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之后的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和简介日期应该还有其他细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家庭。受身为工程师的叔叔影响,他从小就受到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并于1901年获得瑞士国籍。次年,他被伯尔尼的瑞士专利局聘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搞科研,在1905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1909年,爱因斯坦离开瑞士专利局,成为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2年成为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回到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法西斯政权建立后,爱因斯坦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创造力和智慧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分子运动理论和量子统计理论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运动物体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特殊意义上的相对论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得到了质量和能量相同的质能公式E=mc2。狭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机械运动和电磁运动学的统一,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间中时间和物质的关系。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他得出结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着曲线而不是直线传播的。这一预言在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对日食的观测中得到了证实。从65438年到0938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场方程推导出了物体的运动方程,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的统一性。

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1905年,他提出了能量的空间分布是不连续的假设,认为光速下的能量在传播、吸收和产生过程中是量子化的,并成功揭示了光电效应。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揭示了辐射的涨落和粒子的统一性。1916爱因斯坦在《辐射的量子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为今天的激光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广义相对论之后,爱因斯坦探索了宇宙、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为了证明天体在空间的静态分布,以引力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有限无限的静态宇宙模型,它是不稳定的。星系分离的运动可以从引力场方程预测,后来被天文学观测到。

爱因斯坦热爱音乐,认为自己拉小提琴的成绩比物理成绩好。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去世。他尊重自己的意愿,不立碑,不举行任何活动,骨灰撒在永远对别人保密的地方。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梅克斯·玻恩(1882-1970)诞生于布雷斯劳。1901年进入布莱斯大学,1907年获得博士学位。1912年受聘为哥廷根大学讲师,1921年任哥廷根大学物理系系主任、理论物理教授。

1920之后,玻恩对原子结构及其理论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年轻的海森堡是他当时的助教和合作者。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26年创立了波动力学。同时,玻恩和海森堡利用矩阵这一数学工具建立了矩阵力学。后来证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是同一理论的不同形式,统称为量子力学。玻恩从具体碰撞问题的分析中对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做了统计解释,即波函数的二次项代表粒子出现的概率。因为这个贡献,他获得了1954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着量子力学的引入,哥廷根大学成为当时理论物理的国际研究中心。在玻恩的领导下,形成了可与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相媲美的葛丁根物理学派。

玻恩对固体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早在1912年就和冯·卡尔曼一起写了关于晶体振动能谱的论文。1925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晶体理论的书,开创了一门新学科——晶格动力学。玻恩一生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出版了近30本书。他和学生黄坤合著的《晶格动力学》一书,被学术界誉为相关理论的经典著作。

1933希特勒上台时,玻恩因其犹太血统遭到迫害,流亡英国,在爱丁堡大学任教,退休后回到德国定居。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生活

玻尔,n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1885 ~ 1962)?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1885 1903年10月7日出生于哥本哈根,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1907年因水的表面张力论文获得丹麦皇家科学与文学学院金奖,1909年和1911年因金属电子学论文分别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然后我去了英国学习,先是在剑桥由J.J .唐慕孙主持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几个月后,我搬到了曼彻斯特,加入了一个以e .卢瑟福为首的科学团体,从此我和卢瑟福建立了长期的亲密关系。

1913年,玻尔在曼彻斯特大学任物理学助理,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917年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1920年,他创建了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玻尔1922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获得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37年5、6月间,玻尔在中国访问并讲学。1939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二战初期,丹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3玻尔为躲避纳粹迫害逃往瑞典。65438年至0944年,玻尔在美国参与了原子弹相关的理论研究。1947年,丹麦政府为表彰玻尔的成就,将他命名为“骑象勋爵”。1952年,玻尔发起建立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他成为了该中心的主席。65438-0955,参与建立北欧理论原子物理研究所,并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同年,丹麦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玻尔被任命为主席。

第二,科学成就

玻尔从1905开始科学生涯,一生从事科学研究57年。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原子结构未知的时代,结束于原子科学已经成熟,核物理已经广泛应用的时代。他对原子科学的贡献无疑使他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1.原子结构理论

在1913发表的长篇论文《论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中,建立了原子结构理论,为20世纪的原子物理学铺平了道路。

