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华是哪里人?

郭美华

郭美华,女,1965出生,山西著名剪纸艺术家。现任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长,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副主席。还在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工作,从事民间艺术研究,被文化部、中国诗画院聘为民间特聘艺术家。

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剪纸艺术博览会和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山西省举办个人剪纸艺术展第一人。曾获中国“十大金剪”、“十大神剪”、“中国剪纸双奖”、“新中国剪纸艺术家”、“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中文名:郭美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孝义

出生日期:1965

职业:剪纸艺术家

毕业学校:山西职工文学院。

主要成就:荣获中国“十大金剪刀”。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中国剪纸“美德与艺术”奖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

山西省举办个人剪纸艺术展第一人。

代表作品:一把枣、山西面食、黄土风情、山西民歌、山西特产、煤炭传说。

剪纸风格

剪纸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贴着各种代表吉祥、喜庆的剪纸。生活习俗是推动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地域风格的剪纸流派。读郭美华的剪纸作品,她是黄河水、黄土地养育的,会飞会剪纸,把自己的感情、才华、美好的祝愿都献给了剪纸。她的剪纸作品有一种粗犷、豪放、憨厚的气质和性格。

从最初的窗花到后来的剪纸艺术创作,郭美华的剪纸三十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豪放、简约、丰富、朴素的风格。“我喜欢北方人粗犷的性格,我的性格和剪纸也是粗犷的。”正是这种粗犷和质朴创造了一种新的剪纸艺术,她的作品《郭美华剪纸艺术运动生肖》获得了中国剪纸研究会秘书长陈静教授的称赞:“她以丰富的头脑、想象力和象征思维,运用拟人、夸张、简化、添加、借代、类比、拼接、嵌入、装饰等造型方法,随心所欲地创造出超越时空、比例、视角限制的生肖运动。

郭美华一直认为“艺术其实是一种感觉,一种意识,在你的大脑中闪现,所以我用剪刀把这些思想和想法记录下来。”山西剪纸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也影响着世界的民间文化。"

剪纸作品

郭美华是一位精力充沛、多产的剪纸艺术家。他常说:“当我拿起剪刀的时候,我的心会很坚固。”可见,剪纸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经常思考一个话题:如何更好地保存剪纸作品,使其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展现在观者面前。经过不断的试制,2005年初,她的剪纸作品《一把酸枣》、《山西面食》、《黄土风情》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年,她创作的《乡愁剪纸艺术丛书》《山西民歌》《五台山游》《植根民间》《山西特产》《金线夹之歌》《煤的传说》由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生活细节

梅花有四德:生为元,花为恒,果为利,熟为德。30多年来,郭美华和美华一样,从诞生、开花、结果、成熟,逐渐成长为山西首屈一指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她在省文艺大厦举办了“个人剪纸艺术展”,这是山西省首次将个人剪纸艺术搬到展厅。

说到剪纸,很多人能想到这样的场景:一位两鬓斑白的大妈,盘腿坐在炕上,哼着曲子,手里拿着剪刀。瞬间,一朵美丽的“窗花”出现了。但这位民间艺人只到了中年。她优雅时尚。正如中国剪纸研究会原会长金所说:“谁能想到郭美华会写出这么多精彩的剪纸作品?她真的太年轻了。”

剪纸是深情的。

郭美华的家被浓浓的“乡土风情”包围着,墙上、玻璃上、家具上贴着各种剪纸。只要家里有空地,她就把自己最满意的剪纸挂在眼前。用她的话说,“我喜欢这些剪纸,看着就踏实。”

从小在孝义农村长大的郭美华,小时候深受母亲影响,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最初的烟熏剪纸到后来的自我创作,她在民间的土地上吸取剪纸艺术的精华。年轻时,郭美华在孝义文化馆学习。为了收集散落在农村的剪纸图案,她走遍了孝义的每一个村庄,丰富了她的创作源泉。来到太原后,郭美华把生活和工作都投入到剪纸艺术中,带着一双手和剪刀走遍了世界各地。

