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牙的传播

1994年3月15日,在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北宋佛教宝塔——太子宗灵塔的地宫中,发现了历史上唐朝天使从北天竺犍陀罗获得的释迦牟尼佛圣牙舍利。

《大涅槃经·圣体廓润品四》记载:

佛祖大慈大悲,所以破了金刚体,成了舍利子,只剩下四颗牙,不要抑郁。

唐代高僧易经,中国佛教史上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在他的译著《从根本上说皮尔那亚的一切杂事》中记载:

佛祖有四颗牙舍利:一颗在佛寺,一颗在犍陀罗,一颗在界灵甲,一颗在阿洛莫的海龙宫。

《天帝释》和《海龙宫》中的佛牙并不精美。世界上只有两颗佛牙,其中凌洁郭嘉的佛牙是公元370年由佛牙城托多开王子和莫丽公主逃到锡兰的。据说今天斯里兰卡康提的马拉加瓦寺有佛牙(Dalada)。

在汶上发现的佛牙是公元790年由唐朝僧人悟空从犍陀罗带回中国的。悟空,俗姓车,是后魏拓跋人的后裔。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北天竺国首领萨坡达干携舍利月墨来到唐长安,向唐玄宗呈递国书,表示愿意加入唐朝,请求皇帝派天使安抚。第二年,玄宗派出以内务府太监张桃光为首的四十人,出使客国。经过四年的艰苦跋涉,我来到了客国的犍陀罗王城。丰巢病重,留在天竺。他病愈后,在佛寺门口出家为僧。舍利弗是宾国一位伟大的佛教徒,负责祭祀伽蓝、克什米尔米洛的佛牙。法律界在天竺学了30多年的法律。后来异教入侵,佛教衰落,法律界更加想家故国的亲人,于是拜师学艺,准备回国。舍利弗也深切感受到佛教在天竺的没落。他希望法界能将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于是亲自授予他释迦牟尼佛的牙舍利作为告别之宝。贞元六年(公元790年),随唐内侍段返回长安。任务前后四十年,他六十岁。法界将佛牙舍利和翻译的佛经献给德宗皇帝。皇帝亲自赐他法名悟空,并授予庄武将军试太常清和张静寺方丈。贞元七年(公元791),唐德宗亲自带领数百名官员前往张静寺拜访悟空。

悟空是继玄奘西天取经之后,在西方影响最大的僧人之一。他是在天竺停留时间最长的法人,也是唐代最后一位有记载的佛教高僧。正如吴承恩借用明代玄奘的名气塑造唐僧形象一样,《西游记》作者也借用了唐代著名僧人悟空的名气,演绎了一个“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他带回来的佛牙,后来被称为“悟空佛牙”,是中国馆藏记载的、自古以来大唐天使从天竺获得的唯一一颗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在历史上,从陈楠开始,佛牙就一直是正统法律权力,即皇权的象征。拜佛牙是皇帝的专利,地位相当于“传国玉玺”。大多数新登基的皇帝都把佛牙崇拜的垄断权作为获得正统皇权的象征。

悟空佛牙在宫中供奉四年后,于794年被移至长安庄妍寺新建的佛牙塔。

当时的长安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许多国家的使节和僧侣都来这里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会昌元年(公元845年),日本高僧任远进贡佛牙,撰写了著名的《唐代求法记》,被誉为古代东方三大游记之一,记述了皇帝“佛牙供养会”的空前盛况。

60年后,唐玄宗亲自去庄妍寺观察佛牙。

四十年后,黄巢大军入侵长安,唐僖宗匆忙逃往成都。在他带走的为数不多的珍宝中,有一颗象征着皇权的大庄妍庙佛牙。他在成都大慈寺建了一座“佛牙楼”,专门供养悟空佛牙。

佛牙在成都待了近50年,直到后唐建立。蜀守孟知祥将佛牙送到京师洛阳,取名为唐明宗,为其庆生,实则掩盖了他想当皇帝的野心。

十年后,后金取代后唐,洛阳左右街的卢和尚(主管佛教的官员)将佛牙送到后金都城开封,赠送给石敬堂。石敬瑭是契丹王国扶持的“孩子王”。他害怕契丹人贪得无厌的要求,把佛牙藏在宫里,秘而不宣。宋朝建国之初,代代相传的悟空佛牙一直没有找到,所以寻找佛牙的下落成了宋太祖的一大烦恼。所以,我们极力以某种神话来满足精神需求,同时又要通过获得拜佛牙的权利,向世人宣示“主权者权力神圣”。毛听说洛阳有一颗“天赐佛牙”,来历很奇怪。据说是唐代西明寺道士从天神那里得到的。潘智的《佛史》记载:

