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胡同有什么特点?

胡同大概是老北京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作者通过敏锐细致的观察,介绍了胡同的诸多特点:建筑定位的方方正正感,名字由来的街头气息,看似远离闹市的小而多的胡同,胡同与四合院的融合...总之,和胡同有关的方方面面和场景都是生动有趣的。这不仅给了人们知识,也为解释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做了铺垫。

胡同是物质的,是死的。另一方面,胡同文化是精神的,有生命力的。由此,作家的文学思想更加敏捷,文字生动。北京胡同文化的各种面貌跃然纸上。

搬迁,舍不得“搬”,这是观念守旧在居住上的表现;每个人都扫门前雪,不在乎别人的瓦,这是独门独院生活环境的结果;如果你有窝头,你会满意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就可以给阿姨治病了。这是一种自满的心态...

作家从北京人待人接物的细微之处寻找胡同文化的表象特征。并且从这个表象中,我对胡同文化的本质做了一个理性的总结判断:“北京胡同文化的本质是‘忍’。安静点,服从自己。”

扩展数据

文本欣赏

本文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胡同的失踪》所写的序言。笔者长期在北京生活,对北京人的生活非常熟悉。他对北京胡同在现代文明和进步的大潮中走向衰落充满了复杂而难以言说的感情。

整体感知

什么是文化?众说纷纭。公认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的观点:“文化,从民族志的广义上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简单来说,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意识、习惯和观念的集合。说起文化,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深不可测。探讨文化问题一定是学者专家的“专利”。但这篇文章的作者谈胡同文化,并不是认真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出发。

北京的胡同都是方方正正的,胡同里的四合院都规规矩矩的。胡同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是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看完这篇文章,很多读者可能会觉得文化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文化也可以这样去探索。

书名是《胡同无物》,序言自然围绕“无物”二字。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先讲胡同的起源和发展,再讲胡同文化的特点,最后讲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看似悠闲,内在联系却很紧密。

作者的感受

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从他的许多作品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对于某种传统文化的衰落,作者的情感态度首先是豁达,不保守,不固执,与时俱进,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作者是相当留恋的,对于北京胡同文化的很多方面,作者也是推崇和融合的。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胡同文化的衰落而难过。相反,他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时代的交替。其次,作者对胡同的衰落深感遗憾。毕竟他对自己生活多年、受胡同文化熏陶的胡同和四合院有着深厚的感情。作者的很多人生信念和价值观都与胡同文化相契合,比如知足、知足、自律等。,而合作者的人格是纯洁的,冷漠的。

所以作者在经历了那么多政治风波和人生挫折后,依然能保持一个平和的自己,不浮躁,不功利,不媚俗。第三,作者对胡同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在现代信息社会,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扩大,人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封闭”就是思想保守,行动落后。而“容易满足”和“规规矩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语言特点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很有特色。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文中语言平实朴实,口语性强,表现力强。比如开头:“北京就像一块大豆腐,方方正正的。”城市里有街道和胡同。街道和胡同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这些话完全是直白的描述,没有任何修饰。甚至比如他们充满生活气息,“像一大块豆腐”,没有一点做作,但说出来并不枯燥有趣。“四方四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事物的特征描述得清晰明了,用词简单,却又准确生动。

“城里有街有胡同”这句话干脆利落,上下句句连贯,让人感觉像是来自北京艺术家的说书人。这样的语言特点在本文中随处可见,不必一一列举。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也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如“西风依旧照,草木颓败,处处荒凉无生气”。四字四句,优雅流畅,没有一点死板和停滞感,巧妙地将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百度百科-胡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