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去合肥一中还是蚌埠二中?

合肥一中由李鸿章之子李利用科举时代的庐阳书院遗址(古称小书院,现合肥九中所在地)于1902年创办。从1908到1934,刘一学校被命名为:泸州官立中学、泸州中学、省立三中、省立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师生转移到后方。抗战胜利后,霍山佛寺第六省立中学部分师生奉命返回合肥,组建省立合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曾称皖北合肥高级中学。1952年秋,正式更名为合肥一中。1955被定为安徽省重点中学。1956年秋,新校舍建成,迁至现址。

合肥一中,树木葱郁,园廊优美,环境优美,占地面积541.44平方米,新投入使用的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总面积9500平方米。三个图书馆设备齐全,先进的校园网络和闭路电视可以满足各科教学需要。学校藏书6万册,报刊70多种,期刊300多种,保证了师生课外学习、教学和科研的使用。

合肥一中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生2295人,在职教师129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56人)。整体实力较强,教学成果突出。教职工(含退休)中,全国劳模1人,省级劳模2人;全国优秀教师4名,省级优秀教师4名,市级优秀教师8名;省级教学星3个,市级教学星1个;享受国家2人,省政府2人。学校历年高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近几年本科文理成功率都在95%以上,其中80%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1990年,林傲获得第22届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奖,张大伟、田丽获得国家小发明小创造专利,顾灵杰等195优秀学生保送全国重点大学。王青等18名初中毕业生被送到新加坡河谷高中学习,陆勇等18名高中生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历届学校学生都参加过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成绩也很突出。在65,438+0997至2000年期间,394名学生获得省级或省级以上的数学、科学、化学、计算机和生物资格(其中65,500人获得国家级资格)

合肥一中一直坚持“全面育人,宽领域育人”的办学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心同德,把优秀的大一新生送到了更高层次的学校,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人才。

合肥一中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各级领导的特别关怀和支持,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合肥一中一直非常重视校际交流。自1995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以来,进一步加强了与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加深了友谊,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经验,对一中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28,1977年被命名为“安徽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占地面积30388.59平方米,建筑面积26535平方米。有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天文馆、天文馆、风雨操场、塑胶田径场。整个学校布局合理,环境幽静,设施齐全,富有时代感。

学校有38个班级,2009名学生。教职工167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高级教师64人,在职特级教师5人,获得国家表彰的8人。

近年来,蚌埠二中先后获得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体育与健康先进学校、全国中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十大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学校、安徽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蚌埠二中多年来始终坚持“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争创特色学校”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从严治校,依法治校。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目前规章制度154项,岗位职责47项。按制度来说,校风、教风、学风比较优秀。

教育科研氛围浓厚,成果突出。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课题连成一线,教育教学和教学改革课题连成一体,老中青年教师和领导干部与其参与研究连成一体。现承担国家级教育项目2项,省级重点教育项目16项。3门学科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门学科获中央教育学院优秀论文奖。全校教职工在省级和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

3.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着眼于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一大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突出主体和个性的发展。“五年一贯教改实验”十三年来硕果累累。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中学六年的国家课程,参与实验的学生综合素质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近年来,我校25名青年学生用4年时间完成了6年的中学课程,被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的少年班录取,为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师范生超常培养”的新路子。

蚌埠二中的“数学特色班”、“英语特色班”、“金融特色班”等教改项目,都在尝试探索培养学生特长的经验。1994以来,学校已有800多名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能特长学生层出不穷。

十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以环境教育和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立了100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把课堂变成了培养创新精神的园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98年,我校4名学生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31青少年科技展”,因其科技含量丰富、立意高、设计新颖,通过各级评审战胜了对手。2000年5月,我校三名学生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51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其研究性学习课题为“蚌埠地区天镜湖、沱湖银鱼生态调查”和“新型太阳能双轴自动跟踪聚焦采集器”。其中“蚌埠地区天镜湖、沱湖银鱼生态调查”获得集体项目二等奖(伍佰奖金2000美元),是全国所有参赛项目的最高奖。回国后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接见和奖励。2001年,我校学生陈欣被全国科协评为“小科学家”,学校和学生奖励5万元。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水对史氏鲟生长的影响》获得提名奖,奖金7000元。

三年来,我校有32个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

5.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校有6个多媒体教室,建成了教师办公局域网、计算机教学局域网、图书管理局域网。配备400多台品牌电脑,200多台电脑可以上网,教师一台电脑。学校开展了多次教研组、教师和学生制作网页的比赛。80%的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数十个课件在省市级竞赛中获奖。它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民主,主体参与更加积极,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秉承“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1994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财贸学院联合举办了“素质教育试点班”。1995与美国纽约第237中学正式成为姐妹学校,1998与英国坦赛德埃格顿中学成为姐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