2.创建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

1921年,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在玻尔的倡议下成立。玻尔领导了这个研究所40年。这个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物理学家,一度成为量子力学兴起时期世界上最重要、最活跃的学术中心,至今仍有很高的国际地位。

3.建立互补原则

1928年,玻尔首次提出了互补的观点,试图回答当时物理学研究和哲学的一些问题。基本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方面。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一方面,如果你承认了它的某些方面,你就得放弃另一些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互斥的”;另一方面,那些其他方面也不能完全废除,因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也必须使用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互补的”。

按照玻尔的说法,考察两个互斥互补的方面哪个更“根本”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只能并将会得到对事物的完整描述,而且必须把所有方面和相关条件都考虑在内。

玻尔认为他的互补原理是一个无限宽泛的哲学原理。在他看来,为了容纳和比较“我们的经验”,因果关系的概念是不够的,必须用互补的概念,一个“更广泛的思维框架”来代替。因此,他说,互补性是因果关系的“合理促进”。特别是在晚年,他用这种观点讨论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中的无数问题,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玻尔的互补哲学得到许多有影响力的学者的支持,但也遭到其他同样有影响力的学者的反对。围绕这些问题,历史上发生过一次鲜有先例的学术大辩论。这场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至今没有定论,似乎还远没有结束。

4.核物理的成就

作为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不仅研究了与量子力学相关的原子物理学和哲学问题,还密切关注核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所在核物理方面投入了更多的努力。3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原子核的液滴模型,认为原子核中的粒子有点像液滴中的分子,它们的能量服从某种统计分布规律,粒子在“表面”附近的运动导致了“表面张力”的出现,等等。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一些实验事实,是历史上第一个相对正确的核模型。在此基础上,他在1936中提出了复合核的概念,认为低能中子进入原子核后会与许多原子核相互作用,导致原子核的解体。这个关于核反应机制的相当简单的图像今天仍然有用。

当L. Maitenaz和O. R. frisch根据O. Hahn的实验提出重核裂变的想法时,玻尔等人立即理解了这一想法,并对裂变过程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玻尔还预测铀-235,而不是铀-238,是慢中子裂变的原因。他和J.A .惠勒在《物理评论》1939年发表的论文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核物理的重要成果。众所周知,这项研究导致了核能的大量释放。

第三,轶事

1.“不怕承认自己是个傻瓜”

玻尔是量子力学中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他以极高的威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物理学家,创立了哥本哈根学派。他们不仅创立了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而且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使量子力学得到了许多新的应用,如原子辐射、化学键、晶体结构、金属态等。更难能可贵的是,玻尔和他的同事们在创造和发展科学的同时,创造了“哥本哈根精神”,这是一种平等自由讨论、相互密切合作的独特而浓厚的学术氛围。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说“哥本哈根精神”在国际物理学界独树一帜。有人曾问玻尔:“你是如何团结身边这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的?”他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承认自己知识不足,也不怕承认自己是个傻子。”其实,人们对原子物理的认识,也就是对所谓原子系统量子论的认识,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到20世纪20年代才完成。但是,“自始至终,玻尔高度的创造性、敏锐和批判精神始终指引着他事业的方向,并使之彻底,直至最终完成。”

关于量子力学理论基础的解释,爱因斯坦和玻尔有过漫长而激烈的争论,但他们一直是互相尊重的好朋友。玻尔对这个论点评价很高,认为这是他“许多新思想的来源”,而爱因斯坦对玻尔评价很高:

“作为一个科学思想家,玻尔之所以有如此惊人的吸引力,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罕见的大胆和谨慎两种特质的结合;很少有人对隐藏的东西有这种直观的认识,同时又有这么强的批判能力。他不仅对细节了如指掌,而且对基本原则也了如指掌。他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科学领域最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2.玻尔和爱因斯坦真诚的朋友

