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参加一个大学生辩论赛,题目是“当今社会,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我们应该从什么开始?
实行了20多年的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人才统计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通信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人才统计新标准预计今年9月出台,部分新标准将在计划年内实施。
据王通信总裁介绍,我国现行的人才统计标准始于1982,标准对人才的定义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人才统计的新标准不仅仅是学历和职称,这次还增加了很多新的统计标准。他举例说,发明创造也是新人才统计标准的一个标准。
据悉,新标准更加强调分类人才的统计。王闯通信表示,新标准主要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人才的类别为基础,其中分类人才的统计范围包括工人和农民。据悉,人才统计新标准仍在制定中,预计今年9月出台,部分新标准计划年内实施。不过,王闯通信并未透露具体标准。
王闯传播表示,过于强调学历在评价人才中的作用,导致很多人拿了文凭就给自己贴上了人才的标签,而不是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现在的人才标准下,人们想的不是拼成绩、拼贡献,而是拼学历、拼职称。
教育与能力:透视中国当前的人才标准
新华网山西频道2004-03-25
“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1982在中国确立的这一人才标准,从根本上扭转了文革十年来践踏知识、轻视教育的局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中人才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及时纠正人才标准,必然会影响到人才选拔、评价和激励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
过于强调学历和职称,片面的人才标准。
谈到现行人才标准的局限性和机械化,上海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沈荣华一口气列举了三个例子:
“上海的人才引进计划曾经提出,只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这个标准来看,比尔盖茨来上海也算不上人才。就算他创立了著名的微软公司,股票市值也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经济总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读完大学。”
“著名的桥梁专家林元培设计了上海的四座桥,即杨浦、南浦、徐浦和卢普,它们已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按照这个人才标准,他在上海可能算不上人才,因为他只是中专毕业。”
“温州民营企业家只有不到30%的人有学历和职称,但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现有的人才标准,这些创业者肯定不是人才。”
沈荣华说,医生中有庸才,工人中有英才。如果现在按照学历和职称来制定人才规划和人才战略,那就很难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真正的人才,路肯定会越走越窄。
人才专家不是危言耸听。1995期间,还未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孔祥寅获得了德国马普学会的奖学金,前往马普学会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他听说国内急需生物人才,决定回国工作。回来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决定有多幼稚:因为他的最高学历是本科,几乎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在外“漂泊”几个月后,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独具慧眼,安排他从事基因研究工作。
孔祥印后来用自己一流的成果证明了那些学院派学者的短视: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他和合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他的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的资助,其成果也获得了多项专利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现在的人才标准太机械,太片面。”提起那可怕的一天,孔祥印叹了口气。“如果不及时调整这个标准,肯定会埋没很多能力足够但学历不够的人才,一些能力不足但学历足够的人会浪费很多宝贵的研究资源。”
假文凭泛滥的根源在于人才标准。
近年来,假文凭泛滥已成为一大公害。“有些人为了获得高等教育不惜弄虚作假;有的人为了拿个职称把头发烫了。这些现象的发生与不科学的人才标准有直接关系。”作为人才专家,沈荣华的话一针见血。
人事部人事人才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王通信表示,过分强调学历在评价人才中的作用,导致很多人为了拿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人才的标签,而不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现在的人才标准下,人们想的不是拼成绩、拼贡献,而是拼学历、拼职称。”
一位成功“混进”本科的基层干部的自白,也从侧面印证了专家的观点。“我在乡镇干了20年,最后在县里当了局长。本来希望继续‘往上走’,但是文凭成了最大的障碍。因为上面规定,县处级干部要本科以上学历,而我是高中刚毕业。最后报了县里的省委党校函授。三年后,我顺利拿到本科毕业证,成为一名副县级干部。拿到了毕业证,但知识水平没变。我改的只是简历上的学历。”
“我们把学历等同于才能。没有学历,我们就不是人才,这就导致了金钱和学历的交换,权利的交换,文凭的商业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顾海兵说,“其突出表现是:少数不法分子在重点大学门前兜售大量假文凭,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被迫购买假文凭;一些高校大量举办研究生班,降低标准,批量授予许多有一定身份的学生硕士学位;个别官员或企业家未经严格考试、不写论文就取得了博士学位。”
