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后来落后了?”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虽然中国在古代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生科学和工业革命?”后来这个问题被普遍引申为:为什么古代中国和中国的科技文明如此发达,而现代中国却如此落后?

我觉得,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说: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科技发明是随着农业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在农耕文明的早中期,我们对生产工具和科技成果的需求直线上升。但是,种田更多的是靠经验。因此,当科技成果基本满足需求时,我们就会停下来,而是依靠世代相传传下来的经验来工作。而且我们的经济是封闭的,种的粮食一般都是自给自足的,不必特别努力扩大生产规模,也不能对新技术有特别的期待。

其次,中国古代把人分为士、农、工、商,地位高的人不是科学家而是官员。正所谓“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要搞发明,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高的人往往成为官员,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发明被忽视,自然就很少有人特别关注。比如古代科学家张衡,我们都知道他发明了地动仪,很了不起。但他的名字能流传下来,主要不是因为他的发明,而是因为他在东汉时期当过医生、官员,甚至晚年还当过大臣。所以他的名字只能进入后汉之书,而地动仪之类的东西只能算作他的爱好,进入史记。再比如北宋的毕升,他创造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但是这个发明是在沈括的《孟茜笔谈》中发现的,也就是说当时活字印刷术还没有那么伟大。古人绝不会想到,几千年后,后人会为了这些“小动作”与韩国如火如荼。

再者,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儒家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崇尚和平,轻视农业、工业和商业。孔子虽然也种楠木,但他一直认为君子不应该做这些事,不仅不应该种粮食,甚至连粮食都做不出来——“君子远离烹饪”。至于道家,它崇尚的是不争之论,发明那么多东西不仅仅是为了与天地人斗智斗勇。道教反对这一点。“若不争,天下不能与之争。”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对科技有一种疏离感。

中国在古代的科技远远领先于世界,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农耕文明遥遥领先。那时候所谓的西方列强基本都是“不毛之地”,所以我们有一种“上天入地”的感觉。但是,随着现代西方的崛起,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造和改变存在了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传统。所以,面对造强船,得强炮,我们觉得当年的繁华确实已经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