玻尔和爱因斯坦在1920年相遇。那一年,年轻的玻尔第一次在柏林演讲,与爱因斯坦结下了35年的友谊。但正是在他们第一次见面后,两人在理解上产生了分歧,并展开了一场终生的辩论。只要一见面,他们就会互相争论。1946年,玻尔为纪念爱因斯坦70岁生日的文集撰写文章。文集出版时,爱因斯坦在文集末尾写了一篇长长的回答,尖锐地驳斥了玻尔等人的观点。他们的争论持续了30年,直到爱因斯坦去世。然而,长期的争论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深厚的友谊,他们一直互相关心和尊重。爱因斯坦早就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了,但是因为当时很多人对相对论有偏见,所以直到1922年秋天才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决定授予玻尔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两个决定是同时公布的。爱因斯坦当时正在去日本的路上,路过上海时得知获奖。玻尔对爱因斯坦长期未能获得诺贝尔奖深感不安,担心他会先于爱因斯坦获奖。因此,玻尔得知这个消息时非常高兴。立即给旅途中的爱因斯坦写信。波尔很谦虚。他在信中说,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就,是因为爱因斯坦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所以爱因斯坦能够先于他获得诺贝尔奖,他觉得是“极大的幸福”。爱因斯坦收到玻尔的信后立即回信。信中说:“在我动身去日本前不久,我收到了你热情洋溢的来信。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让我感觉像诺贝尔奖一样快乐。你担心在我之前拿到奖金。我觉得你的担心特别可爱——它显示了玻尔的本来面目。”

玻尔喜欢不怕他的费曼。

费曼还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工作的时候,职位很低。二战期间,这个实验室研究、设计和制造了原子弹,所以很多重要的物理学家都来过这里。有一天,波尔和他的儿子小波尔(那时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尼古拉斯·贝克和吉姆·贝克)也来了。即使对于实验室的大佬来说,玻尔也是神,大家都想看看玻尔的风采。与玻尔的会面开始了,很多人都到了。费曼坐在一个角落里,只能看到前面两个人脑袋中间的波尔...

在下一次会议的早上,费曼接到了一个电话。

“你好,是费曼吗?”

“是的。”

"我是吉姆·贝克,我和我父亲想和你谈谈。"

“我?我是费曼,我只是一个(哥们)……”

“是给你的。我们能在8点钟见面吗?”

8点钟,费曼和波尔在办公室见面。波尔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炸弹威力更大。想法是这样的……”

费曼说:“不,这个想法行不通,行不通……”

“那换个方式怎么样?”

“那更好,但这里有些愚蠢的东西。”

他们讨论了大约两个小时,对各种想法进行了讨论和辩论。波尔一直点着他的烟斗,因为它总是熄灭。

最后玻尔点着烟斗说:“我想是时候召集大佬们讨论一下了。”

小波尔后来向费曼解释说,最后一次见面时,他父亲对他说:“你还记得坐在后面的那个年轻人的名字吗?他是这里唯一不怕我的人。只有他会指出我的想法是否疯狂。所以下次我们讨论想法的时候,我们不会和只会说‘是的,波尔先生,这些都行得通’的人讨论。把那个小家伙叫来,我们先和他商量商量。”费曼这时突然意识到玻尔为什么给他打电话。崔琦(1939-?)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河南省,中学时就读于培正中学。1958赴美留学,1967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就职于贝尔实验室。从65438年到0982年,他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1987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崔琦在物理和电子工程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在1982中,崔琦教授和斯托尔默教授在强磁场和超低温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了电子。他们把砷化镓和氯化砷化镓两种半导体晶片压在一起,使大量电子聚集在两个晶片的交界处。他们将这种芯片组合置于只有绝对零度十分之一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施加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流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例如电阻的消失和一小部分电子电荷的奇怪现象。这种反常效应就是所谓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一年后,劳克林教授解释了他们的实验结果。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领域的重大突破,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的新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崔琦、斯托默和劳克林也获得了1998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还获得了著名的富兰克林奖。路易·德布罗意(1892-1987)是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出生于法国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少年时热爱文学和历史,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他的哥哥,著名的X射线物理学家莫里斯·德布罗意的影响下,他转向了理论物理,并于1924获得了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布罗意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事广播电台服役。1926在巴黎大学任教,1933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光波和粒子的二重性被发现后,年轻的德布罗意受到启发,大胆地将这些二重性扩展到了物质对象上。他在1923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在博士论文《量子论研究》中做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物理粒子也具有物质周期过程的频率,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存在由相位定义的相位波,即德布罗意波。就连他的导师朗·万智也不相信这个没有实验证据的新理论。他只是觉得这篇论文很有才华,就拿到了博士学位。1927年,贝尔实验室的戴维孙、梅格和英国的唐慕孙通过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确实有波动。德布罗意的理论作为一个大胆的假设获得了成功,他获得了1929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布罗意写了很多关于科学和哲学的东西。主要有量子理论,波动力学导论,物质与光,物理与微观物理等。英国物理学家保罗A.M狄拉克(1902-1984)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1921毕业于布里斯托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26获得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30年,他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教授从1932到1969。他因建立量子力学与薛定谔一起获得了1933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他将相对论引入量子力学,建立了相对论形式的薛定谔方程,即著名的狄拉克方程。相对论、量子、自旋这些之前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穴”理论,并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提出了反物质存在的假设,并假设了真空极化效应。1932年,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不久,布莱克特在观测宇宙射线时发现了正负电子对成对产生和湮灭的现象。狄拉克的工作开创了反粒子和反物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狄拉克是量子辐射理论的创始人,费米和费米独立提出了费米-狄拉克统计法。狄拉克还发表了大量关于宇宙学的论文,推动了宇宙学研究的发展。早在1931,狄拉克就从理论上预言了可能存在磁单极子。近年来,磁单极子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测取得了快速发展。