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假文凭,但专家认为,如果不从纠正当前人才标准的“尺子”入手,那么这些措施只会治标不治本。
重视能力和业绩的发达国家走出“唯学历”的误区
中国应该如何构建新的人才标准?沈荣华等专家认为,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绩效管理”,强调绩效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在20世纪,它提出要创造一个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并设计了新的绩效和能力标准。给世界以保守印象的英国,近年来也调整了人才政策,人才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人;一向重视学历和资历的日本,在人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能力”,取消了学历统计。
据沈荣华分析,由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他们对人才标准的界定已经走出了“唯学历”的误区,主要强调“两个导向”:
首先是能力导向。虽然要考虑人才的学历和职称,但更要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胜任。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很难用学历来体现。如果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五年都出不了成绩,很难说他是人才。
二是业绩导向。在竞争环境中,表现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表现才能将一个人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学历只能是天赋能力的一小部分,最多显示一个人的潜力。评价人才,不能只看文凭和他毕业的大学,还要看他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有什么成就。
顾海兵说,发达国家的公务员不追求高学历,即使是高科技企业也不追求高学历。比如,国务院招聘外交官的要求极为宽松,只要求高中以上学历;在美国一家主要报纸上刊登的3544份科技招聘广告中,有2799份不要求任何学历,只有206份要求学士学位,只有77份要求硕士学位。
重建人才标准,变“教育标准”为“能力标准”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大政方针。“其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沈荣华认为,“虽然这个政策没有提出新的人才标准,但根据其精神,新的人才标准应该不仅包括‘新兴’人才,也包括‘潜在’人才;不仅要涵盖有学历和职称的人才,也要涵盖没有学历和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人才。”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新的人才标准应该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沈荣华表示,新标准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学历、职称等概念,但必须由学历向能力本位转变,将人才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衡量社会创造的价值,从而形成人人谈创造、人人有贡献的“安于现状、坐立不安”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许多专家表示,新的人才观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类人才:第一类是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第二类是高级技能人才;第三类是其他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应以市场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为标准,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以薪酬的高低为重要参考。
重建人才标准,加快建立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势在必行。“这一制度必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仅以学历、职称界定人才的局限,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标准。”沈荣华说,“具体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知识要素,即受教育程度;第二是能力因素,即经验;第三是业绩因素,即做出的贡献。”
学历和能力,谁主沉浮?
最近发现这样一个帖子:
“我自己是学计算机的,对学校学的东西不太满意。工作中完全不需要。美其名曰基础,但我觉得要想在公司有所作为,还是得靠自己的能力。我的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最新的知识和自己的资历。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或者本科生来说,他们不会知道这些。(排除一些优秀的)在IT行业,不是谁的文凭高,而是谁有能力完成某个项目或任务。往往很多公司都看不到一个本科生在录用他之后的表现,这充分证明了在IT行业,能力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文凭的程度并不代表什么,因为计算机是一个新的学科,尤其是网络,是不能和政治、语言、数学等学科相提并论的。它的发展也是这些学科的n的n倍。想招it的公司注意这一点,打破传统思维。只要能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应聘者都是好员工,不要因为文凭而区别对待。”
很多人都回答说有同感,那么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呢?理想状态下,任何人都会回答能力大于学历。但是,当这个问题放到具体的事情上,答案就变得复杂了。毕竟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
