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龙简介
刘子龙以他多彩的蜡染画而闻名。1984年夏天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大厅举办的“刘子龙蜡染绘画展”在京引起轰动,彩色蜡染绘画也在社会上掀起热潮。这次展览让人们了解了刘子龙的彩色蜡染画和他的艺术
中文名:刘子龙。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武清县
出生日期:1941年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爱情》、《姐妹》、《花房春秋》等。
生命历程
1981年,刘子龙40岁。他对蜡染一无所知,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
1983年,刘子龙42岁。他被列为河北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彩色蜡染技术”的课题负责人。
1984年,刘子龙43岁。他带着79幅彩色蜡染画,以个人名义走进中国美术馆正厅,成为中国第一位在此厅举办个展的现代青年画家。
1985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刘子龙蜡染画,翻译成7种文字,发往157中国驻外使馆进行文化交流。
43岁的他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享誉全球,堪称传奇。传奇如何诞生?刘子龙老师说,因为二十分钟!纤维艺术家罗斯考先生20分钟的演讲极大地改变了刘子龙的人生轨迹!
刘子龙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因为穷,他只在艺术学校上过几个月的艺术课。15岁开始在一家蔬菜公司做临时助理;17岁到水泥厂;19岁无业开“紫龙画社”;23岁,国家个体户政策收缩,他又失业了;第二年,刘子龙在一家针织厂开始了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出口花样设计,干了十多年。1981年,当时40岁的刘子龙作为针织厂的重点培养对象,进入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画系深造。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平凡的生活会转入另一个陌生的轨道,传奇开始了。
经过多年的绘画自学,刘子龙珍惜在高等院校接受专业培训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以惊人的热情学习,白天泡在课堂上,印染、工艺美术、广告、陶瓷等。,去听了所有的课;晚上去图书馆,查资料,抄笔记;周末去美术馆,看艺术展。1982美国一级纤维艺术家、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罗斯考先生来中国做“纤维艺术”讲座。刘子龙凭着好学的精神,在袁云福教授的推荐下,以编外生的身份挤进了这个仅有16个名额的特殊班级。讲座最后,教授给每个学生安排了20分钟的毕业讲座,逐点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大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是这短短20分钟的对话,让刘子龙的艺术探索发生了重大转折。
刘子龙非常珍惜老师的评价。他几乎用了所有的神经去听老师的教诲。
罗斯考教授对他的蜡笔画《温暖的阳光》大加赞赏,并做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刘子龙最大的优势在于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和对色彩的高度敏感。他建议他结合自己的特长,发掘中国最传统、最古老、最原始的纤维艺术,通过发挥纺织品的特殊性,挖掘自己艺术创作的潜力。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罗教授的建议让久久不能平静。经过反复的思考和仔细的考虑,他胸中的一些想法一点一点的清晰起来。他想到了蜡染。这种永恒的染织艺术不就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最原始的纤维艺术吗?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刘子龙毅然从西画创作转向挖掘民间艺术,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蜡染的探索。
刘子龙的蜡染传奇开始了!
创新蜡染
传统蜡染由于靛蓝染料的限制,一般都是单色的,靛蓝染料只作用于棉布,容易褪色。刘子龙在西方绘画方面有多年的经验。他的强项在于色调的运用,但对蜡染几乎一无所知。查阅了一些资料后,他突然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先在纸上做个实验?
纸上蜡染?!稍微有点蜡染经验的人,当时可能都要骂他荒唐无知了!但是刘子龙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真的做到了!当刘子龙拿出自己的第一批蜡染画时,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画系主任的袁云福先生不禁惊呼:“你是怎么画出来的?!!"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立即做出了一个决定:延长刘子龙的学习时间。
袁云福给刘子龙分配了一个工作室,请他结合自己在色彩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解决彩色蜡染绘画的新问题。
彩色蜡染画以独立的艺术品形式从画室中诞生!刘子龙打破常规,大胆运用自己熟悉的绘画技巧,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个性完美地融入蜡染作品中,既保留了传统蜡染清晰、质朴、明快的民族气息,又增添了独特的现代洒脱感、现代绘画观念和具有现代感的作品。1983年,河北省纺织局发现了这一可开发的蜡染新品种,河北省科委将其列为国家河北省重点科研项目。
刘子龙不断研究各种纤维材料的表现效果,进行科学实验,改进工艺设备和绘画方法,他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把彩色蜡染应用到更多的纤维材料上!他努力学习,彻夜未眠。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他终于在蜡染材料的使用上有了突破,从棉到麻、毛、丝、化纤等多种面料。
1987年,刘子龙研制成功皮革蜡染画,并于同年申请了专利。皮革上的蜡染,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哦!