太祖当初怀疑律师的佛牙不是真的,就从罗派出使者,用火锻造,颜色不变,于是许愿。

显然,毛对“天赐佛牙”存疑,很快就确立了这颗“镇宅之宝”的神圣地位,并隆重地将佛牙安放在皇家大索国寺,向世人展示。之后,北宋的皇帝都夸赞这颗牙的神奇。今天,有许多代代相传的“御令”和“赞齿”。

北宋祐元年(公元1049年),曹皇后让宦官将藏在咸平县鸿福苑的五代故宫文物全部清出,无意间将悟空佛牙混入其中。

曹皇后为什么把故宫的遗物都藏在咸平县鸿福苑?

曹侯是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仁宗宫皇后。仁宗十三岁即位,刘皇后掌管。直到刘太后去世,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这时,李宸妃死了,灵柩安放在开封以南五里的咸平县皇家功德殿鸿福苑。仁宗的生母是庄妃皇太后,弘福园大修。据记载,仅购买木材就达94000多块,引起了范仲淹的反对——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原型。曹厚义占有遗物的目的是向仁宗的生母推荐祝福。

曹之后的熙宁时期是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先人,对北宋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20年后,著名博物学家沈括在熙宁五年(公元1073年)九月,考察汴河水利工程,来到咸平县(今开封市通许县)。他在《孟茜笔谈》中记载,有一天他路过一座佛寺,同为咸平县令的柳丁告诉他,佛寺里有一颗不寻常的牙齿。沈括洗净后,虔诚地请佛牙观看。这颗佛牙突然生出一个舍利子,就像汗水滴在一个人身上,突然透出来,无数!有的飞到空中,有的落到地上;人们用手拿起它,舍利子立即从手掌中穿过。舍利子掉在床上,嘟嘟嘟,然后就钻到床下去了。这件遗物晶莹透亮。沈括到达首都开封,这一奇迹在官员和学者中广为流传。不久,有人把这颗牙从咸平县迎到了开封,领事把它带进了东府(祥符),后来它被分发到了士大夫家中。神迹很多,不可能记得很详细。宗申皇帝通过圣旨将佛牙留在了索国寺,并特意建造了一座木塔来隐藏佛牙。

与沈括同时代的王公也在文健陆瑾记录了这一奇迹。他说咸平县有个和尚,收了一颗佛牙,两指大,淡金色。他曾经请求支持。佛牙光芒四射,很快,舍利子从佛牙中冒出,开始像露水一样在上面巡游;有的飞了几十步,想得到舍利子的马上就能得到。后来,宗申皇帝欢迎佛牙入宫。皇帝亲自把牙齿封在盒子里,让人藏起来。后来很少有人再看到。

沈括、王恭记载的咸平县佛牙,就是金末石敬瑭禁藏于宫中、曹皇后藏于鸿福院的“悟空佛牙”。如果悟空的佛牙早一点被毛找到,恐怕我也不会煞费苦心地欢迎洛阳那句“上天给了佛牙”的质疑道士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悟空佛牙传世之作被发现,其“神迹”明显,流传有序,令宗申皇帝感到尴尬。无论如何,宗申不能质疑祖上认可的“道玄佛牙”,所以他的态度只有“双重认可”,采取的措施是:下令将悟空佛牙封在索国寺,以免混淆视听,动摇对道玄佛牙的神圣信仰。

第五年十月,日本僧人成勋参观了甲西索国寺的“佛牙堂”。他记载说他看到了一颗新发现的佛牙。这颗佛牙光芒万丈,非常难得,不可思议。它被许多盒子密封并隐藏起来。除非皇帝下令,否则不能打开。不过,成勋是外国使节,还是“接旨”来看看佛牙的真面目。

这么严密的密封也是忍不住被人看到的,而且密封也不是万能的。根据王恭的记载,宗申后来让人藏了起来。果然很少有人再看到。

佛牙本来是“东府”收藏的,怎么藏,谁来藏,应该由这个“执政官”来解决。宝相寺藏佛牙的石匣上的铭文记载:

郧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于熙宁前2006年2月23日上京,从贾宫贴身侍从处获得一只佛牙残肢及数百件舍利子。今天那些自带的,有捐赠者的,都会以金为棺,以银为棺,以石为盒,一点都不马虎。葬于当县宝相寺太子魂塔。

