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锴集团的社会责任

林锴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着保护国家磷矿资源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有责任为股东(国家)创造满意的价值回报。

林锴集团已形成矿业、磷化工、煤化工、建材、商贸物流、物业服务六大产业,有责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优质的产品和便捷的服务,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求,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和化工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林锴集团主营业务涉及资源、环境、安全等敏感领域,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安全生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责任。

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林锴集团有责任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尊重人、尊重用户、尊重人,促进员工和企业的成长。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关注度的企业集团,林锴集团有责任遵循高尚的商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合法经营,奉献社会。林锴集团以“造福世界、造福员工”为企业宗旨,将提前3至5年实现销售收入6543.8+00亿元,再用3至5年时间,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范围,扩大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销售收入分别增至200亿元。实现以下责任目标:

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延伸加工,拓展产业,保值增值;

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实现和谐兼容;

倡导道德文化先行,实现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践行宗旨,勇往直前,实现一方受益。从1958建矿至今,林锴集团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已建成年产500万吨/年磷矿和350万吨/年高浓度磷复肥的现代化大型磷煤化工企业集团。2008年获得全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称号,国家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2007年度贵州省A级纳税信用。在“贵州骄傲——贵州改革开放30年30件事30人”评选活动中,“带领林锴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董事长、党委书记曲庆林同志入选“贵州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2009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评为十佳企业文化示范单位。

(1)加快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进步。现在,林锴集团已形成六大产业板块,企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利税大幅增加。采矿、磷、煤化工成为当地政府“工业强县”的主导产业,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跨越式发展,林锴集团广泛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仅2001以来,通过发展就创造了4500多个新的就业岗位。

(2)加大“三好”示范种植方式推广力度,实施“造血式”扶贫。林锴集团积极推广良种、良肥、良法“三好”种植模式,创新扶贫模式。先后在水城县金盆乡麒麟村、唐爽村、息烽县推广“三好”示范种植。为农民提供良种,发放林锴集团生产的高效磷酸二铵肥料,派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种植指导,帮助农民实现科学种植,支持当地农业生产,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3)坚持绿色工业化道路,切实保护青山绿水。林锴集团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走具有林锴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传统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哺循环模式转变,为行业实现绿色发展、有效保护青山绿水做出了典型示范。

在矿山开发利用中,不断探索创新采矿方法,先后开发出“锚杆护顶分段空场采矿法”和“磷化工全废自胶凝充填采矿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使资源回收率分别由不足50%提高到70%和90%以上。在实现矿产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地下开采的安全性,避免了地表沉陷和山体崩落。预防和减少了地质灾害,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将磷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大规模再利用与高效低损开采完美结合,首次实现了我国磷矿的无废开采。

为解决制约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磷石膏综合利用问题,林锴集团经过十余年的科技攻关,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直接利用“二水”磷石膏,通过“一步法”生产工艺,生产出强度高、耐水性好的新型磷石膏砖,为磷石膏的大规模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凭借该技术,林锴集团建成了世界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6543.8亿块/年磷石膏砖新型生产线、20万吨/年建筑石膏粉和6000万块/年矿渣砖生产线,为国家落实禁止生产和使用粘土砖政策提供了新的替代建筑材料。

总之,在林锴集团整个生态工业园区内,利用资源开采加工一体化的条件,实现了主要生产资料、废气、废水、废渣的循环利用,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保护了青山绿水,实现了绿色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林锴集团的企业宗旨是“造福世界,造福员工”,企业方针是“一切围绕市场,一切为了员工”,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按规定发放职工“硬件”,为职工发放住房存量补贴和增量住房补贴,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台湾省台风、西南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中。,我们积极捐款献爱心,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新中国成立60年辉煌成就的喜悦中,磷刚刚走过了50年的风风雨雨。林锴从50年前的荒山,发展成为拥有400万吨/年磷矿和654.38+80万吨/年高浓度磷复肥生产能力的现代化大型磷城。从单一的矿业发展成为全国石化企业百强、全国高浓度磷肥生产企业前三名,成为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肩负社会发展责任的排头兵。2008年获得全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称号,国家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2007年度获得贵州省A级纳税信用企业称号。在“贵州骄傲——贵州改革开放30年30件事30人”评选活动中,“带领林锴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曲庆林入选“贵州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林锴集团实施循环经济的领军人物”也入选“贵州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事件”。

第一,加快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进步

古人云:“达目的,则兼济天下”。林锴集团大胆探索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仅用8年时间就再造了10个林锴。现已形成矿业、磷化工、煤化工、建材、贸易、物业六大产业。同时,林锴集团一直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一个企业成功与否不能以盈利为唯一标准,尤其是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也必须承担社会和环境赋予的责任。