1994年,刘子龙的彩色蜡染工艺也获得了专利。
爽朗的刘子龙告诉我们,他最近正计划将彩色蜡染应用到坚硬的材料上。60多岁了,大胆创新,不拘一格依旧!也许这就是他那张看起来只有五十岁左右的年轻脸的秘密。
创作作品
刘子龙成功了,他的彩色蜡染技术获得了许多专利。他的彩色蜡染画在艺术界开辟了一个新的画种,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追根溯源,笔者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是:对艺术的激情和坚持。
激情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普通人的最大特征。我们脑子里经常会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但是当我们想要付诸实践的时候,我们会考虑资金基础,自身条件,风险程度等等,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当各种条件分析总结后,我们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很多时候好的想法都是胎死腹中。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不记得自己失去了什么,不在乎后果,只是带着对艺术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创作中去,激情,让他专心创作,摆脱世俗的烦恼;专注,让他有不一样的视角去感受世界;那种独特的感觉让他深入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凝结了作者思想结晶的艺术瑰宝。
回忆起在艰难岁月里坚持绘画的生活,刘子龙仍然感触良多。每天下班后,他都背着图夹出去写生。河边,街上,大树下,小县城处处都是他的足迹。为了练习人物素描,他让弟弟妹妹和隔壁的孩子充当模特。起初,每个人都觉得新鲜,但他热情的创作能量很快就吓住了他们。他经常要求模特们静坐几个小时,这是极其辛苦的。最后大家看到他找模特就走了。在这方面,刘子龙有自己的方式。他口袋里有打工赚的钱,每次付给模特一毛钱作为报酬。有一次,他画到深夜,他当模特的姐姐手里拿着一毛钱睡着了。处于高度创造性活动状态的刘子龙一点也不累。他不停地叫醒妹妹,让模特保持姿势,劝她喝点凉水保持清醒。
毅力是任何想成功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纵观刘子龙的心路历程,从坚持自学绘画,到一开始对蜡染艺术的探索,“坚持”二字一直伴随着他。生活的窘迫从未让他想放下画笔,从零开始探索蜡染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从未让他不堪重负。他就像一个执着的斗士,无论面对多少困难,他总是紧紧抓住手中的画笔。这种精神给了无数有志青年坚持理想的巨大鼓舞。
喝水的时候
在我第一次访问刘子龙的几天后,作者接到了他的电话,在他的眉宇间,他一再告诉我要为我的恩人留下更多的笔墨。
刘子龙谈到了恩人。
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正是在连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向人民学习,他的作品从艺术向生活靠拢,实现了艺术作品的生活化和商品化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定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艺术家,也是我们国徽的设计者。张老先生在刘子龙的艺术生涯中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作用。张先生几乎从未缺席过刘子龙的蜡染学术会议。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位老人的妻子病危,刘子龙建议他照顾她。而王先生却把女儿从外地召回,照常参加鉴定会。他说:“子龙,我应该参加。”会后的第二天,王先生回到家,他的妻子去世了。令人心碎!
、于峰、张、曹振峰、陶以及北京当代画家协会的油画家们,都在谈论着这些在他的艺术道路上给予过巨大帮助的恩人。刘子龙的感激像一条汹涌的河流。
蜡染理想
刘子龙一直有一个理想:让人们穿上我的蜡染。
1987年,一位新加坡商人在美国看了电影《刘子龙蜡染画》,大为着迷。他亲自找到刘子龙,表示愿意投资这个项目,实现彩色蜡染的工业化生产。听了这话,刘子龙非常激动。他想都没想就离开了家,来到了深圳。投资人在宝安圈了27亩地,注册了紫龙蜡染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对方问他“你有什么条件?”他说:“有人投资是最好的事情。我有什么条件?我没有条件。”他的“无条件”让对方大吃一惊。商人不相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非常不安。猜到他们心里不踏实,就时不时上门找他提个条件。但刘子龙想了很久,哽咽着说:“我只要吃好,活好就行了。”纯粹的无欲无求,今天依然让人发笑。
紫龙蜡染有限公司的注册成立,让刘子龙看到了彩色蜡染产业化国际化的理想曙光。然而,生活往往是戏剧性的。在彩色蜡染即将风靡市场之际,投资方在印尼的纺纱厂突然失火,发生变化,投资方撤资回国。错过了一个推广彩色蜡染的绝佳机会!