赵世昌,他的妻子王,他的前妻李,一个男进士,和他的妻子程,他的女姑母,一个顺进士,和他的二女儿,三娘,孙楠和卫。

这一发现继承了西宁时期佛牙的流向。

太后高有四个儿子,长子,即,次子,三子严早逝,幼子,即贾王。《宋代宗室传三》。《王逸传》记载,熙宁四年二月,赵琪即位晋甲王,官至最高。齐少好学,书学久长,书法功底好。挺好的一本医学书,写着“普惠的有效药方”。

当时两位皇子都被曹氏太后和皇太后宠坏了,还住在宫里。所谓“史静内廷”,是指贾汪在史静宫城的“他宫”,贾汪的府邸叫“宫”而不是“府”,区别于其他住在内城、外城的王孙。据孟茜笔谈说,宗申专门做了一个玉鱼袋送给赵琪。然而,根据官方的仪式制度,“玉佩鱼”不能作为王子的玉带——一种腰带饰品,这是皇帝专用的。看来这个小王子在皇室中很重要。

据邵的新闻记载,“神爱你,二哥不听外界。元佑之初,任绪安皇后下令在田波门外建造一座房子。”元丰八年正月,兴蜀密谋拥立赵琪为帝,但赵琪非常英明。他没有参与宫廷政变,对皇位也不感兴趣。

如何理解沈括《从东府到士大夫之家》中记载的佛牙?让我们穿越时空,看透西宁,看到佛牙的流转,就很清楚了:沈括笔记中提到的“东府总督”,指的就是宰相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熙宁五年,佛牙被领事王安石带进“东府”,佛牙上的“东府”二字由王安石题写。佛牙在东府的滞留时间应该很短,因为从咸平发现佛牙到佛牙到来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此时王安石致力于变法,也是与皇族矛盾几近白炽化的时期。王安石出生于抚州临川(今江西)。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撰写《本朝百年无大事》,回忆宋行百余年的历史,尖锐地揭示了“民不聊生”、“国不强”的社会现实,强调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宗申任命王安石为右谏大夫,参政议政,设“东宫”住朝。王安石始终把财政问题作为首要问题,主张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情况下发展农业生产,把合并富户的剥削收入一部分征收到朝廷,以增加国家使用。针对弊端,今年7月以来,一系列新的法律相继制定颁布。史学界所谓的“西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正式拉开序幕。

事实证明,这次改革恢复了积贫积弱的宋朝的生机和活力。叶适《水心集》:“汉唐全盛时期,设法使我们祖先投入的财富增加一倍。于希宁、袁峰之后,各地的树桩数、役钱宽度、青苗利息都比以前高了好几倍……”。新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达到6000多万元;社会生产力大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达到7亿亩,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各种矿产的产量是汉代和中唐时期的几倍到几十倍。城镇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军队战斗力明显提高。

然而,王安石的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不断遭到皇宫和上层贵族的强烈反对。有一次,宗申和他的弟弟贾汪赵琪玩击球游戏。宗申在玉带上打了个赌,贾汪却说:“如果我赢了,我不要玉带,我只想废除青苗和免役法。”上帝沉默了。想必游戏已经不欢而散了。

又一次,曹皇后和高皇后哭着对说:“王安石搞乱了天下!”当宗申看到他的祖母和母亲如此悲伤时,他感到内疚。这时候齐王赵昊劝道:“你弟弟应该遵从太后的圣旨,新法不会带来什么好处。”上帝感到不安和愤怒。“我正在毁灭世界,所以你可以当皇帝!”齐王吓坏了,放声大哭...宗申面对朝廷和后宫的双重压力,内心的烦躁和矛盾可想而知。

司马光《泗水物语》记载,熙宁二年四月,王安石首次参大政,其书《左张郎》曰:“王琦、贾王不宜居紫禁城(宫城),请使其居外。”王太后大怒,对宗申说“惩罚兄弟俩疏远他们是应该的。”张必广扬言“王参政,教我看这本书……”。神令犯了疏远张志的罪。王安石极力营救张毕光,说自己是无辜的。结果法官的审判没有被批准。这无疑让两宫二王更加痛恨王安石。

林《野史》记载:熙宁六年正月初一,王安石从御驾到宣德门,正要入关。婚姻官攒足了骨头,停了下来,马如日中天。大太监张茂斥责,于是命婚姻官按住主人打。这位骑手据理力争,“项为什么不是”呢?”毛泽说,“相公也是人,也是臣。谁除了愚蠢什么也不会做?”——从“宣德门事件”可以看出王安石与后宫的紧张关系。宣德门事件,如果不是二王策动,至少可以说连太监的婚姻官流都深受内廷影响,宰相王安石无人问津。

