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内容、目标和预期成果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
为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现就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第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任务。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根本保证。
传统产业仍将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0%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91%,占固定资产原值的95%,占利润的80%,占上缴税收的95%,占从业人员的94%,占出口的87%。传统产业创造了大部分产值、利税和就业机会,规模巨大,基础雄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跨国公司的并购浪潮以及国内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把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改造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上市、兼并、联盟和重组,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大集团,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的焦点。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市场准入的扩大,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减少,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势必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这将对我国传统产业中那些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造成严重冲击。同时,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也将对经济全球化产生重要影响。据有关统计,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和70万家分支机构的产值已占全球产值的25%,全球产生的新技术70%以上为世界500强企业所有。实现中国民族工业的振兴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核心是获得世界市场的主导权。因此,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
(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
科技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通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可以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结构,提高其技术装备水平,为高新技术和产业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为传统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极大地促进传统产业的整体提升,进一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突破口。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合将对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技术水平起到核心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虽然会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须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努力提高能源、交通、原材料、纺织等领域一批骨干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控制和信息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及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企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二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大部分行业低水平产能过剩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工艺装备依赖进口并存;三是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开拓能力差;四是主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落后;五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六是优秀人才资源短缺。
二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我们要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五”计划纲要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研究开发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手段,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
(2)原则。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目标,转型升级工作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技术档次,使传统产业发展尽快进入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轨道。
2.坚持可持续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注重节能降耗,防止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坚持市场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5.坚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着力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能力。
6.坚持与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企业整体管理相结合,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7.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加强产学研结合,研发产业发展所需的* * *技术、关键技术和装备,积极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8.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转型升级基础好的产业,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目标和任务。
(1)目标。
总体目标:到“十五”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大企业集团,发展“专、精、特、新”和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集团,大幅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工艺,开发一批成套重大技术和主导产品,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使我国传统产业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业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新路子和成功经验。
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工业目标如下:
煤炭行业主要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大中型煤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小煤矿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步伐,加快企业机械化装备更新换代,使大矿年生产能力达到300-500万吨。应用高新技术解决煤矿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效控制了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从根本上改善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大力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的转化率。我国原煤入选比例达到50%。推广污水处理技术,提高矿山和矿区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实现大中型煤矿达标排放。
石油工业的主要目标:根据《石油工业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确定的“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在3-5年内,按照统一的框架和规划,石油石化工业将建立起从传统工业到网络化经营逐步实施的体系。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将采用和推广一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九五”基础上,探井成功率提高3%,钻完井周期缩短1/3,石油采收率提高2%-3%,油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高3%以上,油气勘探开发科技贡献率达到55%。
石化行业主要目标:加快催化裂化技术、加氢技术、乙烯、聚丙烯、聚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石化主体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增加石化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控制技术,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生产的优化控制。到“十五”末,80%以上的主要炼油化工装置将由集散控制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60%以上将由先进技术控制。推广应用安全、环保、节水减排、节能降耗等先进适用技术,减少“三废”排放,主要石化产品能耗降低5%-10%。
化学工业的主要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使主要行业的新建和改建装置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立足国内,达到90年代的国际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使重点企业和主要化工产品基本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大中型化工企业的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化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电力行业主要目标:城市供电平均可靠率提高到99.92%以上,部分城市达到99.99%,线损率降低0.4个百分点,每千瓦时煤耗降低10-15g。煤耗增加30%左右,烟尘排放量与1999相同,仅增加二氧化硫。