作为一个表现乡土风情的艺术家,郭美华生活在现代都市,却念念不忘乡村。为了继承和发扬剪纸的民间风格,她的剪纸作品都保持了传统的民间造型,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剪纸背后

从最初的窗花到后来的剪纸艺术创作,郭美华的剪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大胆而简约,丰富而朴素。郭美华说:“在我的生活中,剪纸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的凝结。我希望用生活化的眼光展现剪纸的魅力,生活也是我创作的源泉。很多时候,一个梦想也会对我的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到这个梦,郭美华津津乐道,“那是2002年,我梦见了小时候住的那个破旧的老窑洞。由于漏雨,漏痕在冬天形成了一团白色的碱痕,像各种动物在窑壁上奔跑。兄妹俩还兴致勃勃地讨论,‘这像兔子踢球,这像蛇跳舞,这像赛马!’睡醒后赶紧起床画图,连夜剪。这时候生肖动物真的好像有了生命力,从剪刀下冲了出来。然后,我准备让十二生肖从他们的梦想中走出来,参加奥运项目,让他们踢足球,打篮球,骑自行车,举重,为我们的国家赢得更多的金牌。"

这是郭美华创作郭美华剪纸艺术体育生肖背后的故事。那一刻,郭美华的眼里流露出孩童般的喜悦。

建盏金文化

《植根民间》、《山西特产》、《山西民歌》、《金剪之歌》、《煤炭传说》、《五台山游》六大剪纸丛书构成了山西民俗系列丛书,充分展现了黄土地的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那么郭美华为什么要致力于把小剪纸出版成书呢?“我需要剪刀来改善中国人对山西的印象。在山西,我们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我们的旅游产品非常薄弱。现有的旅游市场,大家拿的都是南方人生产的礼品,根本没有山西特色。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能不能用山西剪纸来肩负起传播山西文化的重任,所以我一定要开创一个山西剪纸礼品书的局面。最终,这个梦想在舞剧《一把酸枣》的导演兼总导演张继刚的帮助下得以实现。正是因为有了《一把酸枣》的剪纸作品,才有了《山西民俗系列》。”正是在郭美华不断探索“剪纸出版”的过程中,她也取得了一项“国家专利”。据她介绍,“剪纸书的纸是‘嘉轩’做的。为了让剪纸书具有艺术性,她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寻找这样的纸,每天奔波于纸张批发市场,所以用这样的纸出书在国内还是第一次,于是郭美华的创意被科技部批准为‘专利’。

剪纸塑料奥运

文化就是这么脆弱微妙。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异,外来思想的影响,都可以让它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我们搬进高楼,剪纸作为窗扇的功能就丧失了;当我们挣扎在来去匆匆的生活节奏中时,我们甚至没有闲情雅致去欣赏那小小的窗花;当我们渐渐迷失在城市的喧嚣中,那些传统文化印记又能做些什么呢?他们应该和老朋友一起归于尘土?

郭美华说:“艺术其实是一种感觉,一种意识,在你的大脑中闪现,所以我用剪刀把这些思想和想法记录下来。山西剪纸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也影响着世界的民间文化。我也知道剪纸技艺的珍贵,所以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而是想趁着年轻全身心投入创作,然后收我为徒。这也是我个人剪纸艺术展的初衷。”

为了在她的个展中体现剪纸的地方文化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郭美华特意从农村买来“高粱秆”,然后编成“相框”,把剪纸贴在里面。同时,她还特意把农村晒粮用的“藤畚箕”和“水桶”搬到“雅堂”,就是为了更多地体现剪纸艺术的“原生态”之美。

郭美华是个不安分的人。个展结束后,她将继续创作《中国百名冠军剪纸收藏票》作品,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百名中国冠军以剪纸的形式收藏成册。不过,她最希望的是把这些剪纸作品送给体育史上的“英雄”。

郭美华精心创作的剪纸作品——山西窑洞、山西面食、山西戏曲、山西民歌。作为一名民间剪纸艺术家,郭美华希望用自己的剪刀“剪出”山西文化的深刻内涵,但在观者眼中,她的剪纸作品让人仿佛置身黄土高原,目光辽阔,阴沉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