朝廷没收了皇后的父亲、国家的丈夫向京的部分财产;曹殊,是曹太后和她的叔叔的弟弟,被指控违反了城市的宽松法律。他们自然非常讨厌王安石。以两宫皇太后、皇后、太子为首的皇宫,联合外戚、大臣,众口一词,竭力丑化新法。熙宁七年(公元1074),大旱。保守派顽固地将自然灾害与王安石变法联系起来,说变法触怒了上帝。后宫、皇子、外戚纷纷攻击王安石新法,最后王安石罢手。这是后话。

王安石为了赢得后宫对新法的支持和理解,缓和与皇族的矛盾,放弃了宝藏——虽然有“四处送礼”的嫌疑——直接把牙送给贾汪完全可以理解。佛牙由东宫改为贾汪宫,顺应形势。根据宋代的家谱,赵世昌是杨珏侯爵赵匡胤的曾孙。按家谱:太祖次子王艳德昭→四子蜀国公钟伟→长子鲁国公丛科→三子扬州侯世昌。赵世昌是神教赵勇和贾汪赵琪的亲戚。

皇帝的孙子赵世昌是如何从都城开封来到中都郡的?佛牙舍利那么值钱,他怎么可能得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宋太宗规定宗室子弟只能住在首都,“他们被赋予了巨大的财富,没有其他职业”。不一定要科举才能授予一个没有职位没有名字但薪水丰厚的官衔;但不允许出京做官,只允许衣食无忧,养尊处优——以防“宗室之灾”。到宋神宗熙宁之初,建国百年后,皇家近千户,这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宋神宗和王安石果断地改革了宗室制度。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勿与人亲昵,杀之有别”的圣旨:五福以外的宗室子弟,不再给予赐名、册封官员、领国家补贴等特权,让他们自食其力;但宗室子弟是允许通过科举入仕的,只有数额是颁给官员的。

这一变化直接触及了大部分宗室成员的切身利益,使得许多远房金枝玉叶失去了获得官衔的机会,从而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这些皇子不仅上书朝廷,甚至还聚众围攻东府和王安石本人,勒住他的马,大喊:“我们两个都是皇帝的同宗,不要为难我们。”王安石大义凛然地呵斥他:“祖宗近了都要搬走,何况长辈!”人群不得不散开。

赵世昌应该是三年后离开京城举家迁往中都的宁在熙。这与出土石盒上的记载相符——碑文只记载“赵世昌在中都国”,并未冠其爵位和官职,叙述平淡低调。其实,此时的赵世昌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有着皇室血统的“有钱人”。

碑文特别提到了他的儿子“进士钟”和女婿“进士the way”——“进士出身”成了宗室远房宗族继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赵世昌非常重视子女的名字,甚至在择偶时也选择“进士”,并将“进士”的功名郑重地刻在一个石盒上,以示自己的光彩。

赵世昌作为离开京城不久的皇族分支,行程600余里,于2006年2月23日在西宁赶访京城。这一次正好赶上清明节祭祖,或许也是为了给儿子谋取“尹卜”的名声。据《资治通鉴》记载,熙宁六年三月,神赐进士、各科及其出身等近六百人,赵世昌之子赵衷可能在其中。——赵世昌这次来京城的心情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宫两王对大量宗室成员被“驱逐”出京城非常不满。赵世昌和其他宗室亲属的到来,可能让曹皇后感到难过。

这时,赵世昌大约四十岁,贾王赵琪十八岁。虽然赵世昌与宗申和贾汪同岁,但他已经二十岁了。这位“被释放”的宗室大哥理应受到贾汪赵琪的特殊款待。当时对藏在帝都贾汪宫的悟空佛牙有“争议”,赵世昌得到佛牙舍利来到中都县是合理的。

宝祥寺佛牙葬碑文仿佛为我们重新打开了清明上河图泛黄的画面:一派帝都繁华的繁华景象,一个风尘仆仆锐意改革的实干家,一个被两宫太后和当朝皇帝宠爱的小王子,一群落寞悲凉的远方族人...遥远的历史人物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可想而知,当时寺庙之间的对抗,皇宫内室母子、兄弟、外戚、权贵之间微妙的宫廷斗争,宗室失去特权后的苍凉与艰辛的复杂心情……900年后,怎能不让今人深思。宝相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从汶上大量的佛教遗存来看,如北魏的青铜镀金佛像、东魏雕刻的弥勒佛像、北齐的文殊般若碑、水牛山摩崖石刻等,宝相寺始建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宝相寺唐代名昭孔寺,宋先平五年(公元1002年)重修时改名宝相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泰山,归曲阜、郭杜。真宗住在宝象寺,宝象寺是北宋著名的皇家寺庙。寺内太子灵塔建于熙宁六年至郑和二年(公元1073-11112)。它是由当时主管佛教、受京城恩宠的助僧云泰亲自监制,仿照京城开宝寺(今开封塔)的灵感塔建造的。典型的皇家佛牙塔(宋真宗口味欢迎)。