钢铁工业的主要目标:继续推进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造钢铁生产,占钢产量82%以上的41企业全面实现基础和过程计算机控制,部分企业实现企业管理计算机控制。做好1-2智能钢厂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治理和二次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全部65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建成冶金工业“十五”计划确定的14家清洁生产示范工厂。洁净钢系统优化技术已在重点板材生产厂得到应用。13超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主要工艺装备水平、技术经济指标、产品质量等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有色金属工业的主要目标:使大型骨干企业的工艺装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解铝直流电耗从2000年的每吨14300千瓦时下降到2005年的13500千瓦时。吨粗铜能耗由0.72吨标准煤降低到0.65吨标准煤;铜和铝的收得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预焙铝电解槽产能占总产能的90%以上;铜和铅的集约化冶炼先进产能分别占85%和60%。湿法炼锌和密闭鼓风炉法炼锌先进产能占90%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减少1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75%提高到85%以上,建成一批“清洁生产”企业。
机械行业的主要目标: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先进设计技术,提高产品设计水平,缩短主要产品开发周期20%以上。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技术和网络化制造技术,用数控技术改造旧设备,使机床整体数控化率达到5%以上,提高企业制造能力。推广应用精密成型技术、快速原型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提高制造技术水平,使优质高效低耗制造普及率达到20%以上。1/3大中型企业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管理技术,使业务流程和管理合理化。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机械产品的水平和质量将得到整体提高。
船舶工业的主要目标:开发和推广应用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集成系统技术、设计制造集成系统技术、造船设备自动化生产线、船舶技术、现代造船集成技术等。加大新船型开发、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海洋装备国产化等技术创新力度,实现我国船舶设计手段现代化,缩短船舶快速报价设计周期,增强企业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船舶产品自动化生产能力,缩短造船周期1/3,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船舶工业材料利用率提高到90%。
轻工业主要目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企业新产品产值占销售额的40%以上,全部轻工业劳动生产率比“九五”末提高10%以上。国内家电行业在生产技术、设备、品种、质量和整体效益等方面都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造纸、食品、皮革、陶瓷等主要传统产业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中期的水平。洗涤剂、食品添加剂、塑料制品、电池等行业在生产技术、设备、品种、质量和整体效益等方面都达到了20世纪末发达国家的水平。在2000年的基础上,轻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以上,使轻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得到基本控制,重点耗能产品能耗比“九五”末降低5%-10%。
纺织工业的主要目标: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生产各类差别化、功能化、新型化学纤维,使化学纤维在纺织原料结构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比重达到40%以上。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在线检测、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提高整体装备水平,使7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到2005年,纺织、装饰和工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将达到64: 265,438+0: 65,438+05,吨纤维出口创汇水平将提高到65,438+07,000美元。在1/3大中型企业普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国纺织电子信息网络系统,重点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42%,其中棉纺印染业和羊毛染整业分别提高到20%和30%。2005年万元产值节能降耗比2000年下降15%。
医药产业的主要目标:针对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结合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与模仿相结合为基础,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具有竞争力的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产品,积极发展相应的关键技术。50个化学原料药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0个仿制药进入国际市场。培育10-20种质量标准完善、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现代中成药。
建筑业的主要目标: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建筑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程机械能力。200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将比2000年提高20%,全国预拌混凝土年产量将占现浇混凝土总产量的30%。提高化学建材在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比例。2005年城镇新建采暖房屋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比1981降低50%,建筑能耗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现有水平。城市建设节水20-3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5%。城市垃圾污染基本消除,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
建材工业的主要目标:以节能、节土、利废、环保为目标,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水泥、玻璃、墙体材料、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物深加工、玻璃纤维等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到“十五”末,建材工业万元产值能耗降低20%,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20%,水泥散装率达到3600。新型墙体材料比例提高到40%,节约土地165438+万亩。建材生产主要污染物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20%以上,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40%,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量减少1.5-2亿吨。重点发展“生态水泥”等绿色建材产品生产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能力。
交通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加强现有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应用先进技术,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结构、新设备,促进公路水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调整码头的货种结构、车种和船型结构,调整公路水路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行业管理体制,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铁路行业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最高时速160 km/h的提速技术,形成快速客运网络。发展最高时速200公里客运专线技术,建设京沈快速客运通道。成功研制时速270公里高速动车组,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完善重载货运体系,积极发展小功率25吨大型四轴货车,提高货车速度,初步形成快速货运网络。大规模推广电力牵引。发展铁路宽带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基本建成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安全检测技术,建立集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网络。形成基于铁路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营销网络。大力采用交流传动技术实现牵引动力升级。积极发展动车组和摆式列车。通信信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掌握青藏铁路的施工技术。到“十五”末,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要接近20世纪末的国际水平。
邮政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大幅度提高全网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传统邮政业务、邮政金融业务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生产站点接入邮政中心局的比例达到100%,电子营业厅的比例达到70%。185客服中心综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邮政储蓄网点电子化率达到93%,其中远程联网达到66%。进军现代物流业务,加快邮政实物寄递网络技术改造升级,大幅提高邮政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信件邮件在线分拣率达到70%,平邮达到65%,小包邮件达到85%,集装箱利用率达到60%,回执邮件条码识别率达到98%。
商贸流通业的主要目标是加强流通企业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特别是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企业中的开发和应用,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流通技术和设备,支持连锁经营、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的发展,促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培育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技术装备水平的有竞争力的连锁和配送企业。