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亚洲四小龙的贸易互补性如何?
但是,为什么这一时期东亚的这些小半岛或小岛会像希腊神话中那样迅速崛起呢?
“东亚奇迹”没有同样的模式。
众所周知,亚洲四小龙地理面积小,人口密集,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不丰富,科技也不是很发达。他们的经济起飞在过程和手段上有许多相似或相同的做法和经验。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是他们* * *相同的特点。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同的。在政府干预经济方面,香港开始采取“自由经济”政策,而新加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干预。台湾省和韩国虽然在政治体制和国家机器上惊人的相似,但在经济发展的起点、阶段和重点上却大相径庭。
此外,即使都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四个国家和地区也各有侧重。新加坡的出口导向主要依靠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技术创新,而香港主要受益于金融发展和自由贸易。在台湾省和韩国,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台湾省通过引进外资、与当地企业合作等方式获取技术,而韩国则以购买成套技术设备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改造和创新。
因此,在研究亚洲四小龙时,人们通常采用香港模式、台湾省模式、韩国模式和新加坡模式,而没有四小龙模式这样的通用提法。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岛国,资源稀缺,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很低。但短短几十年,经过多次经济转型,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回顾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史,不难看出,新加坡几乎每十年都会经历一次经济转型。从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到20世纪初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新加坡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即政府主导和引进利用外资。
政府干预经济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如果干预恰到好处,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如果干预不到位或过度,很可能会成为经济动荡的根源。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它采取的干预和调控手段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比如产业结构调整时,一般会出台一系列税收和补贴政策,没有强制性法规的直接干预。第二,对人民相对公平的法律制度是新加坡经济模式的核心之一,也是政府的重要着力点。政府非常重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得到公平的待遇。在新加坡,所有年满18岁的公民,只要踏入社会,都会提供一套舒适的公屋。第三,新加坡政府的廉洁和高效是举世公认的。根据2009年透明国际的调查结果,新加坡政府在诚信方面排名世界第三。
外国资本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据了解,目前,来自欧美、日本等地的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技术合作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中60%的投资者在新加坡设立了地区总部。根据最新的政府统计,新加坡42%的GDP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
新加坡有自己引进外资的方式。它有一个经济发展局,负责向世界推广新加坡和吸引投资。还在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地常驻投资机构派驻“精英”,像间谍一样长年累月地搜索思考各种信息,拜访名企高管,劝说投资者投资新加坡。同时也非常重视内功的修炼。引进外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条件。它根据不同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吸引外资政策,在不同时期灵活调整政策,从而帮助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新加坡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韩国模式
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转型升级,用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的工业化历程,从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
韩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大力推进企业集团化和品牌价值战略。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采取金融、信贷、贸易等各种优惠措施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减少资本的分散和非经济化,提高资本的集中度。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优势和成功的外观设计,让很多韩国产品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韩国也从一个典型的廉价产品制造商,变成了高端产品的创造者。
第二,优先发展“战略性产业”。1972-1979,韩国的产业政策倾向于重工业。确定了钢铁、纤维、汽车等十大战略性产业,保证了产业结构从轻纺工业向重工业的平稳过渡。8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韩国提出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21世纪,韩国已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出台了《推进信息化基本计划》、《网络韩国21世纪》等一系列措施。目前,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移动通信终端已成为韩国的主要出口商品。韩国还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开发第四代移动通信和信息保护系统等核心技术,使信息技术产业继续成为拉动韩国经济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动力。
纵观韩国产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政府在某些阶段采取了选择性的、有重点的产业政策。
再次,科技创新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以技术进步为重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提升了韩国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结构。韩国的技术创新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韩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韩国政府通过采取财政金融政策法规鼓励创新,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支持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要素的创新活动,政府出面资助、协调、解决创新主体力所不能及的问题。
台湾省模式