认清游戏规则
虽然大家都在期待春天的到来,但是IT行业的不景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IT人才供需大于需求。有些企业招聘一个岗位会收到上百甚至上千封聘书,自然提高了准入门槛。同样的工作经历,一个是本科,一个是硕士。企业会选择学历高的。这就是竞争,竞争是残酷的,没有理由的。这些现象在一些知名企业中尤为严重。今年年初,摩托罗拉宣布只招收硕士生。现在的游戏规则是企业有权挑选你,而个人除非你真的很优秀,大多数情况下才被选中。
猎头王女士认为,企业从广告招聘中选拔人才,学历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不是放在第一位,第二位也是。但是如果是猎头推荐的话,情况会稍微好一点。从对猎头长期合作的信任度来看,公司可能会接受一个学历不符合要求,但猎头强烈推荐的人才。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教育,你必须在你的工作领域有出色的表现,如特殊的成就或接受后的良好工作培训。但是,能被猎头推荐的,绝不是普通人。他们已经跳过了找工作的阶段。
而且,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机会很重要。企业在招聘职位的时候会收到很多申请信,HR在阅读之前会设置一些必要的条件对简历进行筛选,比如筛选掉本科学历的。显然,学历是一个硬指标。如果你没有职位要求的学历,你就没有机会让别人看到你的能力。能力再强,也只能错过这个位置。
另一方面,我可以在学校制定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工作后,虽然学习内容变了,但方法还是通用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能力的习得。一个好的方法就像一个好的武器,使你能够轻松地工作和学习。所以企业在招聘职位时对学历有一定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学历不够的人什么都不能做,而是有学历的人什么都能做。学历不足的人,经过一定的过程,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这个过程可能更痛苦,更复杂。
教育只是开始。
学历在求职初期会给你提供一些机会,但如果你没有能力,那就白费了。众所周知,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只是基础知识,主要能力的培养在于工作的积累。而这些积累的经验,就是你未来职业腾飞的加速度。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
IT行业资深人士周先生认为,选择人才一定要考虑学历,因为它决定了公司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但这不是唯一的参考。企业在招聘时,会按照优先顺序考虑是否适合企业文化、个人品行、能力、学历等。显然学历只占四分之一,排在能力之后。
笔者做过一些工作薪资调查,发现一份工作的薪资一开始可能和学历有关,但是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学历已经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个时候决定你职业命运和薪水的,是你的工作经验,是你的能力。当然,这里的工作经历不等于工作经验,而是积累的经验、处理方法、管理能力等等。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不断的积累会带来不断的加速。
谁是第一个有远大梦想的人?
学历,说白了就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产物,是衡量所学知识的标志,但肯定不是唯一的标志。有一种人天生聪明,素质很高。所谓自学成才的人,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都不受这个体系的束缚,但屈指可数能成大事的也就那么几个。这样的人应该属于少数。
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从小一步步接受这种系统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有些“正统的人”很早就开始懂事,懂得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事情,工作非常努力,一帆风顺,在工作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一步一步向目标迈进。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可以上下驰骋,分发精神。
另一部分人,走出校门也意味着结束学习生涯,整天拿着学位入不敷出。他们可能不明白,或者不想明白,能力比文凭更重要,所以就顺其自然了。这样的人就算光鲜一时,也经不起时间的选择,很有可能到最后连生存都成问题。对这些人来说,教训就是:不要以为有个学位就万事大吉了。谁不知道我们背后还有一个世界?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是成功人士的终身事业。
还有一些人是学历和能力问题的最大受害者。通常他们在某个领域有一技之长,但这种能力来自于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兴趣爱好;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学历成了他们求职的劣势。他们往往和高学历的人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收入却不如后者。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开始埋怨别人,埋怨世界的不公和不切实际的教育制度,嘲笑那些有学历的人的无能。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如果没有足够的学历,在求职过程中,甚至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你必须比别人更加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可以加强自己的能力体验。优秀还不够,还必须优秀,才能让专业领域的每一个人都认可和敬佩;你也可以退一步,考虑再读一个学位。既然学历是求职中的一道坎,那么求职者最重要的就是端正人生态度,想办法跨过眼前的这道坎。无论你怎么抱怨,怎么哀叹,都改变不了什么。
谁是第一个有远大梦想的人?有远见的人是赢家!
