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是怎样炼成的——天才诗人李贺的一生
我认真想过了。其实长寿的诗人也不少。唐朝的秋微活了96岁。他写了《左面梨花》:“凉美欺雪,香骤入衣。春风不定,吹到玉阶。”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被称为“死命狂徒”的何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妖。当他活到八十五岁时,他的诗歌幼儿园的所有孩子都会背诵它。
但说到短命诗人,似乎更多的是可以指出的:《才子佳人》中的曹子建39岁死于抑郁症,《王腾亭序》中的王波27岁落水,小清新们的最爱纳兰性德365,438+0岁死于饮酒过度,想要“不负如来,顶礼膜拜”的仓央嘉措只活到24岁。
即使在现代,诗人依然是早逝的代名词:新月诗人徐志摩34岁死于云端,朦胧诗派代表顾城37岁上吊自杀,以梦为马的海子25岁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这只是中国。如果包括雪莱、拜伦、济慈、裴多菲等外国诗人,名单会很长。从这个角度来看,诗人真是一个危险的职业。
羡慕有才华的人似乎是对诗人的诅咒,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英年早逝的诗人是李贺,他被称为“诗鬼”。这个在诗歌创作上不走寻常路的天才,基本上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日常的李贺是这样的:骑着孤独的瘦驴,牵着一个四尺高的男孩,一边走,一边寻心挠胃,突然激起了灵感的火花,他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张纸记录下来,扔进极度贫困的人背着的袋子里。晚上回到家,他连饭都吃不下,就把口袋里的纸片倒出来整理。不写几个好句子,他是不会罢休的。他妈看到雪花一样的纸片那么多,心疼地说:“吐心的是我的耳朵!”"
他写了一首诗《秋来》,这完全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写照:
风雨灰暗,夜哭促,仍在写作。这种用生命写作的态度让诗人虚弱的身体支撑不住。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李贺死于长谷故居,时年27岁。
据史书记载,李赫祖曾经是皇亲国戚,但是到了他父亲那一辈,家里已经陷入了贫困,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大概是营养不良的缘故,李贺长得像个豆芽菜,手细长,眉毛像个长眉毛的和尚(照写真集说,也是长命百岁,信书不如无书)。但钙、铁、锌、硒的缺乏并没有影响他的智商发育。七岁时,他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神童了。著名文学泰斗韩愈先生,拉着好友皇甫师亲自试讲。小李和的心理素质非常好。见到两位大人物后,他不慌不忙,长叹一声写了一首诗《高轩国》,用诗给他们戴上了大礼帽。俗话说,千人千面,但不穿阿谀奉承。何况这是一个学龄儿童的学长奉承。韩愈和皇甫石看完喜出望外,纷纷称赞。他们马上邀请小到家里做客,还说要做他文学创作的带头人。在“文人大救星”韩退之的关怀和鼓励下,青年李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写诗,创作了许多豪迈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雁门太守行》:
全篇充满盛唐边塞诗的雄浑之风。脑洞大开的诗人描述了一场发生在他想象中的战斗:秋景,易水落日,金鼓红旗,白刃如霜,好刚猛!其实李贺这辈子没去过边境,也没上过战场。完全靠脑子也能写出这么像样的一首诗。除了说这是礼物你还能做什么?
还有一首我比较喜欢的五行诗,但是诗的题目缺乏作为序号的辨识度。《二十三马诗·第五》:
?简单的20个字就能勾勒出一幅冷冷的边陲风光,小李的想象力已经突破天际了!
弱冠之前已经在北京小有名气的李贺,自信满满,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他之前已经通过了政府考试,这次准备参加全国统考,只要能通过就可以进入国家公务员行列。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李贺突然遭受了打击。我们知道,中国有一个优良传统叫“避讳”。如果一个词已经被皇帝或他的祖先用在他的名字中,他的臣民和后代就不能再使用它了。这种牛掰的习俗由来已久。比如汉光武帝叫刘秀,后来人们再也说不出“士”字,只好叫“蔡瑁”。孔子成了圣人,名不副实。所有读书人遇到“秋”字都要发“a”的音。总之,可以理解为帝王、圣人、先人对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专利,拥有专用权。不允许任何人利用好它们,否则后果会很严重。李贺如此伤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父亲叫“李金素”。“晋”与“金”同音,有好事者为此大做文章,说李贺不避父名之讳,来考进士,完全令人发指。这在一个可以用文字批判内心的时代,真的是大罪。虽然韩愈挺身而出,写了一篇《禁忌之辩》为他辩驳,但无济于事。满怀理想的李贺,就因为这样的狗屁原因离开了考场,终身不能考上进士。一气之下,李贺写了一首《出城》:
可想而知,像被弹弓打伤的乌鸦一样回巢是多么难受。但是,他并没有沉浸在悲伤和沮丧中,很快他振作起来,写了一堆以序号命名的诗。其中一首歌《南园十三首》第五首,相当狂野:
王侯将相无种子。此时的李贺似乎想另辟蹊径,通过参军来建功立业。不知道为什么,小李似乎被他的武功迷住了,诗里总是刀光剑影,但就他的身体条件来说,他真的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从他后来的经历来看,还好他没有放弃写诗的爱好去参军,否则我们可能读不到那些辉煌的诗篇。
李贺有“诗鬼”之称,他的诗真的像是拿刀到身前的一面,有着突然而诡异的变化。在被世人广为传诵的李平诗歌中,他展示了如何将优美的音乐转化为瑰丽的文字的神奇力量:
唐人有许多高雅的风格。他们不仅爱写诗画画,还爱蹴鞠和舞剑。他们也喜欢古典音乐。感谢文学爱好者李贺,仅仅因为听了一场当时著名演奏家李平的演唱会,就能录制这场听觉盛宴。让我们仿佛听到,不,感受到这无与伦比的表演。我一直认为杜甫的《看公孙大娘弟子舞剑琴》和这首《李平诗》可以算是中国诗歌史上描写意象和声音的两大瑰宝。难能可贵的是,“通感”这种古汉语中罕见的修辞手法在诗中被广泛运用,李昌济的天才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孤独而热情的诗人李贺,像一颗流星,匆匆划过盛唐诗坛的天空。也许写诗真的是一件又悲又累的工作,以至于他在27岁就耗尽了一生。问我诗人为什么活不长的朋友,如果能看懂这篇短文,可能就不想要答案了。同样孤独的南宋诗人陆游,在旅途中写下了一首诗《剑门路雨》:
斜风细雨中的瘦驴上的诗人,游走江湖的游子,这是陆游,这是李贺,这是我们自己对诗和远方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