佛告阿难:佛般涅槃,茶毕,四人皆收舍利子,置七宝瓶。七座宝塔,十三层楼高,上面有一个轮子,竖立在那迦城的四道上,那里所有的奇珍异宝都是混合而庄严的,世界上所有的奇珍异品都装饰得很漂亮。四面椽,七宝合成,万物安装校准,生生不息。其塔四周有门,有层层窗,花瓶置于佛舍利中,天地人多。

1938年,侵华日军炮轰宝相寺,血洗黄安街,千年古刹夷为平地,宝塔轮被抢。1947内战期间,塔被炮弹重创;1958年,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造的万斤精铁钟被砸炼钢。文革初期,塔基的塔椽被盗毁。70年代初,裸露的塔基被清理干净,用水泥裙边保护起来,地宫的宝藏幸运地躲过了那个疯狂的年代。直到1994修塔拆除水泥裙时,才意外发现塔基底部的地宫入口。从此,这一惊天动地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同时也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西宁秘史和中都皇帝孙子的凄凉故事。

宝相寺牙葬的规格是显示皇家尊贵的“金棺银棺”。同时,900余件舍利子同时出土——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出土舍利子数量最多”;出土的水晶舍利瓶和玻璃舍利瓶是从外国进口的精品,是皇室供养佛祖舍利的宝贝。

在宝相寺发现的“双膝菩萨”是专门供奉佛牙的特殊雕像。著名学者、佛教徒周绍良先生认为,菩萨的跪姿是佛教历史上唯一的发现,宝祥寺埋葬舍利子的规格,除法门寺外,均未超过或接近这一规格。

6月3日,1994,《人民日报》头版以《汶上将成为第二个法门寺——141新发现佛牙舍利等珍贵文物》为题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

太子魂塔地宫墙壁上用墨水镌刻着:“佛牙舍利葬于政和二00二年三月十五日”。佛牙下葬的时候,正巧道俊帝(惠宗)崇道灭佛:他下令把天下的“寺庙”都改名为“庵”;释迦牟尼佛改名为“大觉金仙”;大昭寺供奉的神圣“道玄佛牙”被流放到大海...在这样的情况下,赵世昌得到的悟空佛牙只能被秘密掩埋,显得有些匆忙。佛牙葬后十五年,金灭北宋,定都汶上。距今已有800年。

中国的牙齿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甚至后来的皇帝如元世祖和明成祖也不得不去锡兰请求佛牙,以表明他们的仁慈。

关于佛牙的形状,唐宋时期的许多史料都记载了作者个人的观察结果,有“一寸多”、“一寸多”、“半寸”等。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伽师密罗佛牙伽蓝》中记载“佛牙可长一寸半,色黄白,或斋时会亮”;《元贵书》记载后,唐代蜀国守卫者孟知祥供奉的佛牙“长一寸六分”;日本高僧成勋的《五台山》载佛牙“一寸三分长,六分宽,四分厚”等等。从唐宋换算成公制:1寸=10分≈3.1厘米。宝相寺发现的佛牙长约5.5厘米,直径3.3厘米。黄白相间,粗糙蜡质,有三根。经鉴定为2500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位于右侧上颌第二磨牙。从连续的地域流传来看,佛牙的形状、质地、颜色、大小与史书记载的佛牙一致。它的确是真正的佛牙舍利,是佛教至高无上的圣物。

汶上佛牙流传有序,可以形象地考察:孙悟空从犍陀罗被带回长安,先入宫,后供奉在庄妍寺的佛牙塔里;唐僖宗被带到成都;从晚唐到五代洛阳;后金从洛阳到开封;北宋时,北宋仁宗皇帝躲在咸平县鸿福苑;沈括再次发现领事王安石被带进东府,上书留索国寺建木塔封侯,流入贾宫;赵世昌,宗室扬州侯,乞来中都郡建太子灵塔;郑和二年(公元1112),三月十五日下葬。佛牙出土于公元1994年3月15年——应验了佛教所说的“阴进阳出”。

佛牙舍利在古天竺已有1200多年,进入中国也有1200多年。历经唐朝、后唐、后晋、北宋,乱世历经悟空、唐十世、舒梦、后唐明教、史晋京、曹皇后、沈括、王安石、宋神宗、贾王赵琪、扬州侯赵世昌,近九百年来一直默默无闻。这盛世,佛牙在此世,佛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