此后,多家企业与刘子龙合作生产彩色蜡染。山东穆平的一家蜡染厂采用了刘子龙的彩色蜡染技术,其产品曾轰动一时,在各个展会现场卖断货。但由于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结局不佳。
十几年过去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彩色蜡染绘画热,像一股狂潮,随着时代的浪潮冲走了,只留下了些许痕迹。刘子龙的彩色蜡染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认证已有十余年,但至今成了“内室养,无人识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刘子龙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对营销无能为力。但他的彩色蜡染技术无疑是业内的佼佼者。他领导的刘子龙艺术工作室作为一个极具国际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蕴含着很高的创新科技含量,与深圳“文化立市”的春风不谋而合。为什么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后记:中国是专利申请大国,目前专利申请总量已超过200万件。但纵观专利申请现状,我国80万项专利成果大部分被束之高阁,转化率不足10%。大量优秀的工艺和技术没有得到适当的推广,仍然尘封在市场的角落里。如何解决技术与市场脱钩的矛盾,让更多优秀的产品进入现实生活?这个问题提醒我们深思。
最新面试
蜡染,另一个非遗端午节
蜡染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其色调清新淡雅,图案多样,蓝底白花,在中国传统染织工艺中独树一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蜡染因其固有的颜色单一、易褪色等缺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现代,人们大多将传统蜡染织物视为艺术品或装饰品,很少将其视为服装面料。但在20世纪80年代,刘子龙创造了独特的彩色蜡染工艺,打破了传统蜡染的局限性,使用了多种颜色和面料,成品具有色彩丰富鲜艳、不褪色的特点,在蜡染行业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蜡染专题第一期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也让作者知道了“现代蜡染之父”刘子龙的存在。为了进一步了解蜡染,了解蜡染艺术,普及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笔者有幸通过先生的介绍,于10月30日165438采访了先生(以下简称刘先生)。第一次见到刘先生,他魁梧的身材,时尚的宽边眼镜,一头及肩的黑白长发,让我完全感受不到刘先生72岁高龄的沧桑。刘老师和蔼地笑着,热情地和我们握手问好,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完全不像我采访前想象的孤僻老艺术家的形象。还有刘子龙夫人,陈毅仁老师,亲自捧了一杯茶招待我们。洁白如玉的瓷杯里,茶呈黄绿色,瞬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杯口抿着淡淡的香气,沁人心脾。午后的阳光里,我们和刘老师一起徜徉在茶雾中的蜡染艺术河里。
基于历史,中国是最早的。
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关于蜡染的起源,刘老师说:“根据相关资料,最早兴起的有四个国家: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起源是谁?现在还不确定。因为目前的结论都是从墓葬中埋藏的文物或物品推断出来的,严格来说,并不能确定谁是最早的。但从目前已发掘的来看,完全有理由推断中国是最早的。根据考古文献记载,我国的蜡染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然,真正确认蜡染存在的是秦汉时期。我国蜡染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是唐代,宋代以后开始衰弱。到了明清时期,基本上被蓝印花布取代,可谓是一个‘没落’的时期。”
刘老师不喜欢大家常用的“逐渐消失”这个词,更喜欢用“衰落”来表达。他认为蜡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史料,很明显,中国是蜡染的发源地。虽然后来发展逐渐衰弱,但并没有走向灭亡。刘老师告诉我们,他所了解的蜡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包括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西和台湾等省份。贵州是中国蜡染之乡。据统计,制作和使用蜡染的有80万人。这些使用和制作蜡染的人继承了祖先留下的技艺和古老的蜡染文化。
广泛传播的世界性艺术语言
中国蜡染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不仅仅是西南地区。关于蜡染在中国的发展和分布,刘老师说:“批其实在中原自古就有,甚至有学者认为蜡染最初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不过这只是猜测,并没有明确的信息记录。很明显蜡染主要是苗族传承的,当然也有布依族、仡佬族、瑶族等多个民族。”