入门靠学历,成功靠能力。
李小姐:你好,我想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历和工作能力哪个更重要?我曾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广告营销策划部负责人。工作了一年半左右,应该说还是有一些成绩的。但是最近我有了一个新导演。他以前是做销售的,不知道怎么规划,但是他告诉我怎么做。我实在受不了了。我试着和他沟通过几次,他都很强势,我无奈之下辞职了。
我准备去应聘一个大的门户网站,他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即便如此,也许他们看中了我过去的工作表现和能力,我被录用了。但是待遇还是和本科生不一样,心理很难受。而且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虽然我自己的能力很强,但是大公司好像很重视学历,我感觉压力很大。我该怎么办?希望大家给点建议。
小王
你好,小王:
我觉得你迷茫的主要原因是你没有用人单位需要的大文凭。虽然你的能力不比本科生差,但是你会经常没有安全感,有所欠缺。你会不自觉地把文凭的问题归结为工作或待遇不理想的问题。那样的话,你就要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拿一个大文凭。以你的能力,应该不难。
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两者都很重要。入门靠学历,成功靠能力。既然进了大网站,就进了门,下一步就看你的能力了。至于待遇,刚进的时候人家对你的能力不够了解,可能会给你低一点的工资,这很正常。但这并不代表未来。你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我祝你成功。
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有些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和研究生在理论或研究能力上有差距,于是认为应该回校园深造。更多的苦恼来自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很多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岗位招聘条件也注明应聘者必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小王虽然没有本科学历,但因为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而被录用。所以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学历只是选拔人才的一个参考条件,而不是绝对条件。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可能会被用人单位录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意识到这个问题:学历只能代表一个人过去的学习能力,而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践能力。而一个用人单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每个人的能力了如指掌,所以一张文凭就成了招聘时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基本标准。
摘自《职场绝对挑战》,本书作者有多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职场绝对挑战》讲述了一些职场潜规则,是以前的职业指导书中没有的,例子生动贴切。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要做什么,还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关于学历和能力,我有话说。
发件人:cchan7410(惨)
组织者:yerk(2004-07-14 05:55:49),站内书信。
呵呵,其实没有学历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取得成功的人太多了。作者不会忽视这些人吧?
我认识的人很多。他们知道自己的学历比别人低,起点比别人低,所以更加努力。最终学历高、职位高的人成为他们的下属,也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制服下面的本科生、硕士生。
我很惭愧。我从客户总监做起,在广告行业做了8年。现在我是4A一家国际广告公司的副总裁。刚从职校毕业,毕业于两年制大学夜校。我的客户经理都是大学生,英语比我差。我的建议比他们的好(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我连英语考试证书都没有。
所有的营销理论和广告理论都是在工作中学习然后我买书来学习。我觉得我书架上关于广告和营销的书比任何MBA都多。我的朋友也是。
所谓精英,不是指学历有多强,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证明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
后来我来上班的时候,从来没有人问过我学历的问题,因为跟我谈生意已经让老板忘了学历。
有学位又怎样?能在工作中应用的不到10%,90%都需要继续摸索学习。而且你要从你的真实岗位去学习,而不是从任何培训课程中学习。当然,参加培训班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增殖方法,但也需要自己买书。强制和非强制是有区别的。
“学历”不代表“学习能力”,只是你不同阶段学习的总结,并不代表你比别人强。
醒醒吧,这篇文章的作者,你真的很幼稚。你有没有试过坐在大班椅上考虑公司的未来和凝聚力?你有没有试过担心公司成本产出和收入的不平衡?你有没有被野心勃勃的下属逼得走投无路?我可以告诉你,那些坐在顶端的人的技巧,不是从大学里学来的,而是实战中积累的。
不要被忽悠了,天真的以为自己有学位。你被麻痹了。那些人看穿了你的想法。
有学历但不参加实战的都是学院派。这些人在政治上经济上被边缘化,偶尔被摆上台面引经据典。他们的理论被实战派参考,然后付诸实践,却永远无法涉足权力核心。
一觉醒来,带着一个高学历,爱做梦的同学。
教育与能力:透视中国当前的人才标准
