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时间管理

视觉时间管理:也可以叫空间时间管理。

知名教授把生命比作一个罐子,把水、沙子、小石子、大石头依次放进去,代表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可视化时间的表现。

视频链接:时间管理:教学优先。

通过可视化的时间管理,“优先级”的概念非常明显。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个罐子,高尔夫代表了生活中一些重要的东西,其次是小石子和泥土。而啤酒可能代表了生活中的休闲和空白。如果优先级很重要,最后会有一些空余时间让我们放松。

如果是反过来,也许我们最终会放弃生命中很多重要的“高尔夫球”。

那么时间管理本身如何可视化呢?这里我们分三步展示:

1.一天24小时可视化;

2.掌握可视化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

3.自拍设计。

把一张纸分成24张,每张代表1个小时,把你的睡眠、工作、吃饭、通勤等时间撕成完整的碎片。

例如,如果睡眠时间是8小时,则撕掉一个完整的时间块。

对身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个时间需要严格保证,才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剩下的。

工作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人需要加班,有的人工作时间灵活。

建议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来设计。如果是弹性工作制,可以用平均工作日。计算一周的总工作时间,除以你需要工作的天数。

比如一个老师一周上课时间可能是12h,备课需要12h,开会需要2h,行政工作需要4h,那么一周工作时间至少是30h。如果有科研任务,学生工作等。,时间可以直接叠加,除以5个工作日。

卡片背面可以详细描述你的工作,如工作内容、性质、完成情况等。

每天平均一下就好了。

类似于睡眠,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不同的是,我们可以把社交时间和吃饭时间重叠。

甚至有一本经久不衰的书叫《不要一个人吃饭》,详细阐述了吃饭的社会属性。

一般上班族的通勤时间和方式一般都是固定的。时间块的反面可以描述你的通勤状态。

通勤本身可能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两个小时起步的广州到深圳的通勤时间,确实让我们思考如何优化利用这看似庞大的“碎片化”时间。

之前听小能熊陈华伟的课程,里面提到了ANKI闪存卡。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整体时间用于理解,碎片时间用于消化和记忆。

比如通过一整块时间的了解日常阅读或者其他技能提升学习后,梳理知识框架,拆分内容细节。

就好像整个知识体系是一棵大树,每一个吸引你的知识点或者地方都是一片树叶。每片叶子相对独立存在。

在通勤可能会有很多变化的空间里,使用ANKI闪卡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吸收,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如果通勤时间长,听一本书的开篇,用手机XMind做思维导图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不建议只输入不输出。因为虽然当时脑子里有* * *在响,但是很有可能不知道接下来会存在哪个角落,完全检索不出来,甚至忘记了。

每个人的自我时间不同,如何利用。

有的人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带孩子、遛狗、锻炼身体、提高技能上,有的人把自己的时间花在追剧吧上。因人而异。

我们如何度过这些自我时间决定了我们的个体差异。

一个用自己的时间写作的厨师会成为一个作家。

我那个熟读唐诗宋词的外卖小哥,成了诗歌大会的赢家。

在自己的时间里看书、开书的央视咖啡,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创业咖啡和精神领袖。

把24小时时间可视化后,就涉及到时间的管理和分配。

这里有三个主要原则。

当务之急是把你重要的事情放在你自己的时间段里。

所以问题来了,重要的是什么?

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思考。

A.对身体很重要的东西,比如饮食、睡眠、运动、心情。

情绪是影响我们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饮食、睡眠、运动都是我们健康的加分项,那么这个加分就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而情绪对身体的重要性,更像是一个磨人的小妖精。

情绪的正面作用让你事半功倍,而负面作用,或者严重到崩溃,几乎是对身体的一票否决。

B.能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东西,比如提升专业技能,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可以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有竞争力。

C.现在不要做你以后会后悔的事情。有些事情越早做越好,有些时间段是最好做的事情。有些梦想需要谨慎追求。

可以跳到10年后。如果今天回头看,不做会后悔吗?如果是这样,这很重要。

用钱请别人为你服务,这样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

人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用时间换取金钱,这是很多人工作的原因;一种是金钱换时间,这是很多人时间不够,需要更多时间来实现自我的模式。

必要的时候,你要购买别人的时间来完成你的任务,所以如果你确定是否需要购买,建议从成本和情感两个维度去思考:

A.成本:自己做这项工作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是否超过雇人的成本?

B.情绪:你这样做是不是压力很大,完全没有放松和控制的感觉,会付出更多的情绪成本?

如果一个事件本身需要一定的时间,仍然可以作为能量块保存下来,在体验的过程中提升我们个人的能量或者干脆放松放松。

如果一件事情本身做的不妥当,从情感、时间等多个维度来说都是一种折磨,那就尽早外包,优先考虑重要的事情。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私底下,自由在于随心所欲的主动,更重要的是随心所欲的自信和退缩。

时间管理也是如此。

我们在分配24小时时间段的时候,可以故意给自己的时间留一些灵活的时间,以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比如突然想到的想法需要实践,遇到的人突然想多了解一下,突然看到一本好书想多研究一下。

这种灵活的时间让我们觉得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还有的会留出一些空白时间,比如冥想,亲密关系中的优质陪伴,或者只是和自己相处。

看似浪费时间,无所事事,其实是更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

有了这种控制感,自由时间安排的情感福利和时间自由的福利,反过来会进一步增强我们对生活的控制感。

在设计自己的时间时,可以先考虑这个问题:

你决定好你的优先事项了吗?有哪些不重要的东西可以舍弃?

确定了重要的事情之后,再来看具体的时间段安排。

1.在实物投资方面,你做过什么,还会做什么?

总结过去的一个月。你在实物投资上花了多少时间?大约24小时。

2.从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角度,无论是个人专业技能、情商、财商还是综合素质,你都做过什么,还会做什么?

时间维度稍微长一点。从2019到1,这半年你花了多少时间在自我提升上,还是每天像和尚敲钟一样打卡上下班?

3.你会对10年前的自己说什么?10年后的今天,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利用10年的向后时间维度,看看今天,确定如果不做可能会后悔的事情。

当然,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在这里,大多数人还是按照今天的价值观来猜测10年后的今天你看重什么。

不一定能把最重要的事情说清楚,但是时间维度的延伸会把很多占据我们大量时间的琐碎事情筛选掉。

4.你在生活中为哪些服务买单?

这部分只是因为人。

点外卖是做饭时间的外包,找小时工是家务时间的外包。生活中很多服务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包服务。

优先考虑重要的事情,衡量其他事情,优化时间和心情。

5.你自己的时间空白是什么?

你可以先有一些空白的时间。

然后我们再看看这段时间我们可能会做些什么。

定位要先放在“没什么”上,再慢慢梳理这段时间怎么和自己相处。

《流动》一书中提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让外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第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部条件的方式,让它符合我们的目标。”

当我们通过可视化的时间管理改变与时间相处的方式,或者用时间去完成重要的事情,提升自己。

或者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掌控感,在与时间相处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重新安排现有时间的使用,找到重要的事情。

无论是生活质量,对生活的掌控感,还是自由,都是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