开始,发展的前提是具有普遍激励意义的人力资源政策和良性的组织文化。华为芯片公司总裁的评价或许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公司不投机,有了远大的理想,人就有了灵感。华为大部分人都有点理想主义。公司的基本概念很简单。在公司里总是耍花招的人不会占便宜,最终会被识破,而有贡献的人只要老实做事就会被拉出来……”公司倡导的赛马哲学,大概是保持华为人力资源最大活力的核心,从而保证组织持久的动力。
打开。从初创到成长,从封闭到开放,华为走过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心路历程。落后也是优势,因为落后才是硬道理;因为落后,所以总是那么迫切的去吸收外界的养分。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因为他们落后,所以也很谦虚,很卑微。他们大多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每时每刻都在强迫自己虚心向外界学习,从语言到习俗,从衣食住行,到制度、思想、文化、技术......任鼓励并要求高级管理人员和科学家用一杯咖啡与世界大腕碰撞。地球村是一所开放的大学,知识无处不在。
内外都要虚心。不要想着我,我,我,想想地球,地球,想想以后为地球做贡献,你会觉得很荣幸。
华为成长的二十七年,是任企业管理思想实践的试验田,是哲学思想的成功之地。他用宗教文化拓展了华为的胸怀和视野;以顺应人性的机制激活华为人的内在动力;肾上腺素,时时刻刻带着危机感组织起来,用“自我批判”在不断的自我颠覆中成长。更重要的是,华为的文化用“灰度”的哲学诠释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中庸文化,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从而避免了狭隘的激进主义。
我认为华为的成功密码在于抓住了人性最根本的需求。
对下一个华为会倒下的思考(三):华为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我常常想,一个优秀的人,总应该有很多东西要向普通人学习;习惯、思维或者观念都有值得快速演绎和复制的思路和方法,但是自从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复制唐骏的成功了。怎么了?为什么优秀的人的* * *不能快速复制到普通人身上?为什么那些优秀的人的属性不能全部聚集在一个伟大的普通人身上?从理论上来说,对成功的分析已经如此详细,基于数据和模型化。为什么今天仍然很难把伟人的优点移植到普通人身上?这本书《华为会不会是下一个倒下的》用任的一些哲学思考解释了我的疑惑,看了华为和任是如何学习优秀的品质,又是如何运用到华为的品牌、服务和产品上的。
关于华为的书太多了,用饕餮之徒来形容也不为过。很多作者根本没去过华为,就随便在网上找几篇,几篇报道就能汇集成一本几十万字的书,销量还不错。这种书对于了解华为的人来说,一眼就能看穿。这本书有点不同。从任的个人经历和经营理念入手,她逐渐解开了华为许多不为人知的谜团。
华为向外界学习的能力最初体现在现代管理理念中,邀请世界著名科学家、管理学者和大学教授作为华为智库,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这本书的作者用一种符合普通学者教授思维的方式来定义华为。作者接近华为EMT和任本人,使得外界十分怀疑的任的很多观点和行为,在本书中得到了精彩的阐述,进而运用华为的管理理念、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流程管理等管理现实,进一步分析华为成功的更深层次原因。这可以解释我对华为的很多疑惑。
这本书以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开始,即任调动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第一次看到华为的人群是用“知识分子”这个词来描述和定义的,至少在企业管理的书籍上是这样的。因为“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这个词有时作为一种无形的奖励出现在大众面前,有时又作为批判的对象站在讲台上,定义了华为在管理上的工程师文化。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很大的褒奖。有想法的人,一直很难管理,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中有几十个分支和意见。如何管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任郑飞做到了。
任的个人魅力是毋庸置疑的。从他的《我的爸爸妈妈》一文中,我看到了另外两个人很难学到的人生道理。他总结道,“饥饿”和“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成为华为成功最重要的基石。关于无私最经典最有价值的论述,来自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任的“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的思想,造就了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这种精神和财富的体系将越来越多的华为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被思科起诉,还是最困难的时候被卖给摩托罗拉,华为人都有这种精神纽带来维系大家的团结。关于“饥饿”,我想不出比乔布斯的“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更精彩的论述了,但华为对“饥饿”的感受催生了另一种管理哲学:保持饥饿,困扰企业的最大问题永远是生存。“饥饿”的思维被华为转化为“活着”的企业管理实践,能“活着”的企业是永恒不朽的。
企业作为企业家思想和理念的试验场,从来都是将一个人的思维体现的淋漓尽致。任在孤独的1998-2008度过了他最孤独的十年,这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企业,都是沉重的压抑和孤独。在2008年之前,你很难在中国的媒体上看到任何一种关于华为的广告。当时华为手机的质量并不比诺基亚差。你可以从运营商渠道拿到手机,但是你看不到华为的广告。这种低调后来被任解释为:沉淀和总结企业的发展思路。2008年以后,华为变得开放了。在广告和媒体互动中,行业、企业、国家经济论坛都出现了华为人的身影。他们在内部完成了自己的“改革开放”。与国家大战略不同,华为的开放是沉默和思考的结果,是华为在世界通信发展格局中突破自我的必然选择。
