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航天科技职业学院重庆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经教育部批准,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郎科技城。学院两个校区占地1.300亩,建筑面积1.33074平方米。学院拥有现代化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高标准画室、学术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多功能体育馆、篮球场、羽毛球场、汽车驾驶培训学校等。学院图书馆占地6899平方米,藏书35.5万册。学校拥有机电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土木工程实训中心、计算机操作实训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电子通信技术实训中心、人文社科实训中心、财务管理实训中心、影视动画专业制作室等7个实验实训中心和51个实验实训室及配套的千兆校园网。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员、专任教师29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院现设有机电与汽车工程系、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建筑工程系、金融管理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媒体艺术系。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商务英语、影视动画、装饰艺术设计等30个专业。目前,普通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6500余人。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积极与国外著名高校和企业合作,拓展办学领域。2004年与美国朱彝国际投资公司合作设立影视动画专业,为国内动画产业培养动画设计与制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目前,我院已被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授权为合作院校,被重庆市信息产业局批准为重庆市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我院与菲律宾Eddis Covent大学、AMA计算机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倡导“求知、求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励志、修德、育才、成才”的培养理念。它以教育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重点,以特色为发展动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努力打造专业“品牌”,加快特色专业建设,报效国家。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简介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学校。是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院校,主要为现代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是中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学院前身是重庆机器制造学校,由原机械工业部1956创办。五年制高职教育试点1995,重庆机械制造学校与重庆机械职工大学合并1999,2000年6月升格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高职院校。2002年3月,学院被教育部和澳大利亚发展署确定为中国(重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学校。2002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中央支持的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03年被命名为“重庆市文明单位”。5438年6月+2003年2月,教育部等七部委批准为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定点高职院校。2004年在重庆市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5年被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成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验收,已正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学院秉承“以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确立了“立足重庆,辐射西部,培养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生产建设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职业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院综合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占地919亩,其中渝北空港工业园新校区724亩正在建设中。现有教职工563人,专兼职教师410多人,教授、专职工程师8人,副高级教师136人,双师型教师120人。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系、工商系、建筑工程系、流通管理系、基础教学部、体育系。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酒店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报关、国际货运等37个专业。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技术为重庆市示范专业,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为重庆市高职高专试点专业。同时,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由中央财政支持,酒店管理由重庆财政支持。

学院现有高职学生7200余人,招生来自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校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6万名建筑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8%以上。2009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逆势上升,达到99.28%,居重庆市首位,在全国名列前茅。学院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建有先进的国家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国家示范性汽车实训基地和两个重庆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心,配备机械、电气、汽车、计算机等实验实训室46个,拥有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践工厂。投资65438+1万元的重庆市重点项目重庆装备制造教育实训基地正在新校区建设。学院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拥有力帆汽车、东风小康汽车全国售后技术服务培训中心,在9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拥有重庆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重庆市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数控技术培训中心、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农民工培训基地、重庆市经委大型干部培训基地。

学院借鉴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突出行业参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结构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三年项目建设,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创新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等方面。目前学院已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教学团队1个,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重庆市精品课程7门,完成科研项目23项,教师编写的“十一五”教材6种,教育部编写的精品教材1种,高职院校编写的教材和专著15种,实用新型专利10种。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45%的教师有赴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培训的经历。目前,学院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和奖学金项目、德国工商会数控技术职业资格证学生项目,引进美国教师来校任教。

2010年,渝北机场新校区将投入使用,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景观特色独特的西部一流示范性职业学院。

[编辑此段]校训和校风

美德、能力、雄心和奉献精神

团结、诚信、坚持和创新

[编辑本段]办学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编辑此段]办学理念

“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

[编辑本段]办学定位

紧密结合重庆老工业基地和现代制造业的特点,要“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培养以机械制造为主,生产建设一线急需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编辑本段]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职业证书三位一体。

