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转让网络:商标的十大法律风险
商标在市场经济中的巨大作用是识别品牌,所以我们发现只有稍微成熟的创业公司才有自己的LOGO,但商标背后也存在法律风险。你认识企业家吗?案例一:谨慎确定商标。A公司主要经营美国进口商品。为了体现其商业特点,他们在设计图形商标时加入了美国国旗的星条旗元素,并向商标局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随后,A公司开始使用该商标,并进行了大量的广告宣传。没想到一年后,公司收到了商标局的《商标驳回通知书》,他们申请的商标注册失败。公司咨询了律师,律师告知该商标违反了《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很难通过审查。最终,A公司只能接受商标无法注册的事实,前期所做的推广努力和已经建立的品牌效益都白费了。律师建议:《商标法》特别规定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或者注册为商标,如我国的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等。,还包括外国名称、国旗、国徽、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和标志等。一些具有欺骗性、容易引起误解、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能作为商标使用。还有一些商标因为缺乏显著性而不能注册。此外,商标注册的申请不能与他人先前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如在先近似商标、外观专利、商号、著作权、姓名权等都可能成为商标注册的障碍。企业应该对这些规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选择和确定商标时,应该咨询专业律师,进行全方位的搜索。前期很多企业更注重品牌的概念设计和营销推广,忽略了商标的法律问题,认为商标设计应该交给代理公司去申请。商标正式注册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如果一个商标因为违反《商标法》的相关规定而不能注册,企业前期在商标推广上的投入就白费了,很可能失去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案例二:小心淘宝发现的logo。B公司想设计一个公司logo,在淘宝上找到了一家商标设计店。店铺为其提供了几种设计图案,B公司选择了一种他们认为不错的图案。B公司向商标局申请注册该图案。一年后,他们也收到了《商标驳回通知书》,理由是与之前注册的商标近似。他们发现之前注册的商标和他们申请的图案一模一样。原来淘宝的设计店从网上偷了设计给买家选择。律师建议:淘宝上的logo设计店很多,竞争激烈,降低了企业的设计成本。这是好事,但企业也要注意风险。对商标logo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就好,然后在此基础上请设计公司进行设计,避免使用设计公司现成的作品。同时要与设计公司签订委托设计合同,合同中要约定设计方案的著作权归属、作品不能侵犯他人著作权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正式申请之前,还应该对标识进行近似搜索,以降低商标驳回的法律风险。案例三:商标申请防泄密C公司构思了一个不错的文字商标。为了保证注册成功,他们咨询了一家商标代理公司,让他们代为查询商标的大致情况,但后来因为费用问题,他们选择了另一家代理公司代为申请注册。后来他们的商标因为商标近似被驳回,之前的近似商标和他们的商标一模一样,申请日只比他们早。C公司只是在正式申请前将商标透露给了这家商标代理公司。他们还了解到,这家代理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商标注册的公司,专门注册社会上的热点商标。不久后,被引用商标的权利人向C公司发出警告信,要求他们停止使用该商标,否则他们将向法院提起商标侵权诉讼。另一种解决方案是C公司高价购买该商标。律师建议:商标构思阶段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一定要委托诚实可靠的商标代理机构或律师事务所。除了商标代理机构,企业内部员工、合作伙伴、股东、竞争对手都有可能争夺泄露的商标。特别是有一大批‘注册商标专业人士’,他们特别关注一些企业的品牌信息。一旦确认企业的品牌没有申请商标,他们就会抢,然后和企业谈判。有些企业严格遵守不申请不公布的原则,在收到商标局的受理通知后才公布商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案例四:商标代理机构可能没有下限。D公司想申请商标,找了几家商标代理公司询价,通过网站选择了一家商标报价低的代理公司。