一是企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林锴集团认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立足自力更生,采取滚动发展、逐步积累的方式抓发展。磷矿开采能力达到400万吨/年;磷酸由8万吨/年增加到70万吨/年(100% p2o 5);硫酸由65438+万吨/年增加到265438+万吨/年;磷酸一铵由6万吨/年增加到36万吨/年;磷酸二铵从无到有形成了90万吨/年的产能,西丰磷化工基地高浓度磷复肥产能达到654.38+0.8万吨/年。在此基础上,开阳矿区加快开阳矿物肥料基地建设,全国首个65438+20万吨/年坑口磷酸二铵和40万吨/年磷酸一铵项目及矿山改扩建工程将于2009年建成投产。开阳矿物肥料基地全面建成后,磷酸盐生产将形成350万吨/年高浓度磷复肥和400-500万吨/年磷矿生产能力。同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本应三年半完成的3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建设任务,使合成氨项目成为“工程质量第一、工程建设速度第一、诚信自律第一、化工投料试生产一次成功”的“四位一体”精品工程。林锴集团的产业结构更加完善,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是企业利税大幅增长。林锴集团作为贵州省建设“百亿元”企业试点单位,多年来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6年销售收入30.1.8亿元,利税3.42亿元。2007年销售收入4654.38+0.3亿元,利税5亿元。2008年销售收入60.1.9亿元,利税9.2亿元。磷矿开采、磷及煤化工成为当地政府“工业强县”的主导产业,为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广泛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林锴集团力促当地企业和谐建设,努力促进当地人民就业。仅2001以来,通过磷开发的发展就创造了3700多个新的就业岗位。磷复耕开发过程中被征用土地或实施矿区生态移民的农民,优先解决失地青年就业。自2001以来,林锴先后解决了1830名矿区生态移民、850名西丰磷化工基地当地居民和700多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寒潮”中,林锴集团坚持做践行社会责任的引领者,在全球“裁员潮”中逆市而上,不仅实现了“不裁员、不降薪、不欠薪、不减福利”,还计划新招聘354名高校毕业生,吸纳862名社会劳动者就业。

二、加大推广“三好”种植方式,实施“造血式”扶贫。

反哺农业,创新扶贫模式。作为一家支农企业,林锴集团以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致富为己任。在保证农业用肥的同时,还积极推广良种、良肥、良法的“三好”种植方式,实施“造血”扶贫工程,探索高浓度磷复肥在贵州推广应用的方法,努力为提高我省农业生产效益贡献力量。

一是开展双百万结对帮扶。林锴集团围绕党建扶贫,大力组织开展“万支部结对、万党员帮扶”活动。选择与国家扶贫开发新阶段重点贫困村水城县金盆乡麒麟村、唐爽村“结对帮扶”。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成立了“结对帮扶”领导小组。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曲庆林亲自挂帅,明确提出“先吃饱,再过好;受教育,获得知识;统筹规划、分期实施、脚踏实地、科学有序、追求实效”的帮扶原则,重点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送温暖”活动。集团公司组织三批人员深入实地调研,撰写了《关于帮扶水城县金盆乡麒麟唐爽村的调研报告》;与两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从5438年6月到2007年10月,冬季送温暖被捐赠。全公司干部、员工、家属、学生积极响应。4280人参与捐赠,收到棉被、衣物等物品22865438件,其中现金400元。集团公司还专门采购了65438+的新被子。

二是推广好种子、好肥料、好方法的种植方法。麒麟村和唐爽村位于黔西北水城县、纳雍县、赫章县交界处的金盆乡。平均海拔2000米,面积14.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0亩,853户,3111人。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和马铃薯。2007年以前,当地主要农作物一年只种一次,大部分套种玉米和马铃薯,种植观念和习惯非常落后。用的肥料主要是农家肥,经济条件好一点的用过磷酸钙或者低浓度复合肥,有相当一部分根本不施肥。另外种子退化,田间管理不到位,种子落地后靠天气吃饭。马铃薯和玉米的产量分别在2000-1000斤/亩和400斤/亩左右,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粮。针对两个村的实际情况,为了尽快改变现状,林锴集团多次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实地,对两个村的土壤进行取样检测,以便对症下药。通过土壤分析,确定两个村都属于中性土壤,主要缺乏磷和有机质。林锴集团首先推广“优良品种”的培育。我们已经购买了65,438+028吨优质脱毒马铃薯种子和2,560公斤优质杂交玉米品种(单笔-65,438+05)并送到两个村庄的农民手中。二是推广“好肥料”种植。分发最好的磷酸二铵肥料,共44吨;购买绿肥种子2560斤,改善土壤有机质。三是推广“好方法”种植。在农业春耕季节,派出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种植指导,帮助农民科学种植。经过一季的田间试验,农民们迎来了丰收的好消息:玉米籽粒饱满,比传统玉米长了6厘米;马铃薯平均产量4257.4斤,比传统种植的2071.8斤,增产一倍以上。根据田间实测产量、成本投入和市场售价,传统种植投入产出比为1: 2.25,良种良法投入产出比为1: 3.32,第二年可达1: 5.33。可为村民增收56万元,人均收入180元。同时,以同样的方式,从2008年开始,向西丰磷化工基地所在的小寨坝镇无偿提供自产优质磷酸二铵,支持当地农业生产,使小寨坝人民整体富裕起来,森林覆盖率由45%提高到55%。