狄拉克在许多国家的大学里做过研究工作。1935在清华大学讲学,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名誉会员。狄拉克数学水平很高,被称为“象牙塔”科学家。他的代表作《量子力学原理》一直是该领域的基础教材。恩利克·费密(1901-1954)是意大利裔美国物理学家,出生于罗马。1922年以一本关于X射线的专著获得比萨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5岁时,他是罗马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27岁时,他成为了意大利皇家学会的成员。意大利在1938年颁布了法西斯种族歧视法。由于费米的妻子是犹太血统,他利用在瑞典接受诺贝尔奖的机会于6月1938 65438+10月离开意大利前往美国。

1926年初,费米和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分别推导出量子统计中的“费米-狄拉克统计”。1928中给出了描述和计算多电子原子基态的近似方案(托马斯-费米原子模型)。1934年建立了β衰变理论,奠定了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1934年初,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产生人造放射性元素后,费米和他的助手用中子代替α粒子轰击了几乎所有的化学元素,得到了几十种放射性同位素。费米因发现中子核反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费米于1939年开始探索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可能性,并于1942年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浓缩轴和重水的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堆,首次实现了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费米随后参与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制。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费米是芝加哥大学核物理研究所的教授,从事高能物理的研究。费米在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在现代物理学家中是不多见的。为了纪念他,100元素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镅。维尔纳·卡尔·海森堡(1901-1976)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矩阵力学的创始人,出生于乌尔维尔的Zzburg。65438-0920年进入慕尼黑大学,在索末菲的指导下学习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来我去了哥廷根大学,担任玻恩的助手。从65438年到0927年,26岁的海森堡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的教授。1941柏林大学教授、凯撒威廉物理研究所所长。65438年至0946年,他到哥廷根大学担任普朗克物理研究所所长。1958德国慕尼黑普朗克物理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慕尼黑大学教授。

1925年,海森堡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矩阵力学的论文《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量子力学解释》,认为量子力学的问题不能用不可观测轨道直接描述,而应该用跃迁几率等可观测量来描述。然后,海森堡、玻恩和约尔丹一起研究,创立了矩阵力学。

海森堡在1927中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即亚原子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精确测量。1928年,海森堡用量子力学的交换现象解释了物质的铁磁问题。1929年,他和泡利提出了相对论量子场论。1932海森堡提出质子和中子其实是同一个粒子的两种量子态。此外,海森堡还创立了粒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矩阵理论——S矩阵理论。

海森堡因创立量子力学获得1932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著作有: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核物理、物理学和哲学等。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恩斯特·泡利(1900-1958)诞生于维也纳。1918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理论物理,在索末菲的指导下,以论文《论氢分子模型》获得博士学位。1923 ~ 1928,汉堡大学讲师。从65438年到0928年,他成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在这里,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一直呆在瑞士直到去世。