刘老师为我们总结了蜡染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古代的自制期,主要是作为女性出嫁时的服装;第二种用于17和18世纪以后的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时期,属于商品化进入市场。原因是荷兰入侵爪哇(今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将他们的工匠带到荷兰制作蜡染。从此,机械化蜡染生产开始了。因此,过去在印尼销售的蜡染印花常被称为人造荷兰印花。虽然是从占领开始的,但是促进了蜡染的发展,把蜡染介绍到了西欧和世界。三是我们常见的工艺品,既实用又有观赏性;四是90年代在全球形成的“蜡染热”。这个蜡染热指的是蜡染绘画热,据刘老师说主要是现代艺术的影响造成的。
据刘老师讲,过去的三种形式并没有形成今天这种纯粹的绘画形式。但是现在世界范围内的蜡染热仍在继续。出现这种形式的国家有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瑞士、日本、东南亚国家等。当时有30多个国家在做蜡染绘画,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而不是我们国画,虽然在国内地位很高,但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艺术语言。
文化观的价值亟待拯救。
蜡染作为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老手工艺,应该是享誉海内外的。但对此,刘先生颇感无奈。他感叹道:“现在中国的蜡染其实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抢救文化,不能忽视中国蜡染文化。中国蜡染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很弱,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刘老师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在新加坡办了一个画展1991。当时新加坡文化部有一位女官员,是新加坡组织世界文化活动的主要人物。她的名字叫林秀香。当时她已经是新加坡的蜡染艺术家了。她参加我的展览的时候居然说‘中国有蜡染吗?我听了,告诉他,中国当然有蜡染,不仅有蜡染,而且比他们马来半岛早一千年。直到那时,她才意识到她很惊讶,并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国际艺术节。回想起这些,刘先生不禁感叹:“这太可悲了!这既说明她对蜡染的认识不够全面,也反映出中国蜡染在世界上的声音太弱。”
窥一斑而见全豹,正如刘老师所说,通过这个真实的例子,至少可以看到中国蜡染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甚至基本沉寂的残酷现实。所以此时抢救中国蜡染文化是最关键的时刻。
值得庆幸的是,据刘老师介绍,为了推广蜡染,深工艺术学院的李群正在全力推动此事,并在艺术院校设计之都创意中心设立了“蜡染艺术创意工作室”2012.10.65438;2013“深圳创意12”“刘子龙蜡染艺术创意工作室师生作品汇报展”在深圳大学美术馆首次亮相2013 12 18—2013 12 25;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景也非常重视蜡染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于2013+08-2013年6月举办的首届“刘子龙现代蜡染绘画高级研修班”在京圆满结束。与此同时,由中央文化管理学院和深圳理工艺术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蜡染绘画邀请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当然,刘老师个人是非常重视的。他说,只要有必要推广蜡染,他会不计个人得失,全力以赴。
非遗之争,又一个“端午节”
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珠算”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到新闻的时候,我是高兴的,但是我又为蜡染感到惋惜,蜡染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是中国而不是世界的非物质遗产。
谈及非物质遗产,刘老师感叹:“联合国批准印尼蜡染,比我们晚了至少500年,真可惜。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印尼有蜡染,却不知道还有一个比印尼更高级的国家——中国也有。像端午之争,真正的‘祖宗’也没有取个名字。”虽然非遗纠纷之后,政府更加重视,有了保护,但是损失的经济利益是无法估量的。关于蜡染经济,刘老师直言:“很大。我看过一份文件,记录了印尼包括蜡染产品在内的纺织品出口一年达到130亿美元。”印尼蜡染有这么大的经济效益,自然离不开他们对蜡染的重视。甚至我们的第一夫人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也画蜡染。对此,我只能感叹自己的蜡染无人问津!
