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息肉大小不一,小到几毫米,像小米一样,大到直径3到4厘米,甚至会堵塞肠道,导致肠梗阻。息肉是单个的,比较常见。在一些罕见的病例中,可能有数千个息肉。有些息肉根部,即与黏膜相连的地方,有长短不一的蒂,称为带蒂息肉,有些息肉扩散生长,称为扁平息肉或无蒂息肉。虽然息肉的病因非常复杂,但大部分是良性的,不会危及生命,只有一部分有癌变的趋势,需要积极治疗。
金盾医生:肠息肉的一般表现。
一般结肠腺瘤性息肉多见于中老年人,只有一些罕见的息肉病发生在中青年。孩子也会有肠息肉。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和致病因素,不同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但除炎性息肉外,大多数肠息肉无自觉症状,尤其是结肠腺瘤,临床上最常见,癌变风险最大,一般无症状,往往在结肠镜或肠道X线检查中偶然发现。
临床上只有少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血便、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泻等异常,而这些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在有症状的结肠腺瘤中,血便或粘液血最常见,通常见于相对较大的直肠息肉,有时会突然大量出血,部分患者因息肉而长期慢性失血,导致贫血。直肠内的大腺瘤也会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有脱肛感,甚至脱出肛门。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结肠腺瘤可能会导致肠套叠和腹部绞痛。小肠息肉的症状往往不明显,但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
不同类型的息肉和不同病因的息肉也会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如炎症性息肉患者常有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腹泻、粘液便和血便,还具有发热、贫血、消瘦等慢性炎症表现。淋巴瘤患者可出现慢性发热和消化道出血。类癌可导致类癌综合征等等。
肠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肠息肉的形成可能与炎症刺激、遗传因素和饮食有关。肠息肉形成最常见的因素是炎症的刺激。在慢性和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肠道表面的黏膜受到刺激形成慢性增生,长期增生后会导致肠息肉的形成。
此外,肠息肉的形成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患者的父母有肠息肉病史,或者父母本身就是肠息肉的高危人群,那么其子女患肠息肉的概率会增加很多。
肠息肉的形成可能与饮食因素有关。比如患者喜欢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麻辣火锅、辣椒、大蒜等。,可能会刺激肠黏膜。肠黏膜受到刺激后,可能发生机械性损伤,长此以往可能形成肠息肉。另外,长期吃油腻、油炸的食物,会导致肠息肉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