以前华为报道只有一张华为的个人照片叫任,找不到任的第二张照片。现在,任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发展活动和高端企业家交流论坛上。在《华为接下来会不会倒下》中,任解释说,华为需要走出去,接受大家的监督。这是一个自我学习和展示的机会,也是接受新观点和讨论的准备。由于多年研究的成功,华为在手机行业取得了全新的发展。以前在功能机时代,大家都没听过华为手机,华为的品质是在智能机和荣耀品牌时代传承下来的。书中写道,华为在2010之前支付的专利费,有80%是支付给高通的。从高通学到的技术和对专利的尊重,体现在今天华为芯片公司和高通芯片公司的市场布局上,不得不佩服华为在交学费上的认真和细致。
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华为的管理哲学,更具体地说是关于任的企业管理哲学。书中详细阐述了华为的发展历程,深刻阐述了每一个被外界误解的事件。华为没有在“血汗工厂、过劳死”等曾经的负面新闻上做过多的公关,更多的是推行尊重人的制度,关注员工的利益,深入研究长期艰苦奋斗的本质问题。在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一点上,从EMT团队到一线员工,没有一个企业是完全做到的。华为是一个能遏制私欲的公司,也一定是一个能创造更大奇迹的公司。我很看好华为。
作者在书的开头就问:华为的成功可以复制吗?看完全书,我觉得华为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华为的经营管理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导向,长期坚持努力”。那些所谓的企业家能从任的管理哲学中学习到“以用户为中心”的精髓并付诸实践吗?能否做到“以奋斗者为根本”的本质工作?你能坚持“长期艰苦奋斗”来完成你最初的梦想吗?华为的成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每个企业家都可以像华为一样采取“随遇而安”的原则。每个企业都应该有华为长期坚持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每个企业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同时,也要辩证地选择对企业有用的价值。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是孤独而惆怅的,为生存而努力奋斗。每个企业都可以选择像华为一样做一匹安静却优雅的黑马。
向华为学习,就是向任学习,就是1.5万人向任学习。15万人的规模是一个危险的规模。朗讯峰值时间为654.38+05.3万人,摩托罗拉峰值时间为654.38+05.2万人。如今,华为已经达到654.38+05万人的规模,外籍员工4万人,中国人654.38+065.438万人。下一个会掉下来。如何继续为华为开创一片新天地?
华为的未来还体现在华为的管理理念上,就是抓住用户的真实需求,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长期坚持努力,围绕用户需求开展一切企业管理活动,坚决聘请全球一线管理专家长期为EMT和华为人整体授课,把信念转化为企业的执行能力,把意志转化为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以优异的业绩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华为的可持续发展。
华为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你学会如何复制它了吗?本书从企业管理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华为成功的哲学原因,也为思考过管理的人提供了很多学习方向。希望这本书能解释你的疑惑和实际困扰。
对华为下一个会倒下的思考(四):第一次认识华为
上个月在学校参加华为的实习招聘宣讲会,被发了这本书,带着疑问。当时刷豆瓣的评论,觉得不太有趣就不看了。这周参加了华为的面试,在等最后的通知。无聊,就拿出来看了。
没什么意思。华为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公司,作者写的很差。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写完第一本书,在华为人中间反响不好,有点受伤,所以又写了第二版。但是看了第二版,我觉得结构还是不清晰,章节之间重叠的部分太多。第二章明明说的是奋斗者,还是纠结于以客户为中心。另外作者自己的观点也太多了,要么强行总结,比如把事情讲好,突然来个“开放是华为生存发展的根本”之类的,要么引用一些奇怪的观点,比如熵、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是解释生硬。其实华为真的很吸引人,上面一定有很多故事。只能说作者没有把好素材关。
华为的与众不同在于其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导向,长期坚持奋斗。”。“奋斗者为本”,华为没有说员工为本,而是说“奋斗者”。这大概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公司员工入职要签“奋斗者协议”,自愿放弃休假,加班没有加班费(这一点我的秘书姐姐在面试时也证实了,下午6: 30安排会议室,6: 30到8: 30开会)。
华为20年的炼狱,只有我们自己和家人才能体会。这不是一周工作40小时就能做到的。...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轻松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每周工作40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工人,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商人。
任的话真是感人。我很赞同这段话。伟大需要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