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是什么?
技术创新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市场竞争力的体现。经过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衰退期。如何平稳度过衰退,尽快进入复苏阶段,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广义的技术创新是指基于创造新技术或现有技术能力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或公司调整本公司现有的生产水平和状况,从而建立更高效、更快捷的生产体系,获取更多利润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科研创新上,还包括:技术设计、市场管理等改革,比如开拓海外市场、更新生产技术、改变管理方式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为技术创新理论不是技术理论,而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论,它不仅注重技术创造力和水平的提高,而且更注重技术在市场和管理等日常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当前,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应该把技术创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注重技术创新的研究,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增长。
第二,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目前,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机器的效率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新机器在企业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人们的投资欲望增强,企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新企业和新工作的出现创造了更多的投资方向、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资,促使经济进入繁荣期。在西方国家,技术被资本家控制,以至于机器的出现会排挤企业中的工人,降低工人在劳资关系中的话语权,所以技术创新带来的利益会被资本家占有。在中国,由于国家管制的作用,劳动者的利益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技术创新带来的利益由劳资双方共同分享。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企业会主动寻找获得额外利润的机会,并在企业家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但只有适应市场选择的技术才能打破原有的平衡,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促进经济发展。然而,这种繁荣不会持续太久。在繁荣初期,每个企业都会选择自己的最优方案,所以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会通过学习和模仿,大大稀释产品的稀缺性,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不仅是新产品的出现,也是制造技术的创新,它改善了产品生产的价值链,成功地降低了产品成本,进而降低了产品价格。从手机的价格变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以上两点* * *降低了产品价格,价格下降终止了经济繁荣。这时候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就会延迟,经济就会进入衰退期。为适应新技术而形成的制度体系将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时候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会阻碍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萧条的本质是一个特殊的、可识别的吸收过程,是一个融合新事物、使系统适应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种探索达到新的静态的方式,经济会通过萧条的调整走向新的均衡,均衡状态下没有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利润。此时,经济体要想继续经济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技术创新,打破原有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包含新技术、适应新发展的制度体系。虽然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周期有关,但它们并不同步。一般在经济萧条阶段,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家会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这一时期出现井喷式增长。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家专注于形成相应的制度体系,因此他们更多的是技术创新活动。因此,经济发展处于螺旋循环之中,制度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制度没有相应的完善,繁荣的影响是没有意义的。
三,当前制约我国技术创新的问题
(1)企业发展方式难以转变。虽然很多企业逐渐将更多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阶段,但目前企业的科技水平还不够,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技术创新。这时,在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下,企业管理者看到科研创新效果不明显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逐渐放弃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却是以巨大的物资和劳动力消耗为代价的。在经济发展初期,实物和有形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资本积累。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缓慢,不仅创新进度缓慢,而且质量不高,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陷入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恶心循环。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技术创新的奖励激励制度尚不完善,技术创新发展与市场运作严重脱节,导致了目前的局面。目前,中国的技术创新面临很大困难。虽然在国家的号召下,企业和公司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在增加,但对企业的作用不大。目前,我国企业对科研的投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基础研究、产品实验开发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据统计,大多数中国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资强度极低。高达2015677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占5.25%,应用研究占10.27%。目前中国企业很难掌握科技创新的核心技术,对外部技术的接受能力也很差,阻碍了技术创新之路。另一方面,从专利数量来看,2016年专利申请受理量为34648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1338503件,绝大部分是外观设计专利等无法形成技术创新的专利类型。
(三)中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4587.6亿元到2016年的7435855亿元,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但GDP增速波动明显,2007年前后达到峰值。事实上,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2007年后GDP基本呈下降趋势,2016年达到6.7%,与1980年基本持平,表明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而且中国的经济发展多由第二产业带动,利用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设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工资,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中国的第二产业依赖于人口红利。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也在降低。其次,中国第二产业以低水平制造业为主,附加值低,产能过剩。最后,中国第二产业过于依赖出口。中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近90%的产出用于出口。2007年经济危机后,国外购买力下降,到2016年,中国出口比2015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2007年,第二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0.1%,2016年,贡献率下降到37.8%。相应的,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从47.3%上升到57.5%。那意味着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逐渐降低。由此可见,我国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推动第二产业发展的方式已经逐渐弱化,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第五次经济周期已经进入衰退期,相应的制度体系即将达到极限,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1)完善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提高创新水平、制定有效创新机制、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只有完善相应的创新体系,安排相应的制度,积极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问题和纠纷,制定相关政策调解市场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不断的实践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之路。
(2)国家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技术创新离不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是对技术创新的鼓励。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一项技术创新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没有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这些资源的投入往往无法收回,更不用说利用技术创新获取收益了。如此循环往复,技术创新就很难取得成效。国家需要完善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因为技术创新是一种无形的科学成果,只有通过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展示出来。其特殊性决定了技术创新这类财产的归属判断,只有借助知识产权法才能实现。只有国家完善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了技术创新的成果,企业和科研人员才能致力于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3)企业注重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奖励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类型不断变化的同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态度还不明确,没有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缺乏创新动力,不重视技术创新。企业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确立技术创新为企业的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一系列产权制度改革,确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企业自我改造和发展的能力,不断从技术创新中获得收益。技术创新的成果也可以作为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必须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制定一系列技术创新制度,完善相应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
总之,中国要保持经济发展,必须从科技创新入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以科技驱动经济,帮助中国经济平稳度过“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