对比古今,边缘相似,逐渐衰落。
到现在,蜡染分为传统蜡染和现代蜡染。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古今蜡染对比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对此,刘老师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图案,传统蜡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现在西南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图案,传承的意识大于发展的观念。因为他们常年把祖先的东西(蜡染图案)印在脑子里,需要制作蜡染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把传承下来的图案画出来,形成一种“相似”。也许并不是他们不愿意创新,但如果传统的技术和观念太深奥,有高深的技巧,就很容易成为“包袱”,舍不得扔掉。
其次,艺术观念和艺术素质。蜡染最初是农民在耕作后绘制的,是在农耕领域创作的。没有艺术家的参与,加上染料的限制,始终保持蓝白。直到90年代,在世界艺术家的参与下,蜡染绘画才得以形成和丰富。比如美国,作为一个没有蜡染历史的国家,因为它处于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受到很多艺术形式的影响,所以把蜡染画推向了现代。当然,除了设计、艺术观念和素质,还有绘画能力、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这也是传统蜡染和现代蜡染的本质区别。
关于传承与发展,刘老师说:“以前传统蜡染制作人总问我怎么保持颜色不褪色,但我觉得不褪色就不是传统蜡染。我的观点是传统蜡染应该继承,所以继承不应该动,动了就不传统了。所以我们要开辟两个途径,一个是传统的褪色青花蜡染,一个是现代的多色不褪色蜡染。传统的青花蜡染必须继续传承下去,现代的多色蜡染也要积极推广和发展。毕竟现代蜡染在生活中可以广泛应用。比如现代的平面蜡染画,可以通过数码印花印在织物上,作为日常用品或者艺术衍生品。
刘老师强调,传统蜡染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和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国家的保护,不能失去根基。要学习老祖宗的看家本领,了解他们的手艺,才能和绘画形式双向结合。另外,据刘老师介绍,有学者到埃及考察,估计埃及的传统蜡染已经灭绝了。然而,由于传统蜡染的边缘化和雷同化,我国正处于衰落阶段。如果人们不使用它,谁也说不准它会不会有一天像埃及传统蜡染那样逐渐消亡,所以中国的蜡染很关键!
出路在哪里?增值使其受欢迎
如何为不断边缘化和没落的蜡染找到出路?老师认为,一方面要增加附加值,增加与世界品牌对话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蜡染应该普及和商业化。
刘老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蜡染。在中国国徽设计者的推荐下,刘先生于1984进入中国美术馆主馆举办蜡染展,成为中国第一位在此馆举办个展的现代青年画家。张定先生亲自为展览提及“子龙蜡染艺术”,希望刘子龙发展现代蜡染艺术..事实上,不仅先生,还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连、吴作人、张、等,都给了他很多帮助。有了他们的肯定,刘老师坦言,不是他的个人魅力,而是他的艺术魅力和蜡染魅力。
1985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刘子龙蜡染画,被翻译成7种文字,发往157中国驻外使馆进行文化交流。对于这部电影,还有一点猜想需要研究:国外很多蜡染艺术家从事蜡染绘画已经超过20年,而我们的电影是20年前上映的。会不会是我们的电影推广促进了国外蜡染艺术的发展?当然这只是猜测,但这部电影的上映,吸引了一位新加坡商人在中国投资300万美元兴建紫龙蜡染有限公司,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工业化夭折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冲击,艺术被忽视了。刘老师坦言:“这个市场我们没法推广。只有你们年轻人了解它,挖掘它,我们才能发展。不要让传统文化真的消亡!”
如何让蜡染艺术和技术与大众化相结合,顺利推向市场?在这方面,刘先生做了很多努力。由于染料的限制,传统的蜡染只能在棉布上使用,而且是冷染。现在可以用合成染料发展到多色和增强色牢度,从棉到化纤、毛、麻、丝等织物,甚至可以在皮革上染色。就连今天贵州的彩色蜡染都是他的发明专利,可惜的是,虽然发明了,但老师不知道怎么营销。
关于刘子龙的蜡染艺术,当时在场的黄国光老师忍不住说:“子龙的绘画艺术有两个特点:一是符合当下文化艺术和世界绘画潮流。其次,他的画可以变成产品,绘画艺术和蜡染技术的结合可以把产品变成纺织产品,特别适合服装产品。他的任何作品都是合适的服装图案。”黄先生认为并希望将蜡染变成一种商业化、大众化的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并接受,从而更好地弘扬蜡染文化。
展望未来,期待各界关注。
对于蜡染的未来,刘先生直言希望得到大众的关注。刘老师说,在印染行业中,蜡染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潜力无限,现代印染行业要大力发展蜡染品种;在教育领域,相关院校应增设传统印染课程,以便更好地延续;在绘画领域,要在世界语言中推广这种绘画,形成多种多样的民族绘画。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知晓;在工艺美术领域,应该在工艺美术中加入这一传统经典符号;也希望能成立中国蜡染艺术协会,在各个领域做出努力,形成中华民族强有力的文化符号。(来源:纺织印刷杂志/林颖采写)
另一个刘子龙。
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