“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1982在中国确立的这一人才标准,从根本上扭转了文革十年来践踏知识、轻视教育的局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中人才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及时纠正人才标准,必然会影响到人才选拔、评价和激励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
过于强调学历和职称,片面的人才标准。
谈到现行人才标准的局限性和机械化,上海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沈荣华一口气列举了三个例子:
“上海的人才引进计划曾经提出,只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这个标准来看,比尔盖茨来上海也算不上人才。就算他创立了著名的微软公司,股票市值也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经济总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读完大学。”
著名的桥梁专家林元培设计了上海的四座桥,即杨浦、南浦、徐浦和卢普,它们已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按照这个人才标准,他在上海可能算不上人才,因为他只是中专毕业。”
“温州民营企业家只有不到30%的人有学历和职称,但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现有的人才标准,这些创业者肯定不是人才。”
沈荣华说,医生中有庸才,工人中有英才。如果现在按照学历和职称来制定人才规划和人才战略,那就很难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真正的人才,路肯定会越走越窄。
人才专家不是危言耸听。1995期间,还未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孔祥寅获得了德国马普学会的奖学金,前往马普学会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他听说国内急需生物人才,决定回国工作。回来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决定有多幼稚:因为他的最高学历是本科,几乎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在外“漂泊”几个月后,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独具慧眼,安排他从事基因研究工作。
孔祥印后来用自己一流的成果证明了那些学院派学者的短视: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他和合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他的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的资助,其成果也获得了多项专利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现在的人才标准太机械,太片面。”提起那可怕的一天,孔祥印叹了口气。“如果不及时调整这个标准,肯定会埋没很多能力足够但学历不够的人才,一些能力不足但学历足够的人会浪费很多宝贵的研究资源。”
假文凭泛滥的根源在于人才标准。
近年来,假文凭泛滥已成为一大公害。“有些人为了获得高等教育不惜弄虚作假;有的人为了拿个职称把头发烫了。这些现象的发生与不科学的人才标准有直接关系。”作为人才专家,沈荣华的话一针见血。
人事部人事人才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王通信表示,过分强调学历在评价人才中的作用,导致很多人为了拿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人才的标签,而不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现在的人才标准下,人们想的不是拼成绩、拼贡献,而是拼学历、拼职称。”
一位成功“混进”本科的基层干部的自白,也从侧面印证了专家的观点。“我在乡镇干了20年,最后在县里当了局长。本来希望继续‘往上走’,但是文凭成了最大的障碍。因为上面规定,县处级干部要本科以上学历,而我是高中刚毕业。最后报了县里的省委党校函授。三年后,我顺利拿到本科毕业证,成为一名副县级干部。拿到了毕业证,但知识水平没变。我改的只是简历上的学历。”
“我们把学历等同于才能。没有学历,我们就不是人才,这就导致了金钱和学历的交换,权利的交换,文凭的商业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顾海兵说,“其突出表现是:少数不法分子在重点大学门前兜售大量假文凭,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被迫购买假文凭;一些高校大量举办研究生班,降低标准,批量授予许多有一定身份的学生硕士学位;个别官员或企业家未经严格考试、不写论文就取得了博士学位。”
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假文凭,但专家认为,如果不从纠正当前人才标准的“尺子”入手,那么这些措施只会治标不治本。
重视能力和业绩的发达国家走出“唯学历”的误区
中国应该如何构建新的人才标准?沈荣华等专家认为,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绩效管理”,强调绩效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在20世纪,它提出要创造一个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并设计了新的绩效和能力标准。给世界以保守印象的英国,近年来也调整了人才政策,人才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人;一向重视学历和资历的日本,在人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能力”,取消了学历统计。
据沈荣华分析,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和“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