商标申报后不久,D公司收到代理机构的《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告知他们该商标现在可以使用,两年后正式的商标注册证才发放。D公司开始使用该商标,等了三年。商标注册证还没下来。打电话给中介,发现中介的电话打不通,网站也消失了。他们赶紧去商标局查询自己的商标,被告知自己的商标注册申请根本没有提交过,手中的《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是伪造的。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赶紧申请了注册商标,但在之前的两年,类似的商标已经在他们之前申请过了,一切都无法挽回。律师建议:很多人分不清《受理通知书》和《商标注册证》的区别,而一些无良代理机构就是利用这种情况来欺骗,把《受理通知书》说成是商标注册证。伪造录取通知书的情况更可恨。他们根本没有申请。骗子利用企业的贪便宜心理,低价行骗,最近淘宝上也有发生。几千块钱小,耽误了企业的发展机会。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企业不仅要像上面说的那样找靠谱的代理,还要学会识别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商标申请的信息可以在商标局网站上查询。如果录取通知书是伪造的,肯定不会在网上查询。案例五:无良代理公司双簧陷阱F公司是一家小公司。去年委托商标代理公司申请商标,今年刚拿到商标证。F公司老板接到外地电话,说对F公司的商标很感兴趣,想以5万元收购。公司老板没想到自己的商标能卖这么多钱,也没考虑卖,因为商标在用。过了几天,那个人又打电话来,说这个商标对他们很重要,10万元就可以买下来。如果不卖,他们会抢所有品类,起诉F公司侵权。F公司慌了。正好原来的商标代理公司打电话来询问公司商标的事情,老板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代理公司。代理机构说,你的商标价值已经很高了,所有类别都要保护,四十五个类别都要尽快申请,让别人抢不到注册。老板认为他的商标那么值钱,多注册会更值钱,于是决定花几万元申请各种注册。律师建议:案件中这种诈骗并不罕见,而是很常见,我的很多当事人都遇到过。这么说吧,几乎所有申请过商标的人都会接到骗子的电话,很多人都会被骗。除了各种注册商标,还有版权保护的骗局,让企业注册商标版权,然后收取数万元的版权代理费。当然,申请全类注册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坏事,更能保护企业。但很多时候,企业根本不需要这么大范围的保障。在骗子的鼓励和欺骗下,一些个体工商户甚至申请了全类登记。对于这种丑闻,政府执法部门除了对骗子保持警惕外,还需要加大打击和查处力度。触犯刑律的必须严惩,同时严查涉假机构,加强信用监管,公布其失信记录,列入机构黑名单。案例六:管理职业经理人,明确商标归属。F公司是一家大型食品企业,由著名的职业经理人r先生经营,公司推出了功能性食品,并在上面使用了W商标。公司在这款食品上投入了巨额的广告费用,使得这款食品家喻户晓,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一段时间后,职业经理人R先生因与公司大股东意见不合而离职。公司交接时才发现,公司畅销商品的W商标居然注册在R先生名下,R先生的解释是,这个品牌是他创造和培育的,W商标是他的知识产权。如果公司想继续使用,每年必须向他支付巨额商标使用费。一怒之下,该公司将R先生告上法庭,但R先生当庭出示的证据证明,W商标是在d公司成立之前申请的,之后F公司无奈之下,只好向R先生支付费用,购买了公司名下的W商标。律师建议: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其实际发展和结局远比正文复杂(具体说不太合适,你懂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想说明,企业的所有者必须重视品牌的所有权,尤其是商标。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越来越普遍,这是一个好现象。然而,企业主在下放权力时不能“泄露秘密”。商标权不像股权和公司财产那么敏感,但是潜在的经济利益是非常大的。企业主往往不够重视,出了事后悔都来不及。因此,企业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内部管理,经常梳理企业的知识产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所有人及时发现了该品牌商标的注册并予以更正,就不会出现以下问题。案例七:谨防商标转让诈骗H公司为了满足在天猫商城开店的要求,急于购买一个注册商标。他们通过一个闲置的商标交易网站找到了一个商标,很不错,符合他们公司的定位。他们找到了商标卖家,然后双方以10万元成交,办理了商标转让手续。h公司用这个商标在天猫商城成功开店,开始推广。但很快他们就收到了原商标所有人的律师函,要求他们停止使用该商标,理由是根本没有转让过。他们马上联系商标卖家,发现联系不上卖家。