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特征和孔隙类型

1.岩石学特征

根据岩石铸体薄片观察和鉴定,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主要岩石学特征如下:

1)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颗粒成分主要为应时、长石、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屑,其中应时颗粒占16% ~ 40%,长石颗粒≤1%,岩屑颗粒占45% ~ 70%。火山岩碎屑占碎屑颗粒的37% ~ 65%,高含量的火山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储层岩石学的显著特征(图4-2)。

2)非接触颗粒与接触颗粒之间的污泥基质或污泥基质含量为2% ~ 10%(图4-3)。方解石是最常见的胶结物,占1% ~ 4%,部分样品达到14%(图4-4)。含铁的方解石很少见。部分样品中还发现硬石膏,含量最高为4%(图4-5),部分为黄铁矿,占5%(图4-6)。此外,次生加大的应时和次生加大的长石也很常见,但数量都不大,高达1%(图4-7和图4-8)。岩石颗粒以0.1 ~ 0.25mm为主,粉砂岩以0.03 ~ 0.1~0.25mm为主,分选性好,呈亚圆形。砂岩整体以颗粒支撑,碎屑颗粒以线接触为主,少量点接触和凹凸接触,未见缝合线接触。胶结类型以孔隙胶结为主,少数样品为接触胶结和接触孔隙胶结(图4-9,图4-10)。

图4-2方解石的孔隙胶结、长石的次生增大和泥质化

图4-3孔隙接触填充粘土基质

图4-4方解石的孔隙胶结

图4-5用硬石膏填充孔隙

图4-6黄铁矿斑片状分布,细砂粉砂岩

图4-7应时次生放大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图4-8长石次生放大,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图4-9碎屑应时颗粒线接触,细粒岩屑砂岩

图4-10颗粒接触类型与胶结类型的关系

2.孔隙类型

根据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和鉴定,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颗粒溶孔和泥质微孔等。,具体特点如下:

1)粒间孔隙:砂岩一般由颗粒支撑,分布在颗粒之间或颗粒与水泥之间。这些孔隙的分布与沉积环境有关。它们是沉积时的原生孔隙,经成岩作用还原形成残余粒间孔隙(附图4-11)。

2)粒间溶孔:分布于颗粒之间或颗粒与胶结物之间。与粒间孔隙不同,颗粒或胶结物边缘溶解形成粒间溶孔,其特征是颗粒边缘不规则,呈港湾状(图4-12)。

3)粒内溶孔:泥岩岩屑、火山岩屑、长石颗粒溶解形成粒内溶孔。有些颗粒甚至完全溶解,形成颗粒溶解孔(图4-13)。部分颗粒和胶结物溶解,形成较大的溶孔,剩余颗粒漂浮在较大的溶孔中(图4-14)。

4)泥基微孔(或泥基微孔):一般来说,孔径小于0.5mm的孔隙为微孔,扫描电镜可清晰识别。显微镜下,铸型薄片中微孔的特征模糊,在微孔中未注入染料树脂时无法识别,因此在统计微孔时,估算的微孔值较低。

泥质砂岩和粉砂岩一般都有明显的微孔,可形成10%以上的孔隙度,但渗透率极低。在这种孔径小、表面积大的岩石中,束缚水含量很高。

泥质微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分布在未接触颗粒之间的泥质微孔(图4-15);另一类是充填在接触颗粒之间的泥质微孔(图4-16)。

表4-1为扶杨油层11岩石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后储层孔隙类型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1、6、9样品的细粒岩屑砂岩以粒间溶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颗粒溶孔和泥基微孔,面比8% ~ 10%,空气渗透率为(1.61 ~ 7.96)。其他样品有的以粉砂岩中的泥晶微孔为主(如4号),有的以泥晶微孔充填的细粒岩屑砂岩为主(如5号、7号),有的混有泥晶微孔和泥晶微孔(如2号),面比0.2% ~ 3.0%,空气渗透率为(0.124 ~ 0。

图4-11少量粒间孔隙,细粒岩屑砂岩|周2井泉3段| 1903.33米深,单极化,5×10倍。

图4-12不规则粒间溶孔和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图4-13颗粒中的溶解孔隙和整个颗粒都是通过溶解形成的。

图4-14颗粒中的溶解孔隙以及几种颗粒和水泥的溶解形状。

图4-15接触颗粒间分布的泥基微孔

图4-16接触颗粒之间填充的泥浆基微孔

表4-1三肇地区扶杨储集岩孔隙类型

注:面比是根据铸片下观察估算的;部分岩样(如3号、8号岩样)粉砂岩中有泥质基质的微孔,但由于未注入浸渍剂,未统计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