[编辑此段]校史回顾

50年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几经沉浮,历经更名、换厂、复校,走过了曲折辉煌的历程。回顾过去的历史,学校从无到有,一章一章记录着旅途的艰辛,一页页展现着辉煌的成就。

一、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1956.2-1958.7)

为适应国防工业的发展,1956年2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决定在重庆建立“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为轻武器制造业培养中等技能人才。

9月1956,1日,学校在西南工会干部学校礼堂举行“重庆市第二机械工业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1957年初,学校在国家电机部领导下更名为“电机制造工业部重庆电机制造工业学校”,增设电机制造、企业管理专业,自动武器制造改为机器制造。

二、重庆电机制造学校(1958.7-1962.4)

1958年7月,学校由一机部移交四川省机械工业厅领导(1958年3月,电机部与一机部合并),更名为“重庆电机制造学校”。8月,1959,654名学生从学校毕业,前往全国各地工作。

3.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庆机械制造学校(1962.4-1970.2)

1962年4月,一机部收回学校,命名为“一机部重庆机器制造学校”。1967到1968,受文革影响,学校瘫痪。1969,工人和解放军进校。

四、重庆第三机床厂(1970.2-1981.12)

1970年2月,财政部第一机械部、军委决定关闭学校,改为工厂,定名为“四川省重庆第三机床厂”。1973年,经四川省革委会批准,“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复课,当年7月招生。复课之初,学校和厂办体制并存,学校试图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1978年,重庆市委决定筹建渝州大学,其工程系设在我校。那年秋天,193大学生来我校学习。

动词 (verb的缩写)重庆机械制造学校(1981.12-1999.9)

19811 2月,重庆市政府决定恢复重庆机床厂原体制,将重庆第三机床厂转为校办工厂。1985 10后,学校向国家教委职教司和机械部教育局申请世界银行贷款80万美元,成为首批世界银行专项贷款支持的职业院校。1992 65438+2月,学校通过市政府花园式单位检查验收组评估,被命名为“市级花园式单位”。1993年7月,学校被四川省政府授予省级重点中专学校称号。1994年7月,学校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重点中学。1995,学校率先试点五年制高职。

不及物动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99.9至今)

1999 9月,重庆机械制造学校与重庆机械职工大学合并,2000年6月升格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1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3月,学院被教育部和澳大利亚发展署确定为中国(重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学校。2002年6月,11,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3年被评为“重庆市文明单位”;5438年6月至2003年2月,经教育部等七部委批准,被定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院校。2004年在重庆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5年被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进入全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进入全国高职院校一流队伍。

新校徽图案描述:

校徽的设计基于学院的特点,主要采用能清晰反映学院自身形象的视觉元素,并将其整合为一套具有视觉张力和文化意蕴的标志性符号。其主要内涵如下:

1.整体来说,构图“内外兼修”,蕴含了中国儒家“内强外柔”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很有艺术性。“内侧外圆”是孔子理想的人格模式,要求人们形成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具有坚定不屈的意志和品格,还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灵活的生活方式,与外部关系保持和谐的局面。

内心强大。孔子在塑造人的内在德性时,首先要求“直”。“直”包括不隐瞒,不虚假,坦诚率真。其次,崇尚“正直”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操守和得体的行为。第三,欣赏“刚性”,刚性表示一个人的理想、目标、原则的坚定性和不变性。

显得柔和。孔子主张通过进退得当达到外在的顺从,与外在关系保持和谐,通过灵活顺从达到与外在事物的和谐。他还认为,没有灵活性,就很难有完美的人格。

2.设计以汉字“业”为元素,体现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业”的特色,强调“业、学、职”的理念。“叶”字演变成两只白色的翅膀,象征着学院的事业和学生毕业后将展翅高飞。同时也是一本打开的书,中间的负形形成笔尖的形状,突出教育和学习的特点。“工业”的融合下面是学院的建校年份——1956,提醒后人工业职业学院千万不要忘记学院的建校年份是1956。