在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台湾省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1952到1960,从殖民经济形态到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初步转变为工业社会。第二次转型是从1961到1985,重点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外向型经济体系。第三次转型是从1986开始,重点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建立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省提出了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转型理念,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
台湾省经济转型成功靠技术。产业技术研究院、科学园区、硅谷人才引进、风险投资及其优惠政策被称为台湾省经济转型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拧成一股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台湾省的经济转型。
ITRI成立于1973,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信息提供、分拆公司、育种中心、技术服务、技术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台湾省中小企业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等重要人物都来自ITRI,被称为“台湾省总经理制造机”。
1976成立的台湾省新竹科技园于1980正式成立。它是台湾省最著名的科技园区之一,也是台湾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功地将台湾省从低成本制造中心转变为全球创新经济中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
除了重视本地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创业是台湾省科技人才的重要来源。新竹科技园的规定允许科技人员以其专利或专有技术作为股份投资。这一政策对于激发科技人员特别是台湾省留学人员在园区创业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在台湾省的经济转型中,风险投资基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台湾省,没有引导基金,很多产业发展不起来。台湾省有关部门拿出92亿新台币,撬动240亿新台币的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
此外,台湾省的风险投资业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起步,并在90年代蓬勃发展,得益于当局推出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1983发布的创业投资管理细则及相关税收政策,经批准的创业投资公司免征资本利得税,对在创业投资公司投资满两年的股东,按投资额的20%抵免个人或法人所得税。因此,这项优惠政策也被视为推动台湾省经济转型的“三驾马车”之一。
香港模式
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从1970开始,在玩具和服装纺织品加工贸易上大赚了一笔,促进了整个经济的繁荣。香港人口不多,但鼎盛时期外贸经济蓬勃发展,外向型经济积累的财富惊人,成就了李嘉诚、霍英东等一批资本大鳄崛起。从1983开始,港英政府启动联系汇率制度,为高度自由的市场体系提供相对廉洁的政府服务,导致国际资本大量涌入香港,从而成就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此同时,香港的加工制造业响应内地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始向内地迁移。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它创造了华南地区经济增长的奇迹。
很多地方一直在模仿香港模式,但大部分都失败了,因为没有办法克隆香港高度开放的自由市场,完善的金融机制,最小政府的作用,以及在法制、廉政、公共服务方面的突出表现。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了百年,才形成了现在的自由开放模式。
香港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对进出口货物不征收关税。不干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形成;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既不出台扶持政策,也不干预企业的生产决策,企业有完全的自主权。
香港的自由贸易吸引和积累了大量东西方商人的资金和人才。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形成了以工贸一体化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结构。
香港有很多收集、整理、传递信息的机构和媒体。除了政府公布和各种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半官方机构、世界各地的驻港机构、工商机构、银行、商业服务机构和公共网络获得。这些全面而客观的资讯机构,确保香港的个人和企业能够及时、准确、迅速和廉价地获取市场信息。
香港与四小龙其他成员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奉行政府的积极不干预经济政策。香港的公共经济微不足道,香港当局一直避免过多干预自由经济。但鉴于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它们在整体经济运行中的引导功能逐渐加强。一方面,通过增设官方相关部门,设立若干半官方机构,不断扩大非官方的工商团体与私营企业的联系,协调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和调节,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各种服务,提出一些有计划的建议,间接帮助和影响产业发展。
崛起与儒家文化无关。
上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不景气,但亚洲四小龙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东亚奇迹”。于是一些推崇儒家文化的人开始追溯亚洲四小龙崛起的起源,得出儒家文化成就了四小龙崛起的结论。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人们不禁要问: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大陆和越南、韩国为什么没有同时崛起?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省在近代都有一定程度的殖民历史。他们的儒家文化还是我们所理解的吗?欧美文化对他们的文化渗透了多少?
先说香港的文化。香港的繁荣得益于殖民统治下的自由贸易港地位和从制度到文化的全面英美化。香港文化也是多姿多彩的综合体,有本土的华南文化,也有菲律宾文化,英美文化,日本文化,台湾省,韩国文化。所以香港文化与其说是儒家文化,不如说是各种中西文化的嫁接融合。
再来说说台湾省文化。台湾省的文化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其原住民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南洋文化的根基不容忽视。历史上,台湾省受到荷兰殖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和美国占领文化的影响,因此西方管理制度对其经济崛起起了决定性作用。
韩国文化和儒家文化根深蒂固,但经过长期的日本殖民统治和美国占领,韩国文化变得多元化。韩国西江大学中国文化系副教授李认为,拌饭是韩国文化的一种象征。韩国文化就是拌饭的文化,就是把很多东西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文化。
至于说英语,完全接受英国法律的新加坡,就更难说儒家文化一统天下了。
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背后的文化是各种文化的拼凑和融合。不能说与儒家文化无关,只是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儒家文化成就四小龙的理论,难逃牵强附会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