三、加强新型工业化建设,切实保护好贵州山川。

林锴集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益的目标,林锴集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强化资源循环利用和固体废物开发项目,逐步形成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初步形成了矿业和磷化工产业。

一是成功实施了“矿山充填法”采矿试验。用改性磷石膏等磷化工废渣充填地下采空区的“矿山充填法”开采试验获得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磷石膏充填系统。不仅资源回收率从70%提高到80%以上,而且解决了磷化工废渣磷石膏和磷渣地表堆存占用土地资源的问题,初步实现了磷矿的环保无废开采。“磷石膏充填无废开采综合技术研究”成果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授予2008年度国家化工科技进步奖荣誉称号。

二是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65438+亿块直接采用“一步法”生产工艺的高强耐水石膏标准砖生产线研制成功,突破了国际国内行业工业“二水”磷石膏不能直接生产高强耐水建材的技术瓶颈。6543.8亿标准石膏砖可消化(干基)磷石膏和磷渣23.28万吨,蒸汽654.38+065.438+0万吨。根据规划,磷回收将形成年产6543.8+0亿石膏标砖的生产能力,年消化(干基)磷石膏和磷渣232.8万吨,蒸汽6543.8+0.1万吨。磷矿开采生产的磷石膏标准砖已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推广的替代粘土砖的新型建材产品。另投资4.69亿元启动建设黄磷生产设备配套新型磷石膏砖技改项目,建成后将形成6543.8+0亿新型磷石膏砖和5万吨黄磷的生产能力。

三是建设6000万/年矿渣砖生产线。每年可综合利用废渣654.38+0.5万吨,少占土地0.1平方公里,节约征地费用654.38+0.5万元,降低建渣坝成本。同时解决了人员分流和征地划拨问题。下一步将再建设两条矿渣砖生产线,达到654.38+0.8亿块/年的生产规模,可消耗废渣45万吨,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在搞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同时,要加强工业废水、废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余压、余热能源的梯级开发利用。

四是实现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西丰磷化工基地新建并改造了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工业废水一部分返回生产系统循环使用,一部分用于工厂和生活区的景观喷泉,以及花草树木和养鱼。每年为企业节约水费和排污费16万元。加强磷矿开采区地下涌水的回收利用。磷矿区年平均地下排水量为782万m3。通过安装输水管道,集中收集作为化工厂生产的工业用水,每年可减少新鲜水取水量550万m3,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在化工生产余压余热利用方面,建成了余热回收系统和2×12MW发电机组,每年可发电1.7亿千瓦时,为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循环经济建设,磷开发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建立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物流模式和内部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模式,实现了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磷开发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开展爱心捐赠,* * *构建和谐社会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我们所说和所做的。

一是以人为本,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林锴集团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员工共享,在职员工收入大幅增加。除了按规定为职工提取“硬件”,还兑现了住房存量补贴,为职工发放了增量住房补贴,为职工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对因内部改革下岗职工和70周岁以上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节日慰问金和增量住房补贴。投资15万元,历时3个月,改造金钟镇水漾段全长2.4公里的道路,使路面达到城市二级公路三级标准。

二是奉献爱心,切实履行社会责任。2008年6月5438+10月中下旬,我省遭受了50年一遇的罕见冰冻雨雪灾害。林锴集团一方面组织干部职工投入救灾工作,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对周边受灾群众进行救助,* * *向桂阳、都匀市、开阳、息烽县捐款400万元。5月12日,四川发生严重地震后,* * *捐赠爱心款335.7万元,化肥1万元,1343名党员会员缴纳特殊党费29.47万元,510名会员缴纳特殊团费27500元。集团公司荣获全省“防冻保民生”一等功荣誉,机电设备安装公司荣获全省工商战线救灾恢复重建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