原来卖家根本不是真正的商标所有人,而是利用伪造的文件和手续,骗取商标转让的职业商标骗子。最终原商标所有人通过法律手段要回了商标,H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律师建议:由于天猫商城对注册商标的要求,商标转让一夜走红,让商标囤积者松了一口气,一些诈骗分子也从中看到了机会。过去商标转让过程中存在一些欺诈行为,主要是股东或利益相关方为争夺特定商标而采取的手段。现在的情况是骗子直接卖别人的商标。有些‘聪明’的骗子甚至在查询企业撤销或注销信息后,去商标局根据名单检索自己的商标,然后伪造公章材料进行转让诈骗。为了避免这种商标转让欺诈,创业者在转让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对于看好的商标,要重点关注其权利的真实情况。比如在工商局的企业信用网站上搜索商标销售者的企业信用状况,仔细查看商标证书的原价,而不是复印件或扫描件。还要注意商标的产地,对一些不正规的商标交易网站上的商标要多加小心。案例八:品牌加盟骗局重重。萧艺开了一家餐馆,但从未火过。他想到了品牌加盟。他在网上找了一家很洋气的快餐连锁店加盟。经过几次电话联系和对总部的实地考察,他决定加盟这个连锁品牌。他们签了品牌加盟协议,小I交了几万的品牌加盟费。快餐店开了几个月,但生意很好。突然,工商执法人员上门,告知小I,她侵犯了另一家快餐连锁店的商标权,立即停止使用该商标,接受处罚。小I向执法人员出示了他签订的品牌加盟协议,执法人员告诉他,这份协议中的品牌商标是某快餐品牌仿制的,根本没有注册,只有一份《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律师建议:《商标受理通知书》是商标注册申请提交后,商标局发给商标申请人的受理凭证,与《商标注册证》根本不是一回事。用商标受理通知书代替(或假冒)商标注册证在品牌加盟欺诈中非常常见。品牌商有很棒的商标,可能根本没有注册。他们根本不在乎能不能注册。只要他们拿到受理通知,就可以开始发牌了。虽然法律没有禁止商标在申请中的许可,即未注册商标可以许可他人使用并收取许可费,但未注册商标的权利处于不确定状态。一方面可能会被一审驳回,另一方面可能会对其他商标权人构成侵权。为了防止在品牌加盟过程中被骗,建议在考察品牌加盟项目时,取得商标注册证是品牌的硬性条件,否则尽量不要冒险,同时要考察品牌的真实实力,不要听信品牌的虚张声势,除了看他们指定的旗舰店,还要实地考察其他加盟商的经营情况。案例九:公司收购中的品牌法律风险G公司为了扩大业务,想收购某省的Q公司。q公司专营一个女生饰品品牌,在全国有上百家专卖店。G公司高价买下Q公司大部分股份后,开始了全国品牌推广,邀请了台湾省某偶像级女歌手作为形象代言人。很快G公司收到了法院的传票,他们被外省的一家服装公司以商标侵权为由起诉。此时,G公司请律师查询Q公司的商标状况,发现该公司经营品牌的商标注册申请均已被商标局驳回无效,之前注册的商标在其他省份属于这家服装公司。本案中,G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已一审被判商标侵权,并赔偿对方损失3000万元。二审正在进行中。律师建议:公司收购和M&A的商标权纠纷比较多,一般是因为M&A之前没有对商标权的真实归属进行过审查,公司商标实际注册在第三方名下,第三方是独立的企业法人,造成了后来的纠纷。本案与上述情况有区别,即收购方没有认真审查被收购方主要商标的注册状况。事实上,在收购时,被收购公司的主商标还处于未注册申请状态,且同一类别中有非常相似的在先注册商标,因此被收购公司的主商标根本无法注册。只要买方律师做好商标检索工作,这种低级错误就会避免。在公司收购过程中,尤其是在企业品牌资产非常重要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好商标调查工作。案例十:谨防钓鱼被抓。k公司是一家销售企业,主要经营进口汽车配件。几个人来到公司,要求购买进口车大灯,但是K公司不经营这种大灯。有人说K公司可以代购,量大。K公司认为是好生意,联系相关销售单位进货,但价格远高于订货方给出的价格。销售单位提出可以进口二级厂件(仿冒件),利润空间不小。K公司为订货方购买了一批工厂辅助零件。刚才提到的货,公司仓库被执法人员查封了。K公司这才知道被钓了。律师建议:钓鱼虽然被视为不道德行为,但一直被专业打假公司利用,钓鱼方在法庭诉讼中很难举证。一些专业打假公司与打假品牌有任务协议,或者按照打假赔偿金额提成。有时候厂家需要设置大量的打假案例来营造温馨的打假氛围。甚至有些厂商为了在商标确认过程中阻止对方,也在钓鱼、打假。有的卖家在被钓的过程中买了大量假货,后来被判了刑事处罚。面对这种情况,销售企业一定要谨记守法经营,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结论:商标事务中的法律风险远不止以上十种。这些问题包括技术问题和社会道德标准问题,但最终还是需要企业重视品牌(商标)的法律方面。企业家越大,企业品牌的法律基础工作就越重要。企业品牌存在很大的隐性风险。企业发展越大,亏损就越大。创业者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