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占我国西药的97%以上。出口海外应该拼什么?求解答

仿制药的比例占中国西药的97%以上,这是中国的象征。在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中,中成药、生物药和97%的仿制药被废弃后,新化学药所剩不到2%~3%。这一比例的化学新药是否包括手性拆分后的左旋药物和在现有化学结构上加入酸根或碱根后的产物,不得而知。即便如此,中国的新药数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入乡随俗。

外资企业在中国销售新药时,要做好各种销售和营销动作,提升新药在导入期的知名度。这些行动的核心目的是教育市场,教育中国的医生,通过概念或诊疗方案的推广,为医生开新药搭建平台。

仿制药基本可以省去教育市场的成本,因为国外公司搭建了平台,国内药企可以直接在上面唱戏。国内仿制药企业不是舞台的缔造者,而是舞台的使用者。抄袭别人的产品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节省搭建舞台的成本,可以用来做关系营销。这恰恰是外企的不足,不仅体现在意识上,还体现在资金上,因为市场教育(也就是学术推广)花了很多钱。

中国具有肥沃广阔的关系营销土壤,仿制药的目标市场就生长在这种土壤上。一般来说,关系营销流行,而不是学术推广。不仅医生会吼,药厂员工也会吼:“学术的东西医生都懂,有什么好谈的。”但理论上,学术推广应该是创新药运营的重头戏,因为药品不是快消品,需要学术推广,而作为一种新药,一种前所未见的东西,如果人们想了解它,就需要学术推广。

从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到产品上市后的运营,仿制药都可以跟风,跟在原研药后面,从里到外,跟葫芦画瓢,既可以和原研药价格竞争,也可以和原研药异地竞争。虽然不能排在别人后面第一,但中国的医药市场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那些买不起原研药的患者,那些中国特色的医生,正在为仿制药的发展提供土壤。

人们习惯于跟随,而不是带头,大多数人都有从众的心理,这也是影响力理论诞生的原因。“独立思考”在这个时代成了奢侈品。一般人买不起。他们能承受的是“入乡随俗”。仿制药是“入乡随俗”的产品,我们只是就地取材。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最大原料药生产国。它用自己的化学中间体生产原料药,再用自己的原料药生产仿制药。造出来的仿制药基本都是中国人自己消化的。这就是自给自足。西方拼什么?

我们的原料不仅供应国内药厂,也供应国外药厂。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越低,利润越高;越上游,利润越低。原料药利润低于仿制药,仿制药利润低于新药,这似乎与产品成本相对应。

出口是一条出路,就像金融危机中的华尔街做了“去东方”的头条。西方药企视中国为新兴市场,中国是金砖四国之一。跨国制药巨头的品牌药专利已经到期,新药研发投入巨大,但收获甚微,这是他们进军新兴市场的一个原因。不进则退,这也适用于药企的发展。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说明你在退。可以说是想走出去,但是刚刚抬起脚,印度人在海外的土地上已经转了很多圈,印度药企依然稳坐美国仿制药市场的头把交椅。

仿制药的出口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通过cGMP合规性审查,获得ANDA批准,有能力在海外销售和营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从产品、销售、市场三个层面来塑造和提炼。既然产品的生产环境通过了cGMP合规性审查,那么产品本身应该和海外同类产品没有区别。但是,当我们以竞争和市场为导向提炼产品的价值时,应该能够发现,我们的竞争对手和市场发生了变化:海外药企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海外医生和患者成为我们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