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教务处电话

一、九江学院教务处电话及联系方式九江学院教务处电话如下:综合部0792-8311039,教务处0792-8337180,考务中心0792-8312897,学籍管理部0792-。...

二、九江学院简介

九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1年美国卫理公会创办的丹福德医院护理学校。目前其办学体制为“省市为主”。

学校位于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九江市,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庐山脚下,长江之滨,鄱阳湖之滨。名城、名山、名河、名湖,造就了九江学院的灵气,尤其是拥有千年历史、享有“天下第一书院”美誉的白鹿洞书院,赋予了九江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占地2850多亩,有主校区、浔东校区、陆丰校区、南湖校区、八里湖校区五个校区。2018年,在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投资近20亿元建设了占地1387亩的新校区和主校区东侧占地200亩的高端人才公寓,并于2021年9月投入使用。现有校舍占地面积654.38+0.05万平方米。有22所二级学院,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附属口腔医院。招生本科专业77个,涵盖经济、法律、教育、文学、科学、工程、农业、医学、管理、艺术等学科。它从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34000多名全日制学生。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科学等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国际贸易、凝聚态物理、植物学、材料加工工程、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会计学等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秉承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德育人,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九江,面向江西,辐射全国。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杨树子院士为该校名誉校长,潘继銮院士为该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职工2544人,其中专任教师1916人,教授、副教授800余人。教师中,12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江西省蔡颖555工程”;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50名;江西省高校名师6名。邀请袁隆平院士、程院士、院士、李院士为名誉教授,128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信息技术楼、田径运动场、室内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全面实现了教学、科研、办公管理的网络化和校园生活一卡通。图书馆拥有1个主馆和4个分馆,* * *拥有纸质图书317万余册,电子图书200多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08个。各级实验教学中心22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中央和地方基础实验室、中央和地方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基金项目52个。校内外有290个实习基地,如庐山实习基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94亿元。

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创新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5个,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23个。会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列入省级一流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行列。十二五以来,* *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以创新创业、良好习惯、国学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教育”。建立了“5·3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群体创业、集群创业、无缝创业、多元化创业、新型创业的特色,得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荣获“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单位”称号。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精心打造“濂溪论坛”文化品牌,邀请17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嘉宾论坛,获“江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深入开展读书月、国学经典诵读、科技文化节等优质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暑期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与科学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坚持文、理、技、医协调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集群。依托九江地区独特的庐山、长江、鄱阳湖资源和区位优势,“山川江湖”学科群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办学特色和优势日益凸显。2016年,学校被列为江西省“十三五”期间拟设立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积极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工作;依托“学科联盟”,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从2016开始“联合招生、自主培养”工作,先后自主、联合、合作培养了215名研究生。

学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了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柬埔寨研究中心、庐山文化研究中心、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长江城市群与昌九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沿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农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与学科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校有2个院士工作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灵活引进耶鲁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化学所等高端学术团队。“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6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3项;批准国家授权专利376项。

学校始终以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需求,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同时,作为教育部“卓越博士教育培养计划”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积极开展“卓越博士”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科技园现有企业近100家,得到了江西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