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给他们自由!无奈之下,斯大林一挥手,2000万俘虏成了国家栋梁。
即便如此,当侵略者气势汹汹扑过来时,战争还是要打。“悲壮”二字贯穿了整个卫国战争。举个具体的例子:虽然大多数国家不承认二战中有女兵,但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招募女性从事通信、生产、医疗等相对安全的工作。只有苏军组织妇女“光明正大”地被送上前线。在兵员不足,形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这实在是别无选择。
类似于女兵,“惩罚营”并不是苏联的专利,而是苏联人赋予了它苏联特色。二战苏军中有一种说法,惩罚营的官兵平均只能活三个月,在一些极其困难的特殊时期,从入伍起甚至可能活不到一整天。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这些人“活不过9分钟”。二战苏联惩罚营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他们的处境如此残酷?让我们从头开始。
众所周知,在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国的灾难之后,苏联的劳改营和监狱里又多了数百万囚犯。他们被监禁的原因多种多样,情况非常复杂。至今,到底有多少人因为犯罪而入狱,众说纷纭。据说有350万人左右受到牵连,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曾在《失控与混乱》一书中提出“超过2000万人”的观点,甚至得到了很多学界的支持。虽然数字差距很大,但毫无疑问,当时的苏联监狱人口极其庞大。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大量主力被俘,领土沦陷,战略空间受到极大挤压。当领导人斯大林决定留在莫斯科不撤退时,就意味着苏联引以为傲的战略纵深在某种程度上失效了。苏联目前人手不足,既要照顾大量犯人,又要调拨额外的精力、人力、物力,防止犯人闹事。这无疑更加困难。这就像一大群狼碰了门,农民要额外费力气控制大量的羊。很难去想。
在关键时期,斯大林发表了一次讲话,大意是:难道不能把俘虏留下来继续工作吗?提前给他们自由,让他们以雇工身份从事生产。它在苏联其实是有实践基础的,只是不太光彩。原来,早在1938年8月底,斯大林就提出了几乎相同的建议,称之为“自愿和强制留下”;1939年,苏联* * *颁布法令,表现突出的犯人不再允许提前释放,而是给予自由身份,继续从事国家分配的劳动。
形势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斯大林这一想法的合理性和紧迫性。例如,1941年7月,时任国防人民委员会委员的铁木辛科元帅忧心忡忡地报告:“军用武器和技术武器极度匮乏,工业执行供应计划完全不尽如人意。”苏联高层立即采取对策,给各个工厂分配任务,让工人加班加点,三班倒轮流工作,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然而,即便如此,人还是不够;然后有人提出,要努力开发犯人的价值。
其实就像我们之前说的,这些所谓的“囚犯”被囚禁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他们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恶毒的囚犯。相反,罪犯中不乏才华横溢的科技人才和久负盛名的军官。对于急需人力的国家来说,每一个监狱和劳改营都成了宝库,斯大林的提议成了打开宝库的钥匙。虽然这些人被质疑过,但是当国家需要他们,召唤他们的时候,服刑人员依然义无反顾。以贝利亚在1944年中期收到的报告为参考,劳改犯向前线发送了至少2550万发迫击炮弹、3580万枚手榴弹和消防水龙带、920万枚反步兵地雷和65438+万枚航空炸弹。包括这些弹药在内,他们制造的武器弹药总量比原计划高出4个百分点。
很快,苏联高层意识到,仅仅让囚犯从事高强度、机械性重复的工作,完全是一种浪费。从1941年底,苏联高层推出一项政策:根据囚犯的具体情况,提前释放一批“罪行轻微”的囚犯,分配到军工厂、生产线、科研机构工作。除了提前释放的人,仍在劳改营的犯人如果能发明一些对国家有贡献的东西,也可以被释放。
监狱里有很多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这一命令下达后,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发明诞生,其中不少为卫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著名武器专家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为例。这位先生在狱中做出了图-2中型轰炸机的设计,引起了苏联高层的注意;斯大林一挥手,不仅恢复了他的名誉,还亲自颁发了勋章——这个囚犯一下子成了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古拉格群岛》这本书称之为“没有子弹和鞭笞的逃亡”。
几乎没有发明天赋的囚犯也有翻身的机会:苏联高层临时决定分批释放一部分囚犯,一部分编入作战部队组成“惩罚营”,另一部分转入预备役。为了防止这些曾在狱中吃过苦头的人对当局不满而倒戈,苏联高层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按照规定,由俘虏组成的部队规模不能过大,俘虏人数受到严格限制,一般不超过800人;如果有人居心不良,军官可以先行动再行动,没有任何责任。这些俘虏的部队经常冲锋在前。一旦他们遇到敌人凶猛的掩体和不可逾越的工事,惩罚营就成了主力。囚犯中已经有许多优秀的士兵了。在爱国主义和绝望光环的加成下,惩罚营爆发出可怕的战斗力。比如1945年初,苏军第123惩罚营刚好被德军火力压住,从正面突破维斯瓦河防线;此役过后,123号惩罚营的死亡率高达93%,被俘的德军表示,他们吓得要死——从未见过如此致命的打法。
罪犯能打硬仗,能从事高科技工作,一下子成了苏联各部门眼中的香饽饽。每当生产出现问题,或者部队面临一场自己没有把握的攻坚战,有关部门或部队总要在监狱、劳教所寻找重要人物。如1942年初,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委员沙赫林向斯大林请示,请求批准从监狱中选拔1.5 ~ 1.8万名技术人员到航空部门任职,以保证各大工厂能按时完成生产计划;赫鲁尼切夫在自己的研究所遇到困难时,也曾写信给贝利亚,希望从西伯利亚劳改营中抽调65,438+0,000人。总之,无论是专家、技术人员还是军人,这些人都为卫国战争做出了贡献。
不过话说回来,老话说得好: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个政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很多专家在监狱里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发明和设计,只是因为无助于扭转战局,苏联高层根本不重视,从而浪费了很多优秀的研究;在前线,惩罚营的士兵们流血牺牲,但按照规定,他们能得到的最高奖赏只有“自由”。有些人甚至在战后获得了一定的减刑并被投入监狱。《古拉格群岛》这本书里提到,死在生产线上的囚犯不比死在前线的少。这些人也为保卫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一辈子背负着“囚徒”的名号。
即便如此,斯大林对囚犯的使用还是尽可能地凝聚了全国的力量;在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的支持下,苏联军民得以一步步扭转局势,最终赶走了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虽然只有一小部分囚犯真正彻底改过自新,但绝大多数囚犯都获得了减刑或赦免——与他们以前的情况相比,这已经足够幸运了。
苏联(36)斯大林(7)囚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