3.学校外环的草书汉字“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流畅、大气、典雅;标志外环下部采用标准英文校名,彰显开放、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期望学校融入现代国际潮流,扬名立万。

4.整体深蓝色基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有厚重、自然、深刻、和谐、发达的文化意蕴,与整个标志形象的内涵相协调。

重庆航天科技职业学院

学院前身为西南航天职工大学,创建于1983年4月,于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转制为“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校。

近年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重庆市委、市政府、市教委、市国资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院加快发展。目前学院占地400多亩。现有教师3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生占教师总数的20%,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22%,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各类在校生7000人。学院设有基础学院(江津校区)、计算机工程系、机电信息系、电子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人文社科系、艺术设计系、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设置航天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等30个专业。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室52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41个。图书馆藏书数十万册,包括VIP资料、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极地电子图书馆等数字资源。学生宿舍方便舒适,独立卫生间和热水系统,宽带网络和电话接入,各种生活娱乐设施齐全。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航天科技资源优势,以“服务航天、造福社会”为己任,致力于“创建一流应用技术学院”的愿景和目标,确立了“从严培养、突出特色、以人为本、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把“以电子信息与制造技术、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 人文社科、艺术设计以“开展职业培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有特色的航天高职学院”为办学定位,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以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两翼的办学模式,树立了“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理念,实施了“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开放教育、立体培养、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始终把“坚持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实到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

2010年,学院将力争教师达到400人,其中博士、硕士占教师总数的30%;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将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双师型教师将占教师总数的70%;而各种学历教育的学生人数将达到1万人。用五年时间建成西部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十年建成全国一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目标。

重庆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它位于世界最大水库三峡库区的心脏——重庆万州,为三峡库区和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科技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全国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也是清华大学远程教学站。

学院位于渝万高速公路出口处,万州火车站旁,东邻万州深水港码头,西邻万州长江大桥,交通便利。校园占地628亩,建筑面积654.38+0.5万平方米。经过68年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升格以来的快速发展,学院已建成一所历史悠久、设施现代化的高等学府和培养现代人才的基地。

学院现有学生6000余人,教职工3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60人,讲师128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师”24人,学科带头人18人。并从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广西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知名高校聘请了多名客座教授。所有老师都会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独到的知识来培养和帮助学生。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校训为“诚信勤奋,技艺精湛,致力传承,志在创新”。根据市场需求,现开设生物工程系、医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国际贸易与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外语系等8个系20多个专业。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拥有51实验室和16校外实习基地。拥有先进的数控机床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有实习工厂、驾校、计算机高新等级鉴定站、特殊类型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现有电脑800多台,全部接入互联网、校园信息宽带网、电教网。学院图书馆藏书50多万册,报刊600多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a级学生食堂宽敞卫生,菜品丰富实惠。学生宿舍,设备齐全,干净舒适,上网,营造温馨的生活空间。在运动场上,学生们有强健的体魄。樟树林下,幽静雅致,学生们正在这里规划未来。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同类院校和社会机构建立了联系,为师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期待儿子成功,女儿成功。一直是每个家长,每个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学院从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存、如何学习入手,注重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让学生“说得好、写得好、做得好”,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一份辉煌的职业生涯。除了毕业证,还获得各种技能和资格证书,做新世纪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型、能力型人才。

学院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发达地区对三峡库区的对口支援,拓宽了人才安置渠道,与30多个省市人才交流中心和近100家名企、跨国公司、大中型国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求关系。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6%。因此,学院获得了“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由于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和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上的突出成绩,杨和平校长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万里长江来自遥远的雪域高原。当它在肥沃的巴蜀土地上积蓄了足够的力量,闯入广袤荒凉的巫山山脉,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击夔门,开辟了一条惊天地泣鬼神的通道——长江三峡,从容不迫,浩浩荡荡地奔流入海。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你冲出三峡奔向大海积蓄能量,为你登上山顶提供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