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新中国成立5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研试验发展(R & amp;d)总支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居发展中国家之首。d基础研究占总支出的5.2%;应用研究占17.0%;实验开发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R&: D总支出的60.3%,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表明企业已逐渐成为中国R&: 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2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60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88个国家工程中心,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中国科技论文44536篇,当地居民专利授权量为921,01,其中发明专利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654.38+0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转移,企业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研究所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大多数科研机构直接面向市场需求运行。知识创新试点初见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快速发展;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新体系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取得成就。在人类基因测序、碳纳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迅速。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大国家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取得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两系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相关基因、诊断和治疗等技术取得突破,中国生物技术整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使中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取得了进步。在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就培育了600多个新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约10%。在旱地小麦全生育期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地膜覆盖栽培等重要技术,有效保证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行业的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产业化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几项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中国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背景材料

1.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

(1)1999 12 1日,由英国、美国、日本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人类第一对染色体遗传密码已经翻译完成,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但其价值和价值是对等的。

(2)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第一份草图终于绘制完成,中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完成了人类基因组1%草图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上升到国际科学前沿,做出重要贡献。

(3)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6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发表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图谱将在今年绘制出来,人类的所有遗传信息都将被解码。这一计划的实施将提供人类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给医药行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一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2.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1)2000年2月21日,我国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它与2000年6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共同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

(2)2006 54 38+0,1,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二号”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16,“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

3.在纳米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科学家在纳米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科技前沿。近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直接发现了纳米金属的“奇特”性能——超塑性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可以拉伸50倍以上,被视为“该领域的突破,首次向人们展示了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总体来看,中国的纳米论文总量位居世界第四。

4.超级计算机智能

2000年6月29日,165438+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能模拟人类行走和基本操作功能的仿人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人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机器人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5.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果展举行。

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工程15周年成果展。“863”项目自3月实施以来,1986,* * *获得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新增产值560多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元。863计划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研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现在已经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还有25%还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

(二)与教材的结合分析

1.从经济学常识来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2)金融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些机构的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资金支持,背景材料中列举的大量科技成果都离不开资金支持。

(3)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国际化是重要表现之一。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发起,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加入。

2.从哲学常识来看:

(1)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家们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所以要坚持两点论和二分法。如果人类基因研究取得突破,必将推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一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基因垄断、为追求商业利益而过度使用基因成果等新问题。

(3)理解深化发展的观点。人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扩大自己的认识,把认识推向前进。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从政治常识来看:

(1)国际竞争的本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中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最终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职能。

建筑的功能。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应用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