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的探测技术
污染物介入使水体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对电磁波的吸收、反射发生变化。使用卫星遥感或航空遥感(包括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探测大面积水体的透明度、表面温度(SST)、盐度、叶绿素(藻类)、悬浮物、浊度等,常使用的卫星,主要为陆地卫星的TM和MSS;法国SPOT卫星的HRV以及NOAA系列的AVHRR资料片,是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11.1.2.1 太湖水域蓝藻暴发的卫星遥感监测
蓝藻暴发呈现绿色的藻类生物伴随有白色的泡沫状污染物(水华)聚集于水体表面,蓝藻覆盖区的光谱特征(图11.1.1)与周围湖面正常水体有明显差异。由于蓝藻叶绿素(图11.1.1a)的作用,蓝藻区在陆地卫星(landsat)TM2段(蓝光)具有较高的光反射率。在TM3波段(绿光)反射率略降,但仍比正常水体高,在TM4波段(红光)反射率最大。因此,在TM2,TM3和TM4的假彩色合成图像上,蓝藻区呈绯红色,与正常的湖水(深蓝色、蓝黑色)明显不同,此外蓝藻聚集体受湖流和风向影响,而呈条带状(图11.1.1)纹理。
1998年8月11日陆地卫星TM图像清晰地反映出这次太湖蓝藻暴发的强度、位置和分布范围(图11.1.2)主要在太湖西区,宽为0.5~1 km,沿雪捻桥镇虎嘴头岸边,向南延伸到宜兴东边一带,长约20 km;另一片分布在无锡市区沿岸,在岸边可见绿色的蓝藻,既浓又密,能闻到腥臭味。
这次太湖蓝藻暴发主要是城市与农村排污,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11.1.2.2 水中悬浮泥沙含量的遥感监测
用卫星遥感对大面积水域悬浮泥沙定量研究是很有优势的。混浊泥沙物的水体反射率高于清洁水体(图11.1.3)。经研究表明随着水中泥沙的浓度增高,反射率增强,在520 mm附近出现分界点,长波方向反射率大于正常水体的反射率(图11.1.3),随着悬浮泥沙浓度增加,界点向长波方向移动。当泥沙浓度为0.1 mg/L时,界点位于570 nm;当浓度达0.5 mg/L时,界点移到690 nm处。这是定性泥沙含量的基本标志。
图11.1.2 太湖蓝藻分布
图11.1.3 黄色(含泥沙)异常区反射率曲线
卫星遥感定量研究水体悬浮泥沙起步较早,多位学者定量研究提出了最佳波段和定量相关计算模式,1974年Klemas将卫星遥感用于托拉华海水域。研究发现水体悬浮泥沙含量与陆地卫星MSS亮度呈对数关系,在选择适当波段后发现MSS-5和TM3波段的亮度数据与悬浮泥沙含量的相关关系,最好相关系数达90%以上,其最佳对应波段为0.6~0.8 μm。
在我国的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用陆地卫星研究了水体泥沙含量,发现泥沙含量与卫星遥感光反射率数据成线性关系。
11.1.2.3 水中沉积物及遗弃物的检测
在江河湖海的底部,沉积着多年来积累起来的水中悬浮物质和人类活动的遗弃物质,其中一部分属污染物质,如岸边某些工矿企业长期积累性的排污;另一部分属人类丢弃的工具、武器弹药等物质,如事故沉船,军事隐藏等。人们常常需要判断和确定这些污染物或遗弃物的位置和分布状态,如污染底泥的厚度分布,遗弃物的埋深、范围等。此类检测最得力的方法就是地球物理检测法。检测所需的具体设备取决于所检测对象的特点,较常选用的有磁测仪、重力仪、电测仪(电磁仪)及测震仪等,外业工作需要配置之检测船,冬季有条件时可直接在冰上作业。
在我国抗战时期及后来的一些军事活动中曾掩埋过大批武器弹药(有一些是藏在陆上),至今尚未查明,经长期的地下氧化淋滤作用,对周围的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是具有较强毒性的。均应当及早查明处置,以免引起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