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情感散文随笔

春暖花开,成都附近的花开得像一场比赛。不谈龙泉桃花,不谈棠湖海棠,火红的花朵似乎也够热闹了,也接近尾声,零星地躲在淡黄色的树叶间。三月初,梨花谷的梨花很少,看花有点早,但花蕾即将绽放,拥挤在枝头,几朵花在其间绽放。花菜时节,荷锄里的农民走在田埂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早春画卷。

据说金华镇的玉兰花开得正盛。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在金华玉兰种植园看到了一大片等间距的方形花树,真的很像受阅部队方阵。一片叶子也看不见,树上开满了银色的花。有的是紫色的,或者是春节的蓓蕾,羞涩地站着,像一群穿着紫色斗篷准备跳舞的姑娘。

尽管毛毛下雨,我们还是把伞留在地上拍照。我看着花蕊上忙碌的蜜蜂,还没调整好镜头,蜜蜂就谦虚地唱起了“嗡嗡”的歌,飞到了另一朵花上。看过桃花和海棠,觉得太娇艳,有些浮华;梨花和樱花都是暗淡无光的。眼前的玉兰花艳丽而朴素,朴素而不卑微,花朵硕大。雨中,花瓣片片飘落,所有人都在惋惜玉兰花期的短暂。看到这个地方的残花,就像还没有完全覆盖地面的斑驳积雪。如果林黛玉来了,她会流很多眼泪。黛玉对花充满感情,如果离开感情就不要恨她。像花一样,她也像花一样美丽,她的芬芳消失了。多少人被含泪葬花的悲伤瞬间感动。现实中,扮演黛玉的陈把黛玉演活了。和木兰花一样,美丽是短暂的,过早地死去,但她的形象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看完玉兰树,再去看兰花展,眼前的几盆兰花小巧玲珑。带着绿色水珠的长叶子,一两朵春天的兰花,就像嵌在叶子里的小蝴蝶。“仍然把她的半张脸藏在她的吉他后面不让我们看见”是朴素而优雅的。俯下身,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难怪“梅、兰、菊、水仙”被称为四大淡雅花草。兰花是十大名花之一,绝非虚名。它是诗人和画家的最爱。

《名人与兰花》中描述了名人与兰花的关系,他们都喜爱兰花。屈原种兰花,养兰花,写兰花。孔子喜爱兰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对兰花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唐太宗写诗赞美兰。从南宋到近代,画兰花的著名画家层出不穷。他们把对兰的爱写进了画笔,描绘出了兰的美好形象,艺术家的名字就像兰一样芬芳于世。一个关于兰的故事让我久久难忘。

据《越绝书》记载,勾践种下了朱兰。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从吴国获释,决心灭吴争霸,报仇雪恨,开始了“十年团圆,十年教训”的时期。他曾在竹山建立兰花基地,以示自己是吴王。他呕心沥血地治理国家,最终摧毁了吴国的霸权。后人将邮局亭命名为朱兰兰亭。书圣王羲之创造了行书和草书,成就了著名的《兰亭序》。

勾践为所欲为,献兰花,越兴越灭吴,兰花功不可没。古人爱兰,今人更爱兰。

朱总司令一生都是一名军官。解放后,他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养兰花。他非常喜欢兰花。《朱老总爱兰花》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也许朱老总爱兰花,对吴充满了深深的思念!1929,敌三次围攻井冈山,朱德及小部队,被敌包围。不幸的是,吴被逮捕了。她忍受着各种折磨,却不屈不挠,光荣牺牲。

总司令把无限的思念寄托在兰身上,悼念吴,同时缅怀无数为革命牺牲的先烈。

古代名士爱兰,帝王赞兰。限于上流社会,现如今人们爱兰养兰的现象非常普遍。每年都有兰花展出,相当热闹。兰花已经进入普通家庭,不是达官贵人和富人的专利。兰花已经在城市和农村的普通家庭的阳台上安家落户。

我的邻居陈先生和我一样,都是很普通的弹簧刀。那年春天,当兰花从茂盛的树叶中探出头来时,我是多么高兴。我的兰花没有陈的养得好。当我搬到另一个社区时,他给了我一个最好的。春节期间,陈先生生病,在医院住了十天就去世了。在绵绵春雨中,我望着兰花。想起陈老师,我们曾经一起散步,一起钓鱼。是他教会了我种兰花的经验。他说,“虽然那些珍贵的兰花品种我们遥不可及,但普通的兰花也能散发出一种香味。”朋友已去,兰花余香。我想用心照顾那株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