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应性。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经贸摩擦的交织,进一步催化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的全球价值链重构趋势。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有纵向缩短的趋势,即产品内分工的规模和范围缩小;从横向来看,它倾向于区域集中或集聚,这将导致全球价值链的向内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间大类,525个小类,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全部工业大类的国家。但必须看到,我们的供给体系质量还有待提高,结构性失衡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是产能以满足低端低质低价需求为主,存在“低端锁定”风险;二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新变化,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三是国内制造企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等“瓶颈”问题依然严峻。
因此,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新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从以下四个方面全面实施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品种,是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应性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使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强。质量代表着供给满足需求的程度,关系到供给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关系到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调整现有供给结构,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品种,提高农产品、制成品、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服务业等领域的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提升竞争质量,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推动实物消费升级,促进服务消费升级和扩大。同时,在全球产业链安全风险显著增加的背景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充分考虑重点行业上下游配套,统筹区域内外产业链配套企业资源,确保供应链、采购链、生产链闭环运行,确保企业生产的完整性,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保驾护航。
第二,加快转换增长动力,全面提振实体经济,是提高供给体系对内需适应性的重要战场。目前,中国的PCT专利申请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中国巨额科研投入对生产率提高和技术商业化的效果有待提高。中国在R&D转移中排名世界第28位,远低于美、以等发达经济体。因此,提高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应性,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提高创新效率,实现从“科技创新大国”向“科技创新强国”的转变。畅通国内流通,实现关键技术供应的自主性、安全性和可控性,无疑是一项重要内容。抓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工业化赋予的新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拓展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循环发展,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平衡。
第三,优化现有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提高供给体系对内需适应性的关键措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领域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进行了分类,提出要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要深刻认识到,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其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供给体系对内需适应性的关键举措。一方面,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行业和区域层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良好营商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潜力、吸引全球优质要素的土壤,对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充分激发人力资本的作用,提高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是提高供给体系对内需适应性的积极因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待提高。预计到2030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充分激发人力资本的作用,提高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一方面,加大人力资本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投入”,破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玻璃门”,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打破人才创新发展的“天花板”,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更好地集聚国际人才,完善相关政策,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和激励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和全球顶尖人才来华发展。
相关阅读
破题“十四五”,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破解“十四五”难题,通过双循环实现内涵式增长。
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破题“十四五”激发体制改革新活力。
破题“十四五”,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分工合作机遇。
破局“十四五”,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打破“十四五”让科技人才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优势作用
破题“十四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新动能。
解决“十四五”问题,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破题“十四五”,勇敢逆风航行,将把中国航船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传感器为抓手破题“十四五”实现“堵脖子”的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