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物享有的专有权利。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下列客体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法律规定的其他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自10年6月起正式实施,其中第123条规定了知识产权。
“《民法通则》的实施正式开启了‘民法典时代’。《民法通则》是坚持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重大举措,在我国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顺德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时表示,《民法通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截至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家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等专业性较强的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1.2935万件。今年上半年,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为1.541.1万件,同比增长23.3%。
“《民法通则》提出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是这部《民法通则》的亮点之一。”李顺德表示,近年来,随着全社会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提升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民事纠纷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优势互补、有机衔接”,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民法通则》的实施呼应了这一现实需求。
“《民法通则》对知识产权作了一般性规定,以指导关于知识产权的单行法。指出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相关客体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强调了知识产权的排他性,明确表明知识产权只属于权利人,为权利人所独有,权利人以外的民事主体不得主张。”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黎明认为,它包含了未经权利人授权,其他任何人不得随意使用其知识产权的意思。明确界定知识产权的属性,给予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同等的保护,显示了我国充分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产权的新趋势。“《民法通则》集中全面地对知识产权作出相关规定,有利于在民法立法和修改中贯彻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精神,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民法中的地位。”李顺德表示,民法通则作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南,还规定了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具有一定知识产权的新型民事权利,是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我国曾于1954、1962、1979、1998四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均因条件不成熟而搁浅。201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具体思路是,第一步是编纂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将其他民商法整合成一部民法典,争取在2020年形成民法典。“在内容上,民法典涉及知识产权、财产权、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等。,并对现有法律制度形成内部协调有序、逻辑严密、具有规律性、指导性和指导性的统一整体。在使用功能上,让整个社会有法可依;在司法实践中,它为案件裁判提供了统一的法律依据。”王黎明说。
“民法通则的实施,不仅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李顺德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三条知识产权的定义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下列客体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一)作品;
(二)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三)商标;
(四)地理标志;
(五)商业秘密;
(六)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
(七)植物新品种;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