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制造”是山寨的代名词?
事实上,这种“山寨”文化与其说是新颖创新,不如说是伪创新。几十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大规模制造假货。虽然“假”的东西不是假货,只是一种模仿,技术上来说一点都不创新,打假的本质也没变。各种工业品就不用说了,比如“山寨版春晚”,如果不是为了讽刺正版春晚,已经相当轰动了。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创新。说山寨有创新,真的是扯淡。只是一些“模仿秀”。“山寨”文化只是造假的延续,是集体缺乏真正创造力,不愿意承认的借口。而一些真正脚踏实地的民间研究者,却因为被贴上了“山寨”的标签,始终未能进入高雅的殿堂,在全民嘈杂的欢呼声中逐渐丧失了对问题探索和发明创造的信心。反而有更多涉嫌恶搞的所谓“山寨”创新。偶尔可以被调侃,被嬉闹,但是现在这样的伪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确实值得大家警惕和更多的思考。
但话又说回来,“山寨”文化的出现,既是长期造假之风和恶搞之风随机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偶然和必然现象。说它是偶然,是指它以“山寨”的形式出现;而且是必然的,因为他出现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第一个原因是经济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经济泡沫;然而,外国资本通过垄断品牌和技术,对许多电子和技术产品收取过高的价格,这也造成了许多非常大的经济泡沫。而这些泡沫有的是生产假货和仿制品的温床。试想一下,如果品牌机和“山寨机”是同一个价格,谁愿意用“山寨机”呢?正是因为很多品牌的价格不再体现价值,价格远在价值之上,才给“山寨机”提供了空间。它的空间就是这些形形色色的经济泡沫,为“山寨”文化的出现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另一方面,大众娱乐的日益庸俗化和简单化,在大众传媒由“娱乐大众”向“娱乐大众”转变的条件下,为“山寨”文化创造了其表现形式的前提,而大众的盲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乏则为其传播提供了快速的主干道。
总的来说,“山寨”文化的出现不能简单说是好事或坏事。它的出现提醒了那些制造泡沫的人,在经济的侵略和压迫下,消费者会有自己的方法和应对,而不是任人鱼肉。它提醒那些呼吁打假的资本家们回头看看,他们的恶性暴利行为是否应该受到约束。另一方面,从民族创新和批判能力的角度来看,“山寨”文化的出现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山寨”文化的流行,其实是一种新的、更多的心理泡沫,来应对现有的经济泡沫。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更不是我们应该提倡和为之呐喊的方法。更加理性的眼光,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的思维能力,才是引领我们走出困境和困惑的明灯。
除了抵制山寨产品,我们还需要明白,很多网民的创造精神其实是山寨文化,而不是应该唾弃的山寨产品。比如写作和表演,DIY等等。对此,山寨吧网站专家认为,“山寨文化”仍有其积极意义。但值得警惕的是,一旦“山寨文化”被“山寨产品”利用,成为为其开脱的借口,“山寨文化”很快就会一文不值,成为迅速腐朽的网络文化的又一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