1921年,索末菲推荐年仅21岁的泡利为《数学科学百科全书》写了一篇关于相对论的长篇总结文章。泡利的论文得到了爱因斯坦本人的高度评价,至今仍是相对论的杰作之一。

泡利到达哥本哈根后,开始研究反常塞曼效应,并在1925中提出了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子不可能处于同一量子态。这个原理解决了当时很多关于原子结构的问题,所以泡利在194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0年,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说:在原子核的β衰变中,不仅释放出电子,还释放出一种质量极小、穿透力极强的中性粒子,泡利当时称之为“中子”。这个假设解决了β衰变中角动量和能量不守恒的问题。

泡利几乎在理论物理的每个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许多关于量子力学的文章中,最著名的是《波动力学的一般原理》。伊奥里奥和居里是指f .伊奥里奥-居里(1900 ~ 1958)和他的妻子I .伊奥里奥(IreneJoliot-Curie,1897 ~ 1956)。

一、伊奥里奥-居里于1897年9月出生于巴黎。她是居里夫人的长女。在妈妈的精心培养下,她在1920从巴黎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妈妈最喜欢的实验助手。f .伊奥里奥-居里于1900年3月出生于巴黎。1923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黎理化学院,他的老师朗·万智发现他很有前途,于是推荐他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工作。他们因兴趣相投,于6月9日1926结婚,决定携手开拓红枣放射性新领域。

1931年底,他们开始研究德国物理学家w·波特的实验,即用A粒子轰击被子。这时,他们释放出的不是实验中通常出现的质子,而是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射线,波特认为这是一种伽马辐射,当时称之为铁辐射。很快,约里奥-居里夫妇不仅用高超的实验技术和良好的设备轻松地重复了波特的实验结果。并进一步观察石蜡是否会吸收这种辐射。他们惊讶地发现,辐射没有被吸收,而是被加强了。在识别出从石蜡中飞出的粒子后,确定从石蜡中飞出的是质子。“这太不可思议了,如果辐射是质量接近于零的光子。怎么能敲出质量是电子1840倍的质子?伟大的发现指日可待,但他们仍然沿袭波特的错误思维,认为铍辐射是康普顿效应。10月1932+18日,他们发表了实验结果和自己的看法。仅仅一个月后,卢瑟福的学生、对中子概念有思想准备的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重新解释了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认为波辐射是一种中性粒子流,这种粒子的质量与质子的质量相近。就这样,卢瑟福12年前关于中子存在的预言得到了证实,查德威克1935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应该说,伊奥里奥和居里在中子的发现上做了真正重要的工作,查德威克本人也完全承认这一点。但是机会在大发现的边缘从他们身边溜走的原因还是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事后承认,他们根本不知道卢瑟福关于中子存在的假说,缺乏做出这一重要发现的敏感性和想象力。教训是,作为实验物理学家,他们只埋头于自己的实验,没有同时注意到学术思想的广泛交流。如果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吸收别人有创造性的新思想,事实也正是如此。1932年,在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发现正电子之前,伊奥里奥和居里已经在云室中清晰地观测到了正电子径迹,但他们没有认真研究这种奇怪的现象,错误地认为这只是电子向放射源移动。直到安德森提出正电子实验报告,他们才意识到又一次重要的发现机会失去了。

连续两次失误后,约里奥-居里夫妇没有灰心。他们总结了经验和教训。1933年5月23日,通过开创性的工作,他们证实了针加被子源发出的模式V射线穿过物质,产生了两个月的正电子冰,然后记录了单个正电子及其连续谱。他们一直坚持研究这种现象。1934 65438+10月19日发现,用钋产生的α粒子轰击铝箔时,如果去掉放射源,“正电子发射不会立即停止。铝箔仍然有放射性。辐射像普通放射性元素一样呈指数衰减。”它们放出中子和正电子,最后产生放射性磷。同理,他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人工生成的放射性物质,这就是人工放射性。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是人类改变微观世界的一个突破,使同位素和原子能的使用成为可能。因此,他们以1935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