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郑成功真的通过“经济封锁”收复了台湾省?

1661年,郑成功侵占台湾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台湾,郑成功在历史教科书中都被称为民族英雄。当然这个标题没有问题,也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教科书和通常历史书上的叙述细节有很大问题。

郑成功之父郑之龙实际上继承了泉州巨富李旦垄断东亚海域商业贸易的传统,并以李旦为榜样。他不仅尊崇明朝皇室,加入福建政府,还与占领东南亚和中国台湾省的日本德川幕府、荷兰殖民者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郑之龙被明朝招安,从海防升到福州巡抚。荷兰殖民者为了讨好他们,与郑志龙签订了商业和军事合作协议。清军入关横扫中原后,郑之龙投降。他的儿子郑成功拒绝投降,而是举起反清大旗。同时,他还整合了父亲的势力,希望继续控制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当时,郑成功的部队应该被定义为海上军事企业集团与武装割据政权的部队。起初,对荷兰占领台湾省没有实质性的反对意见。

然而,当清朝中央完成统一中原后,势力控制的地理范围逐渐被侵蚀,荷兰殖民者打算抛弃郑氏家族,寻求更可靠的贸易伙伴。这当然是郑成功无法容忍的,双方的合作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逐渐上演了直接冲突。正视这些历史事实,不会影响台湾省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和郑成功民族英雄的历史地位,也有助于驳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所说的海上贸易和商业文明是欧洲专利的谬论。

《被误解的台湾省史:1553-1860》这本书不一定是事实,作者是辅仁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博士,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职副教授罗芬美。本书挖掘并引用了大量的直接史料记载,还原了1553-1860时期中国台湾省历史的诸多真实细节。这些历史真相,在大陆和台湾省的历史教科书中,被简单化的历史叙述和结论所掩盖,或者被严重误读,早已不为人知。

以势力与荷兰殖民者的冲突为例,指出郑氏势力的性质,可能会让习惯以典型忠臣好兵的标签阅读历史的人感到相当失望,但却更符合历史逻辑:如果郑氏势力从郑之龙到,再到后来的郑经,都不是海上军事商业集团 就不可能筹集到长期对抗清中央的资金和资源,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打败荷兰殖民者。

也可能会让习惯了教科书版本的朋友大吃一惊。郑成功的成功不是靠军事实力(尽管他的军事实力确实足以压倒荷兰殖民者),而是靠经济封锁。罗芬梅在《被误解的台湾省史》一书中指出:1553-1860的史实,并不一定是荷兰殖民者* * *旨在争取当时东亚和东南亚贸易主动权的事实。郑成功决心驱逐居住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后,采取禁运策略,直接断掉了后者的贸易链,大量前往台湾省从事农业和商业的福建居民返回大陆。有一次,荷兰人派出一支海军舰队去迎击郑成功的军队。在等待无果后,他们撤至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荷兰殖民者在亚洲的中心据点)。之后,郑成功向陷入空前疲惫的殖民者发起了致命一击。

该书误解的台湾省历史:1553-1860的史实不一定是事实,其中还介绍了其他一些难以在教科书中出现而成为史实的事实,对大陆读者加深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很有帮助:荷兰殖民者在占领台湾的30多年间,积极开发台湾省,特别是大力引进福建等沿海省份的汉族居民到台湾进行农业和贸易,先在台湾省居住。郑成功死后,在与清中央对抗期间,台省郑经势力因清廷实施海禁造成贸易和财政困难,并吸引英国商人招商引资。英国人对中国的实际了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几十年后他们发动鸦片贸易突破清廷的贸易限制,扭转贸易逆差。郑成功来到台湾省后,台湾民众一度信任神秘的神(真武大帝,明朝册封的海神,北方最高神)。施琅逼迫郑可投降后,清廷转而赞美另一位海神妈祖,竭力通过官方力量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